字词 | 张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骞?—前114张 骞 西汉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东)人。官至大行,封博望侯。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率百余人出使大月氏,以相约夹击匈奴,出陇西即被匈奴抓获。在匈奴拘禁十年,元光六年(前129年)逃脱,经姑师、龟兹,越葱岭,历大宛、康居,到达大月氏。游说年余,不得结果,返回。为摸清中原通西域的路线,在归途中改走南道,沿昆仑山北麓东行,又被匈奴扣留。后乘匈奴内乱逃出,于元朔三年(前126年)同甘父(即堂邑父)归抵长安。元狩四年(前119年),再次奉命率三百人出使西域,目的是结好乌孙以断匈奴右臂。到乌孙后,又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身毒等国。元鼎二年(前115年),乌孙遣使者数十人随其抵汉,汉副使所到之国,也相继遣使前来答谢。他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险,开通了“丝绸之路”,沟通了汉和中亚各国的联系,促进了西域和汉的经济文化交流。 张骞 张骞四幕歌剧。陈宜、姚宝瑄编剧,张玉龙作曲。发表于《剧本》1993年第5期。剧本写张骞请命西行,途遇阏云公主而被俘,匈奴单于逼婚,张骞娶阏云后被困10年,为完成汉帝使命,终于舍妻抛子逃出匈奴继续西行。当张骞奔走西域诸国,即将促成联合之际,匈奴单于又逼阏云与大月氏国王联姻,以换取张骞的头颅。阏云为掩护张骞脱身而服毒殉情。张骞功败垂成,被迫转回长安复命。剧中通过张骞与阏云之间的悲欢离合,抒发了张骞的报国之志和爱国之情。集中表现张骞的坚韧不拔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该剧既运用了西洋歌剧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又具有了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 ☚ 马可·波罗 3.戏曲剧本 ☛ 张骞?—前114西汉外交家、将领。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初,为郎。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途中为匈奴拘留十年余。后逃脱,西行至大宛、康居,抵大月氏、大夏。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元朔六年,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因熟知水草所在,使大军不乏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复以卫尉率万骑与郎中令李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因迟误军期,当斩,赎为庶人。后拜中郎将,率三百人出使乌孙,并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还,拜为大行。 张骞?—前114西汉早期出使西域各国的使者,“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汉中城固人(今陕西城固县)。建元三年(前138),奉命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共击匈奴。元狩四年(前119),携带大量物资,再次出使西域,并遣副使至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等地。他的两次出使,加强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张骞?—前114西汉著名外交家。汉中城固(今陕西城固东)人。建元二年(前139),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夹攻匈奴。他越过葱岭,亲历大月氏、大宛、康居等中亚国家。途中两次被匈奴拘留,积11年。元朔三年(前126),奉命出使乌孙,又在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和月氏等地,与中亚各国正式通好,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很多贡献。官至大行令,封博望侯。 张骞 张骞?—前114陆上丝绸之路的“凿空”者。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官至大行,封博望侯。曾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于建元二年(前139 ),奉汉武帝之命,带堂邑氏之奴甘父等百余人出使大月氏。途中为匈奴所掠,扣留十余年。后与部下逃往大宛,由大宛派人护送抵达康居,向大月氏女王传致通好、共击匈奴之意。因大月氏殊无交汉报仇之心,于是转抵大夏,住一年多而还。中途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元朔三年(前126)归汉。这次出使西域前后达13年之久,虽未达到目的,但所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传闻其旁大国(如身毒国、乌孙、安息等)五六,对其地形物产和风俗习惯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为他再次出使西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二次于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带三百人和大量马匹、牛羊、财物抵达乌孙,派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沟通和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发展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后与乌孙使者数十人还朝。岁余而卒。 ☚ 军政人物 李广 ☛ 张骞 311 张骞见12034条。 ☚ 乌氏倮 裴矩 ☛ 张骞 061 张骞?—前114西汉首次出使西域的使者。汉中城固(今陕西城固)人。前138年奉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欲相约夹攻匈奴。他率百余人越过葱岭,亲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中亚国家。途中两次被匈奴所俘,扣留积11年。前126年放归汉,出使共13年。旋任太中大夫,前123年从卫青出击匈奴,以功封博望侯。前119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两次出使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各族的联系,促进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一些优良马种和葡萄、苜蓿等植物就是他从西域引进中原的。 ☚ 张汤 赵禹 ☛ 张骞 034 张骞?—前114西汉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东)人。建元二年(前139)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以相约共同夹攻匈奴。他越过葱岭,亲历大月氏、大宛、康居和大夏等中亚国家。途中两次被匈奴所扣,前后达11年。在外13年后因匈奴内乱始脱身归汉。元狩四年(前119)奉命出使乌孙,并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和月氏等地。他两次出使,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西汉与中亚各国的交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 外交家 苏武 ☛ 张骞 069 张骞? —前114西汉外交家。曾两次出使西域。与其副使分别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乌孙、安息和身毒等地,获得今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地理情况; 此外,还得到西方诸国的传闻,写有书面报告。《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即根据张骞等提供的材料写成,为最早记载中亚和南亚的地理著作。他开拓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 ☚ 禹 司马迁 ☛ 张骞 张骞前175? —前114ZhangQian,开辟“丝绸之路”的先驱者。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官至大行,曾封博望侯。汉武帝刘彻17岁登基,雄心勃勃,一心想击败匈奴,于建武二年 (公元前139),决定召募有才干的人出使西域,张骞首先应募,奉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夹攻匈奴。其一行在途中被匈奴所获,拘留十一年之后,潜逃西行,穿沙漠,越葱岭,终于来到大宛国(今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等地),后来又到康居(今苏联哈萨克共和国一带)、大月氏(今苏联乌兹别克、塔吉克等共和国国境)、大夏(今苏联土库曼共和国国境) 等地。此次出使往返十三年,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返回,原来一行百余人,回到长安时只剩下二人。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再次奉命率从者三百人前往乌孙 (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结和好,武帝两次以宗室女为公主嫁于乌孙昆弥。同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于阗等国。最后,汉朝与乌孙建立了政治上的联系,加强来往并联合赶走了匈奴。张骞西域之行具有极大的地理意义:首先,不但使汉朝“威德遍于四海”,确立了汉王朝在东亚的中心地位,而且通过实际考察,使中国人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为开拓西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以后《史记》中记载关于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支、大夏等国的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等地理情况,实际上是根据张骞的考察材料写成的。其次,通过他的探险实践,真正打开了通往西域 (中国古代把中国版图内的西部地区和版图之外的波斯、印度以及中亚、西亚等地统称西域) 的道路,也就是后来的“丝绸之路”。众所周知,这条道路不仅路途漫长,厅里迢迢,而且气候干旱,冷热无常,戈壁连亘,沙漠无垠,大片地方草木不生,荒无人烟,诚可谓道路险阻、行旅维艰,故张骞通西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此后,中国的丝绸、手工艺品、漆器、玉器、铜器等大量运到西方,而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胡瓜、胡桃、胡麻、胡葱、胡蒜等也都陆续移植到东方来。因此其出使对开辟中国和中亚的交通、沟通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和建立各民族和各国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 读史方舆纪要 裴秀 ☛ 张骞 张骞? —前114年西汉汉中成固 (今陕西城固)人。官大行,封博望侯。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他越过葱岭,亲历大宛、康居和大月氏、大夏等地。元朔三年(前126年)方归汉,在外共十三年,途中被匈奴扣留前后达十一年。元狩四年(前119年)又奉命携带大量礼物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与西域各族人民发展友好关系。从此汉与这些西亚大国开始了正式的交往。此后汉武帝连年派遣许多使官到安息(波斯)、身毒 (印度)、奄蔡 (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 (安息属国)、黎轩(又作犂靬、即大秦)、埃及亚历山大城诸国等,汉文化随着这些使官广泛地传播到遥远的西方。西域的葡萄、大蒜、核桃、芝麻等农作物和音乐舞蹈艺术逐渐传入内地,内地的铸铁打井、农耕等技术也传到西域。张骞的两次出使,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 人物著述 法显 ☛ 张骞?—前114汉中城固(今属陕西城固)人。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越葱岭,历大宛、康居、大夏等国,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受封博望侯。途中曾两次被匈奴拘禁,前后达11年。元狩四年(前119年)义奉命出使乌孙,其副使历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国。两次出使虽未达到约大月氏、乌孙夹击匈奴的目的,但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通道,密切了汉与西域的关系。 张骞 张骞张骞 (公元前175—前114),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外交家。西汉的中成固 (今陕西城固) 人。官至大行,封博望侯。张骞于汉武帝建元三年 (公元前138) 和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 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到达中亚、西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张骞死后,汉武帝又派使节继续往西探行 开辟了举世闻名的 “丝绸之路”。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虽出于政治目的,但在客观上对沟通中外科技文化交流起了十分重要作用。而张骞实际上也成了历史上的一位地理学家、探险家。张骞每次出使回朝,都把亲身经历和传闻中的国家,如大宛、康居、奄蔡、大月氏、大夏、安息、条友、身毒等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兵力、物产、城镇、交通、河流、湖泊、气候以及彼此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等向汉武帝介绍,并由史学家司马迁记录。司马迁把这些记录整理成文,以 《大宛列传》 编入 《史记》 中。《大宛列传》 可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中亚、西亚、南亚一些国家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的记述。 ☚ 李冰 汜胜之 ☛ 张骞 张骞?—公元前114年西汉早期出使西域各国的使者,“丝绸之路”的开拓人。汉中城固(今陕西城固县)人。初任郎官,默默无闻。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应募出使大月氏,于次年率领堂邑父等100余人西行,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途中被匈奴捉住,留居十年。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逃离匈奴,步行数十天,经过大宛、康居,到达大月氏。次年返回长安,因功升官为大中大夫。后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获得胜利,被封为博望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率领300余人,携带金银、丝绸等无数财物和上万牛羊,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前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等地。他前后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中西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历史上赞扬他的功绩为“凿空”(打通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 ☚ 汉族 李广利 ☛ 张骞 张骞?~前114西汉探险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武帝初为郎。时汉廷召募出使月氏的使臣,他以郎应募。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与堂邑父出陇西,越葱岭,亲历大宛、康居和大月氏、大夏等地,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归汉。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达十一年。尽管他的远行没能实现联络月氏断匈奴右臂的初衷,但他的生还却给汉廷带回了关于西域的最新消息。拜为太中大夫。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封博望侯。曾坐后期当斩,赎为庶人。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以中郎将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还拜大行。他两次出使,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 杜钦 刘据 ☛ 张骞 张骞?—前114西汉著名的外交使者。汉中城固 (今陕西成固) 人。建元三年 (前138)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约其夹击匈奴。出使途中被匈奴截留,拘禁了10多年,但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志向。后带领部属逃走,取道大宛、康居、大夏等中亚国家和地区,终于到达大月氏国。但是,该国已由游牧国家转为定居国家,无与匈奴为敌之意,只得回国。途中,又遭匈奴拘禁一年,后因匈奴内乱,才得以脱身归抵长安。此后,曾随卫青出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四年(前119),他再次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康居、大宛等国,建议诸国同汉共伐匈奴,仍未如愿。但他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加强了汉室与西域的友好联系。 ☚ 推恩令 丝绸之路 ☛ 张骞 张骞张骞 (公元前175—前114),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外交家。西汉的中成固 (今陕西城固)人。官至大行,封博望侯。张骞于汉武帝建元二年 (公元前139)和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到达中亚、西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张骞死后,汉武帝又派使节继续往西探行,开辟了举世闻名的 “丝绸之路”。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虽出于政治目的,但在客观上对沟通中外科技文化交流起了十分重要作用。而张骞实际上也成了历史上的一位地理学家、探险家。张骞每次出使回朝,都把亲身经历和传闻中的国家,如大宛、康居、奄蔡、大月氏、大夏、安息、条友、身毒等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兵力、物产、城镇、交通、河流、湖泊、气候以及彼此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等向汉武帝介绍,并由史学家司马迁记录。司马迁把这些记录整理成文,以 《大宛列传》编入 《史记》中。《大宛列传》可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中亚、西亚、南亚一些国家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的记述。 ☚ 李冰 汜胜之 ☛ 张骞见“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about 195~114B. C.Zhang Qianfamous Han Dynasty envoy,went to Bactria and lived through many dangers,at last came back to China after thirteen years 张骞?—前114西汉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初为汉武帝郎官。史称其为人坚忍,宽大信人。建元二年(前139),奉武帝命,率甘父(胡人)等百余人从陇西出使大月氏,欲相约共同夹攻匈奴。中途被匈奴扣留,居匈奴西境,历时10年,娶妻有子,但“持汉节不失”。元光六年(前129),乘机与属下西逃,经车师、焉耆、龟兹、疏勒等地,越葱岭,亲历大宛、康居和大月氏、大夏等地。居大月氏年余东归,经南山(今昆仑山),欲取道羌中(今青海境),又被匈奴扣留1年,乘匈奴单于新死,国内乱,携胡妻与甘父出逃,于元朔三年(前126)方归汉,拜太中大夫。此行前后共13年,虽未完成联合大月氏共抗匈奴的使命,但对西域各国的物产、人口、风俗民情有所了解,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元朔六年(前123),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知水草处,使军得以不乏,屡建军功,封博望侯。后又奏言从蜀遣使求通身毒(古印度)。元狩二年(前121),以卫尉与郎中令李广出右北平击匈奴,由于贻误军机,被废为庶人。四年(前119),拜中郎将,率300人,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值数千钜万,再次出使西域,欲劝乌孙东返,共抗匈奴。因乌孙内乱,未果。乃分遣副使持节出使大宛、康居、大夏、月氏等地。元鼎二年(前115),与乌孙使数十人返长安,拜为大行。次年卒。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各族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了汉族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往来,促进彼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张骞?—前114西汉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东)人。建元二年(前139),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以相约夹攻匈奴。他越葱岭,亲历大月氏、大宛、康居和大夏等中亚国家。途中两次被匈奴拘留,积十一年。元朔三年(前126)脱身归汉。元狩四年(前119),奉命公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月氏等地。与中亚各国正式通好,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封博望侯。 张骞?—前114西汉杰出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官至大行,封博望侯。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攻匈奴。他越过葱岭,亲历大月氏、大宛、康居和大夏等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方归汉,在外共十三年。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达十一年,坚贞不屈。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 张骞?—前114西汉汉中成固(陕西城固)人。官至大行,封博望侯。建元二年(前139),奉令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途中被匈奴俘虏,拘留十一年,终不失节。后逃至西域,越葱岭,亲历大宛,康居和大月氏、大夏等地。因大月氏不愿再与匈奴交战,谈判未成。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长安,此行了解了西域的政治、军事、地理、风俗情况。元狩四年(前119)再次出使西域,到乌孙聘问,并派遣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通好。他两次出使,建立了汉朝与西域民族、中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它们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