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大千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张大千1899—1983原籍广东番禺,生于四川内江。 张大千
张大千 四川内江人。原名正权,号大千、大千居士,后改名蝯,字季。九岁即习字画。1919年进松江一寺庙“捨生”,未几期满还俗,自学绘画并游历名山大川。1934年起两次举办个人画展,声誉蜚然。1936年任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1948年去香港,又侨居阿根廷、美国、巴西等地。1978年寓居台湾。终生为求艺术精湛,足迹遍历名山大川。曾师从曾熙、李瑞清,又致力于石涛、八大山人、青藤、白阳诸家研究,继及宋元名家,并在日本研习绘画染织,去敦煌莫高窟临摹和研究壁画。故作品博采诸家之长,融会工、意笔于一体,具有独特风格。擅山水花鸟,工仕女,于鉴藏篆刻亦有深邃造诣。作有《长江万里图卷》等。 张大千1899~1983国画大师。原名正权,又名蝯、爰、季爰,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画室名大风堂,内江人。幼随母、姐、兄习画,继人重庆求精中学读书。1917年春随兄张善子留学日本,学习染织技术,自习绘画。1919年回国居上海,拜曾熙为师习书法。继拜李瑞清为师习诗词、书法。1925年在上海举办首次个人展览,崭露头角,从此开始专业画家生涯。习画以石涛为中心,兼学八大山人、石溪诸名家,吸取古代众家之长。从20年代起转向外师造化,足迹遍布名山大川。1936年被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畅游蜀中名胜。1941年往敦煌莫高窟等地临摹壁画,寻求中国绘画之源。1948年赴香港、台湾举办画展。1950年赴印度举办画展,从此离开大陆,旅居香港、阿根廷、巴西等地。1956年在法国举办画展时与西画大师毕加索相会于毕宅,交流画艺。1958年在纽约举行的现代美术博览会上其国画《秋海棠》荣获金牌奖,被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1969年举家迁往美国居住。1972年在旧金山举办 《四十年回顾展》,总结所走过的艺术历程。1976年回台湾,1978年在台北外双溪畔建成 “摩耶精舍”,从此定居于此。其国画山水、人物、花鸟兼长,亦工诗词、书法、篆刻,精鉴赏,富收藏,广交游,被誉为 “当今世界最享盛名之国画大师”。现台北及内江均建有张大千纪念馆。 张大千现代画家。1899年5月10日生,1983年4月2日去世。四川省内江市人。擅画山水、人物、花卉。尤擅写墨荷。20世纪30年代与齐白石共称“南张北齐”。1917年赴日本学习绘画、染织。1919年归国后出家为僧3个月,法号“大千”。1936年受聘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1943年出版《敦煌临摹白描画》3集。1949年后在海外定居、讲学。1950年被纽约国际学会推为当代第一大画家。1952年定居巴西。1956年会见毕加索。1969年迁居美国。1978年定居台湾。曾2次游华山(1934、1935),3次游黄山(1927、1932、1936),4游峨眉山(1939、1945、1946、1948)。1940年起在敦煌临摹壁画200多幅,历时2年零6个月。1946年作《山雨催泉》轴(124cm×45cm)。1968年作《长江万里图》(53.3cm×1996cm)、作《滟滪云帆图》(207cm×104cm)。1974年作《黄山文笔峰图》轴。1979年作《荷塘图》(16cm×90cm)。1979年作《云破月来花弄影》(45cm×37cm)。1983年作《庐山图》。 张大千 480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又名季爰,画室名曰“大风堂”。现代画家。四川内江人。少年随母习画,后随兄善孖(画虎名家)东渡日本,专攻绘画,兼学染织工艺,还国后,从李梅庵(瑞清)、曾熙习诗文、书画。曾耽于佛学而一度为僧,法号大千,又号大千居士,未几还俗,以法号行。早年致力传统,尤对石涛、八大推崇之极。擅山水、人物、花鸟。富收藏,精鉴赏,能诗善书,修养笃深,学古法,既专且勤,既广且深。学石涛而登堂入室,落笔乱真。然师古人不在师之迹,重师其心,追源索流,自辟蹊径而创新格。曾为画笔命名曰“师万物”。而立之年即名震海内。曾赴敦煌考察三载,当为中国专业画家之探寻者第一人,临摹魏唐壁画二百余,画风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色,丰厚浓重,融水墨和青绿为一体,创泼彩法,而独具面貌,风姿秀逸潇洒,浑厚华滋。50年代栖身海外,居巴西八德园,晚年居台湾至善终。传世作品甚多,如《溪桥行舟图》(藏上海博物馆)、《泼墨荷花图》 (藏南京博物院) 以及绝笔《庐山图》等。有《张大千画集》五集影印本及《张大千画辑》行世。 ☚ 潘天寿 傅抱石 ☛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画家。原名张正权,后改名张爰,号大千,画室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自幼随母亲学画,19岁赴日本学习染织,21岁回国。在上海从师李瑞卿、曾熙,勤奋攻习中国书画艺术。初学花卉,后攻人物,晚年又专心山水画创作。抗日战争时期,曾两次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历时近3年。1943~1944年曾在兰州、成都、重庆展出部分摹品,引起学术界普遍关注。抗日战争胜利后赴美国、加拿大等国。晚年住在台湾。其晚年的山水画,吸收传统山水画精华,融合西方艺术的某些长处,以泼彩画山,气势磅礴,色彩斑澜,别具风格。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见彩色图版)。 ☚ 李苦禅 林风眠 ☛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Zhangdaqian现代国画家,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原名张正权,又名张季、张季爰,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自幼随母习画,12岁即能画山水、人物和花鸟。19岁时赴日本京都学习绘画和染织。1919年返回上海。1933年移居苏州,潜心研究石涛,1933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8年返四川,居青城山上清宫,临摹宋元名迹。1940年赴敦煌临摹历代壁画,历时两年半,摹得276幅,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1949年后,先后居于香港、阿根庭、巴西和美国。期间曾于1956年赴法国会见毕加索。1978年从美国迁居台北,直到逝世。张大千于中国画有精深的造诣,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无所不能。不论工笔,还是写意,均挥洒自如。早年张大千集中精力临摹,精心揣摩、领悟古人的佳作,所临石涛画几可乱真。后又扩大学习范围,效法宋元诸家,直至敦煌壁画,画风也由近似石涛、朱耷而变为典雅精细,格调古朴,进一步把握了传统绘画的精髓。60—70岁张大千以10年的功夫探索泼彩法创造出独特的个人面貌。在他70岁所作的《长江万里图》中,泼彩法形成的偶然效果,使得山水主体呈半抽象的形态,突出烟雨迷茫、朦胧漂渺的景象,意境奇异超凡。张大千晚年的变法对中国画的革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扩大了革新的途径,也标志着个人风格的形成和完善。 ☚ 卫天霖 林风眠 ☛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画家。原名张正权,后改名张爰,号大千,画室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自幼随母亲学画。19岁赴日本学习染织,21岁回国。在上海从师李瑞卿、曾熙,勤奋攻习中国书画艺术。初学花卉,后攻人物,晚年又专心山水画创作。抗日战争时期,曾两次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历时近3年。1943~1944年曾在兰州、成都、重庆展出部分摹品,引起学术界普遍关注。抗日战争胜利后赴美国、加拿大等国。晚年住在台湾。其晚年的山水画,吸收传统山水画精华,融合西方艺术的某些长处,以泼彩画山,气势磅礴,色彩斑澜,别具风格。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 李苦禅 林风眠 ☛ 张大千1899—1983现代画家。原名爰,号大千,四川内江人。早年去日本学习绘画和染织艺术。画风几易。20世纪60年代把泼墨和泼彩融合在一起,将传统的泼墨技法发展为泼彩,对中国水墨画技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现代画家。原名正权,后改名爱,号大千、大千居士,画室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自幼随母学画,19岁赴日本学染织,21岁回国攻习中国书画艺术。曾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初学花卉,后习人物,晚年专心山水创造。30年代山水画有“南张北溥”(溥濡,字心畲,清宗室恭亲王之后)之说。青年时期临摹古人传统绘画作品功力惊人,几可乱真;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编号临摹壁画260件之多。他是全才画家,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诗、书皆能而精。画法博采诸家,师古人也师造化,晚融合中西画技,以墨与青蓝色为主调的色彩,创“泼彩”画法,气势磅礴,色彩斑斓,别具风格。保留中国画的意趣,引入西方描象艺术,晚年再创半抽象写意的新画风。1948年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晚年住在台湾。1968年创作巨幅《长江万里图》长卷,绢本水墨设色,纵53.3厘米、横长1996厘米(藏台湾张群画库),此近20米的长卷,从“泯江索桥”起首,到长江出海结束,共分十段落,千山万壑,气势雄伟,山峦重叠,云雾显晦,一江横流,浩浩荡荡。这表示其晚年怀念故乡、眷恋大陆的壮丽山河、绘巨幅画卷以寄托思想之情。1984年病逝于台湾,享年84岁。 ☚ 黄宾虹 徐悲鸿 ☛ 张大千 张大千张大千 (1899—1983),中国现代画家。原名正权; 后改名张爰,号大千,画室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自幼随母作花鸟草虫白描。青年时随其兄到日本京都,专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曾从李瑞清与曾熙习诗文书画,后忽耽于佛学,一度为僧,法号大千,又称大千居士,未几还俗,以法号行。善临摹清初四僧 (石涛、八大山人、髡残、渐江) 的作品,保其精华。1936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擅画山水、花卉、人物,尤善写荷花,独树一帜。工笔写意,俱臻妙境,30年代即与齐白石齐名,并称 “南张北齐”。40年代归蜀,脱略石涛、八大山人之粗犷荒率,踪及唐寅、沈周、戴进等细润华滋之路。曾去敦煌临摹壁画和雕塑三年,画风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色,丰厚浓重。50年代栖身海外,长期卜居巴西 “八德园”; 又创泼墨、泼彩新貌。1978年移居台湾省台北双溪摩耶精舍。传世作品有1939年作 《中郎授女图》 轴,藏首都博物馆。1943年作《溪桥行舟图》 轴,藏上海博物馆; 《泼墨荷花图》 通景屏,藏南京博物馆; 《临摹敦煌壁画初唐璎洛大士图》,藏四川省博物馆; 1983年绘 《庐山图》 卷,乃绝笔之作。1947年自印 《大风堂名迹》; 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大千画集》 五辑影印本; 198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大千画辑》。 ☚ 爱森斯坦 尚小云 ☛ 张大千 张大千张大千(1899—1983),中国现代画家。原名正权,后改名张爱,号大千,画室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自幼随母作花鸟草虫白描。青年时随其兄到日本京都,专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曾从李瑞清与曾熙习诗文书画,后忽耽于佛学。一度为僧,法号大千,又称大千居士,未几还俗,以法号行。善临摹清初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仁) 的作品,保其精华。1936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擅画山水、花卉、人物,尤善写荷花,独树一帜。工笔写意,俱臻妙境,30年代即与齐白石齐名,并称“南张北齐”。40年代归蜀,脱略石涛、八大山人之粗犷荒率,踪及唐寅、沈周、戴进等细润华滋之路。曾去敦煌临摹壁画和雕塑三年,画风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色,丰厚浓重。50年代栖身海外,长期卜居巴西“八德园”; 又创泼墨、泼彩新貌。1978年移居台湾省台北双溪摩耶精舍。传世作品有1939年作《中郎授女图》轴,藏首都博物馆。1943年作《溪桥行舟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泼墨荷花图》通景屏,藏南京博物馆;《临摹敦煌壁画初唐璎洛大士图》,藏四川省博物馆; 1983年绘《庐山图》卷,乃绝笔之作。1947年自印《大风堂名迹》; 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大千画集》五辑影印本; 198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大千画辑》。 ☚ 爱森斯坦 尚小云 ☛ 张大千1898—1983原名权,后改名爰、季爰,字大千,号大千居士等。四川内江人。原籍广东番禺。早年在重庆求精中学读书。1917年赴日本学习绘画和印染艺术。1919年回上海拜曾熙学书画。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引起社会重视。1929年任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干事委员。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41年始主持敦煌莫高窟壁画和雕塑的临摹复原和研究。1943年回四川,出版《敦煌临摹白描画》三集。1949年去台湾。后转赴香港暂居。1950年应印度美术会邀请,在新德里举办画展。1952年举家由香港迁阿根廷曼多丽。后移居巴西、美国等地。曾为联合国大厦绘万里长城壁画,作为台湾国民党当局送联合国的纪念品。1957年被美国纽约世界美术家协会推举为当代第一画家。1974年11月获美加州太平洋大学颁赠的人文博士荣誉学位。1976年返台居住三个月,台湾国民党当局“教育部”赠予“艺坛宗师”匾额一方。1977年在台中举办近作展。1979年开始定居台湾。自抗战末期开始,先后在北京、上海、台北、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83年4月病逝于台北。代表作有《烟雨归舟》、《庐山图》、《停舟听雨》、《长江万里图卷》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