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继《枫桥夜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继《枫桥夜泊》张继《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枫桥夜泊》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在北宋时即已刻石于苏州,可见其影响。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诗的前两句选取几个典型的事物,描绘出秋夜江边寂静清幽的景象,流露出诗人无以排遣的行旅之愁,并为后二句的卧听山寺夜钟的描写提供了环境氛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二句为点睛之笔。姑苏,苏州的别称。寒山寺,在枫桥东,始建于梁,原寺已毁,现今的寒山寺是后来重建的。诗人以“夜半钟声”进一步渲染秋夜的幽寂,烘托出诗人辗转难耐、孤苦悲愁的情怀,也使“枫桥夜泊”的诗意更为甘淳隽永。这首诗犹如一幅秋江夜泊图,画面色彩明丽,意境优美,情致清远。 张继《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在古城苏州阊门外的枫桥边上泊舟夜宿。枫桥横跨在古运河上,桥西有一座著名古刹,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曾来此住持而被称为寒山寺。江南秋夜冷寂凄清的风物,庄严古刹幽远深沉的氛围,羁旅游子不绝如缕的愁思,都汇聚到诗人笔端,化作这首情深意远的名诗。 在全诗连题目在内的32字中,诗人从不同角度摄取了各具特色的众多景物——枫桥,残月,栖鸦,寒霜,枫树,渔火,古刹,客船;并在此画面上配上乌鸦啼声和古寺钟声,从而委曲、含蓄地抒写了自己的愁绪。 诗的前两句缘情布景,把勾起诗人愁思的诸多景物层次分明地逐一写出。诗人在客船中愁不成眠,他也许是倚枕,也许是临窗,抬头望见一轮秋月已在下落;在这阒寂的深夜,树上的栖鸦可能因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而被惊醒,发出几声凄凉的啼鸣;夜色朦胧之中,诗人感觉到浓霜弥天,凄神寒骨。从所见(“月落”)、所闻(“乌啼”)写到所感(“霜满天”),写出了诗人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感受过程。再看那江边的枫树,经霜的树叶已成深红色,联想到昔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宋玉《招魂》)之句,不禁令人伤感;江上一灯如豆的渔火,在沉沉暗夜中闪烁着点点微光,更加触发了羁旅中的诗人孤寂的情怀。这两句诗,从布景来看,由远而近,从高到低,从描写广阔背景转而描写客舟中的不眠之人,富有纵深感与立体感;从设色来看,夜色的浓黑、月光和浓霜的银白、枫叶的暗红、渔火的昏黄,形成明与暗的组合、深与浅的交融,色调丰富而和谐;而这一切都极为自然地烘托出第二句中那个画龙点睛的“愁”字。 如果说前两句诗主要通过视觉形象的描写,构成“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的情景交融的意境,那么后两句诗则主要借助听觉感受的刻画,使诗的意境进一步地拓展和深化。在古城的郊外,在静谧的深夜,从寒山寺传来的悠扬钟声,客船上的诗人感到是那样的回肠荡气。这钟声也许引发了诗人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色泽的名刹寒山寺的种种遐想,也许勾起了诗人对于时世、对于身世的忧虑和感伤,也许触动了诗人积淀在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愁绪和幽思。正是这些使人体味不尽的深层意蕴,给全诗注入了无限的神韵。这首小诗千余年来被人们传唱不绝,显示了诗中的深远意境和无限神韵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张继《枫桥夜泊》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1。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2。 【注释】 1.江枫:江岸水边的枫树。渔火:渔家船上的灯火。 2.姑苏:苏州的别称。寒山寺: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 今译 月亮渐渐消隐在天边, 宇宙间一下子变得黑暗, 鸦群为突然失去的月光惊叫, 白色的秋霜顿时 显得满地满天。 远远的、江边的枫叶隐映着 渔家船上的灯火星星点点。 我夜泊在这枫桥之下, 满怀愁绪难以成眠。 静听着、静听着, 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名刹, 将子夜的钟声传送入船。 张继《枫桥夜泊》张继《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在古代山水诗中极负盛名,累代而不衰。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的时间线索问题。起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是写晨景; 结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变成了夜半时分; 中间“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写一夜时光。诗人把时间的顺序打乱了,几乎是用倒叙式的笔法,这是诗人艺术构思的匠心之处。他有意把声态的夜半钟声放在诗尾,用声音来点活意境,获得有声有色的艺术效果。在表现丰富的视觉感以后,出以听觉。同时,夜半撞钟,其声激越,收束全诗,则有言尽意远之妙,整首诗的余味,就像这不绝如缕的钟声,悠悠袅袅。同时,音波震荡也增添了羁旅愁思,更富抒情性。 这首诗所写的“八段景”: 残月、栖鸦、枫树、渔火、寺庙、客船、流水、枫桥,孤立地看,并无出奇之处,是人们所司空见惯,在古代山水诗中也是习以为常的。但是,这首诗却能脍炙人口,原因正在艺术构思上。诗人不仅打破了时间观念,而且在空间范围内作了巧妙安排。画面中心是夜泊枫桥的客船和客船上的诗人,一切景观都围绕这个中心来设置。近景是水边枫林,衬景是水中渔火、满天白霜,远景是寺院,残月。枫桥在苏州西九里,寒山寺在苏州西十里,残月西落,取的是同一个方位。而点活景观的是声态的鸦啼、钟声。有远景、有近景,远近得宜; 有主体景,有陪衬景,主次分明。经过巧手组织,“八段景”井然有序,且富于立体感。 就色彩的调配而言,残月西落,月色朦胧,色彩是凄迷的,繁霜满天,呈白色,但是在月色朦胧之际,亮迹又不太耀眼,因而色调是和谐的。经霜枫叶,火红一片; 渔火放光,色彩是浓艳的,起到点染作用。耸立着的寺院的轮廓又依稀可辨。这一切又都交织在夜晚到拂晓的景色之中,或明或暗,或淡或浓,或冷或暖,色彩多样且又和谐匀称。 诗人写景在于言情。一个“愁”字是诗意的凝结,也是其脉络。羁旅在外,又值深秋,何能不愁?朦朦月色,莹莹白霜,点点渔火,漫漫长夜,勾起了多少愁思? 诗人辗转反侧,终夜不眠。而偏偏在恼人的失眠状态中,又传来声声清冷凄越的钟声,更撞击了他忧愁的心弦。这样,以情写景,景中皆含情意。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天宝十二年进士。早年即有诗名。他关心战乱中民众生活的疾苦,为官有政声。作为诗人,博览有识,风格激爽,不假雕饰,丰姿清迥,有道家的超脱之风。 这是一首抒写秋夜旅愁的著名七言绝句诗。在夜半更深的时候,诗人独自乘船,沿江来到苏州城西的枫桥,将船靠在岸边停泊。这时月亮落去,天色顿时昏暗了许多,也使惊乌啼叫起来,好象满天飞霜竟由此起。江上有渔人的灯火,照见岸上的枫树,火红相映而易见,孤舟羁旅,实难入睡,只听不远处的寒山寺里打起了报告夜半的钟声,使孤舟游子更添愁情。 张继的这首诗是唐诗中最有特色的诗作之一,流誉千古,有口皆碑。究其原因,我认为最大的特点是诗人充分调动了作为创作审美主体的感觉和思维的敏感性,在有限的诗行中纳入广阔天地间最有审美价值的具体感受对象,造成审美主体的情致与外在环境气氛的充分和谐,而外在氛围的统一性,更增强了审美主体的羁旅愁情的浓重性。 任何艺术创作,它的创作主体都得凭借感觉和思维摄取外在的表现对象,感觉是基础性的条件,谁能在一定的时间、环境中感觉到的东西越多,谁就有可切近对象的丰富性。张继作为诗人的感受性是很强的,在枫桥夜泊的一刻之间,他的多种感觉齐张,眼观上下,耳听近远,身感秋时,心愁客旅,他准确地抓住了这些对象,并把对象化为诗的形象,物化了艺术的审美感受。 诗人在深秋午夜的枫桥泊船时,不仅看到了日落,听到了乌啼,体验到寒霜满天,还看到了渔火映照江枫,感受到客愁难耐,在夜的寂寥、寒冷的包围中,欲眠不得,以致流动的夜也更加深沉了。这些存在都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和思维而得到形象表现的。它们的被反映,在动向上是诗人以羁旅夜泊的愁情,由近及远地摄取物象,物象是诗人情致的外在化。而最后两句则改换了手法,在动向上是人受外界制动,深沉夜氛里的清寥、孤寂,由远而近地向人袭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船夜泊,愁不得眠,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想放眼江天,只求静退愁情了,如果没有外界的新触动,或许可以孤舟入梦。可是夜氛越静,愁心越怕有声响撩拨。偏在这时,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由远而近地来到了客船中。诗中没有写声到船中会使闻者的心情如何,但前边已经准备了心理基础,即“对愁眠”而夜不能眠的旅情,此上又加上了午夜清钟敲客梦,对愁不眠者,只能是愁情不胜载孤舟了! 《枫桥夜泊》就是这样把外在的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与午夜钟声联在一起,造成为艺术的情境,又与身在客船、愁情难解的羁旅之人联在一起,达到了情与境、境与人的完美统一,成为感人至深、精美超拔的诗中奇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