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捷著名土壤学家和教育家李连捷在北京逝世 李连捷 李连捷(1918— ) | 李方诗等主编 郝晋珉 《中国科苑英华录》 编写组 | 中国人物年鉴(1993)第168页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四)第470页 中国科苑英华录——新中国之部(下)第 91页 |
李连捷1908~1992中国土壤学家。1908年6月17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1992年1月11日病逝于北京。1932年自燕京大学理学院毕业获理学  士学位后,被聘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1940年派往美国考察土壤和水土保持,继而留美学习,1941年获田纳西大学农学院理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为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专家,进行了大量考察和调查工作,走遍大半个美国。1945年6月回国后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土壤系主任。1949年以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农业化学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家遥感培训及应用中心主任等职。自1945年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第一届理事后,曾任历届理事会的副理事长、顾问,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受聘为高等教育部一级教授。他是第一届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土壤学报》编委、《土壤译报》主编。专长土壤分类和土壤资源调查。曾主持对西藏、新疆、青海、东北和华南等地的资源考察,对土壤类型和中国不同地区的地貌和第四纪地质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有深入的研究。50年代初被任命为西藏工作队农业组组长,曾两次赴西藏考察,成功地为西藏引进内地作物、举办农牧培训班、建立农场、农业试验站,开创了西藏地区有史以来的农业科研工作。由他指导研究的“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务院先进集体嘉奖令;所制定的一套以浅井深沟为主体工程,即井组沟网结合、农林水并举综合治理盐碱荒地的工程技术,为国内外所关注。70年代中期,对南方草场的开发利用研究,为华南黄壤地区山地合理开发利用探索出宝贵的经验,因而于1982年获农牧渔业部颁发的技术改进一等奖。80年代末,虽年逾八旬仍指导众多研究生。撰写的学术论文主要有:《江苏省句容县土壤调查报告》(1934),《西藏农业考察》(1954),《土壤学在第四纪历史研究中的意义》(1958),《中国红黄壤地区土地综合利用改良问题》(1980)等数十篇。李连捷1908~1992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8年6月17日生于河北玉田。1932年燕京大学理学院地质地理系毕业。1944年获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地质调查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土壤系主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农业化学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业遥感培训及应用中心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会员。专长土壤分类和土壤资源调查。主持了对西藏、新疆、东北及华南等地的资源考察。由他指导的“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务院先进集体嘉奖令。对湖南城步县南山牧场建设的指导,获农业部技术推广一等奖。著有《西藏农业考察》、《土壤学在第四纪历史研究中的意义》、《从土壤科学发展动态中吸取教训》等。撰有论文数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