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曙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张曙1909—1938安徽歙县人 张曙
张曙 安徽歙县人。原名恩袭。早年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攻声乐。曾参加南国社。1928年后,因参加进步活动,两次被国民党投入监狱。后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与聂耳等组织歌曲研究会。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在长沙任教,组织紫东艺社。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与冼星海主持抗日歌咏运动。1938年12月24日在桂林遭敌机轰炸遇难。其创作注重民族风格,讲究字正腔圆,并把民间音乐和戏曲融会贯通。有《保卫国土》、《日落西山》、《赶豺狼》、《丈夫去当兵》等二百多首歌曲。 张曙吏部侍郎聚之子,大顺中登第。《全唐诗》存诗一首。 张曙 张曙1909—1938作曲家。原名张恩袭。安徽歙县人。从小受到家乡徽戏音乐的熏陶,8岁时已能拉胡琴为徽戏伴奏。中学毕业后,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科学习。1929年入上海国立音乐院主修声乐。1930年下半年,因参加进步活动被捕入狱,出狱后积极投入革命音乐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武汉同冼星海一起开展抗日歌咏活动。1938年12月24日在桂林遇敌机轰炸,不幸牺牲。创作歌曲200余首。代表作品有群众歌曲《洪波曲》、《保卫国土》,抒情歌曲《日落西山》和叙事歌曲《丈夫去当兵》等。他在探求音乐的民族风格方面,表现出继承传统而又大胆创新的精神。如《丈夫去当兵》(1938年),就汲取了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歌曲音调及发展手法,开具有民间说唱风格创作的先河。他的作品已辑成《张曙歌曲集》出版。 ☚ 任光 麦新 ☛ 张曙 张曙1909—1938Zhangshu原名张恩袭。作曲家。安徽歙县人。出身于商人家庭。自幼受家乡徽戏音乐熏陶。八岁时已能拉胡琴为徽戏伴奏。中学毕业后,1926年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科。曾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社”。1929年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学声乐。同时还学习大提琴、琵琶、钢琴和作曲。1930年因参加进步活动被捕入狱。1933年出狱后又回原校学习,并在社会上积极投入革命音乐运动。抗战爆发后,1938年同冼星海等参加武汉抗日歌咏活动。“八一三”后,去武汉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二厅工作,同年9月到桂林,在敌机轰炸中牺牲。1927年开始音乐创作,早期曾为《南归》等话剧作插曲。短促一生共创作200多首歌曲,现存80余首,受聂耳影响创作的歌曲有《保卫国土》、《芦沟问答》、《丈夫去当兵》、《筑堤歌》、《壮丁上前线》、《日落西山》、《赶豺狼》、《洪波曲》、《负伤战士歌》、《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等曾广为流传。 ☚ 吕骥 丁善德 ☛ 张曙 张曙1909~1938原名恩袭,小名五喜。1926年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后转南国艺术学院。1929年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深造。曾为话剧《南归》谱曲。因积极参加进步文艺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1933年参加“苏联之友社”,与聂耳、吕骥等共同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歌曲研究会,从事革命歌曲的研究和创作。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奉派前往长沙明德中学任教,组织紫东艺社、长沙音乐研究会。1935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先后为田汉的话剧《洪水》、《复活》谱写了7首主题歌和插曲。同时创作有《抗敌进行曲》、《保卫国土》、《难民救亡曲》等歌曲。西安事变后,与廖沫沙参加《抗敌日报》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为田汉的话剧《芦沟桥》谱写《芦沟问答》、《征夫别》等歌曲;又为《最后的胜利》谱写插曲《赶豺狼》、《日落西山》。1938年2月,应邀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五处工作,创作了《洪波曲》(田汉词)。同年10月,由武汉撤至长沙,代表作之一《丈夫去当兵》(老舍词)问世。在往桂林途中,写成《负伤战士之歌》、《我们要报仇》两首歌曲、同年12月24日,日机轰炸桂林,和幼女一起遇难,葬于七星岩下。其先后创作歌曲200余首,现存70余首。 ☚ 吴范 张鹏翎 ☛ 张曙 张曙1909—1938原名恩袭。歙县人。先后肄业于上海艺术大学和国立音乐学院,并参加“南国社”和左翼戏剧家联盟等进步文艺团体。1933年与聂耳等组织新兴音乐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赴长沙从事革命活动。1938年赴武汉,同冼星海等一起开展抗日歌咏活动。武汉失守后,到长沙,后又辗转到桂林,在一次日机轰炸中不幸牺牲。他先后创作了200多首歌曲(现存70余首),其代表作有《洪波曲》、《保卫国土》、《筑路歌》、《丈夫去当兵》、《壮丁上前线》、《日落西山》等。 ☚ 杨宝森 张守仁 ☛ 张曙Zhang Shulyric writer of the Tang Dynasty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