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大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大千1899—1983

原籍广东番禺,生于四川内江。
国画大师,黄山派始祖。1936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四十年代初,去甘肃敦煌莫高窟,临摹和研究北魏、隋唐壁画,历时三年后归蜀。五十年代栖身海外。1978年后移居台湾。作品有《张大千画集·画选·书画集·画辑》、《张大千九歌图卷》、《敦煌画册》等,著有《敦煌石记》等。
原名:正权、权
小名:季
字:大千
号;季爰、季眐
法名:大千
别名:八十四叟、三千大千、三到黄山绝顶人、下里巴人、大千居士、弘丘子、权、环荜庵季、法筏、爰、爰大千、啼鹃、眐

张大千

张大千的世界谢家孝(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82年1月版420
张大千先生纪念册
形象之外:张大千的生活与艺术
纪念册编委会编
冯幼衡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3年版
(台湾)九歌出版社1983年8月3版249

张大千传(上、下)
张大千
我所认识的张大千
记十年来之张大千居士
怀张大千
张大千二三事
张大千二三事
张大千与敦煌壁画
张大千其人其画
记张大千先生的感人小故事
张大千的眼疾
画坛春暖倍思亲——思念父亲张大千
蜚声画坛的张大千
画家张大千二三事
张大千轶事
艺道之交不论钱——记何海霞和他的老师张大
杨继仁
辛一夫
陆丹林
张目寒
于非闇
李青来
龚选舞
苏莹辉
张目寒
王康
胡有瑞
张心瑞
黎航
苏辛
王亚法
志烈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10月版1375页
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2月版280页
申报1946年11月22日
中央日报1946年11月24日
文汇报1956年12月18日
*中央日报1959年3月9日
*中央日报1959年8月5日
*中央日报1965年6月3日
*联合报1967年10月9日
*中央日报1969年3月10日
*中央日报1970年7月3日
北京晚报1980年3月6日
重庆日报1980年3月23日
羊城晚报1981年11月9日
新民晚报1982年3月1日
羊城晚报1982年3月13日
国画、张大千及其他
怀念张大千老师——访市文史馆馆员、画家糜
耕云
萧冰
谢其规
宁夏日报1982年4月3日
文汇报1982年8月26日
张大千和《雪鸦图》
张大千与敦煌壁画
枯木寄深情 匠心偏独运——张大千根雕小记
张大千二三事
张大千的生平和艺术
刘秉颐
石湍
姚云龙
流野
黄苗子
团结报1982年9月11日
成都日报1982年10月18日
羊城晚报1982年12月24日
羊城晚报1983年4月9日
人民政协报1983年4月13日,*大成
1983年116期,文化史料丛刊第5辑第
99页
张大千在嘉善的轶事
深切怀念我们的爸爸——张大千
张大千幸会熊佛西
回忆我的父亲张大千
回忆父亲张大千
黄养辉衔悲忆大千
张大千轶闻
杨宛君忆张大千
张大千先生去了
悼念张大千先生
史雨浇 储茂荣
张心智等
张明波
张心瑞
萧建初等
孔庆生
金力
金汕
常任侠
吴作人
解放日报1983年4月14日
四川日报1983年4月16日
四川日报1983年4月16日
解放日报1983年4月16日
四川日报1983年4月17日
华声报1983年4月17日
长江日报1983年4月17日
羊城晚报1983年4月18日
北京晚报1983年4月18日
人民日报1983年4月19日,新华文摘
1983年5期
托思青山归故土——悼念当代杰出的国画大师
张大千先生
刘国强中国青年报1983年4月21日
青年张大千因何披剃为僧 文汇报1983年4月24日
未曾晤聚已别离——哭老师张大千先生
隔海遥望悼大千——访张大千先生的夫人杨宛
胡爽盫
刘广林等
北京晚报1983年4月27日
人民政协报1983年5月4日
巴山池上雨 相见已无期——悼念张大千
网师园里忆大千
忆张大千的艺术生涯
张大千与诗词
张大千与北京——为张大千画师逝世一周年作
张大千的爱情叙事诗
杨宛君与张大千
谢稚柳
顾莲村
萧建初
张慈生等
邢捷
谷苇
孙玉山
文汇报1983年5月5日
羊城晚报1983年5月26日
四川日报1983年6月12日
天津日报1983年7月13日
团结报1984年3月31日
解放日报1985年7月28日
人民政协报1985年11月12、15、19、22、
26日
全才画家张大千熊佛西评论报1947年10期

画家张大千
为国争光的张大千先生——荣获1956年世界
美术金像奖
谢稚柳等
孙云生
京沪周刊1948年2卷18期
*政论周刊1957年112期
张大千
张大千早年趣闻
大千居士轶事
大千居士命名记
童年老友,欢叙当年——有关张大千先生和我
的一些回忆
梅恕曾
杜琦
于大成
张目寒
黄季陆
*中美月刊1965年10卷4期
*古今谈1966年17期
*中国一周1966年855期
*中外杂志1967年2卷3期
*传记文学1968年12卷4期
他乡遇故知——访“绿林豪侠”张大千
张大千早年逸事
张大千传略
张大千三十年故国之思
张大千、丁衍镛、程十发
张大千早年趣闻
关于张大千
张大千先生的画业
张大千寓沪时的生活
谢稚柳谈张大千与敦煌
张大千与敦煌壁画
张善子、大千昆仲与曾鲁南
张大千的戏迷世界
张大千在敦煌二三事
寸心千里〔艺术家张大千〕
大千居士赠宝记(及其与台静农教授的翰墨缘)
画债如山的大千居士
千重巨浪助涛声——记王个簃老师与张大千先
生的友谊
蔡孟坚
杜琦
刘太希
羊汝德
金嘉伦
黄玉芬
叶浅予
萧建初等
周采泉
夏令人
万里云
高伯雨
谢家孝
刘大有
陈巨来
冯幼衡
冯幼衡
曹用平
*中外杂志1972年11卷4期
*艺文志1975年113期
*畅流1976年54卷9期
*大成1977年44期
*明报月刊1977年12卷11期
*艺文志1980年175期
美术1980年10期
美术1980年10期
集萃1981年3期
*大成1981年90期
*大成1981年91期
*大成1981年92期
*大成1981年92期
社会科学(甘肃)1982年2期
艺术世界1982年4期
*大成1982年108期
集萃1983年2期
中国老人1983年2期
回忆我的老师张善孖、张大千
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二三事
临风遥企大风堂(记梅兰芳、张大千友谊)
我一生难忘的两个一百天
时代的艺术宠儿——张大千和毕加索
大艺术家的风范:记与大千居士相交的经过
画德、画才、千古一大千——张群细话张大千
章述亭
王东伟
许姬传
张大千
苏政勋等
楚戈
黄肇珩
文化娱乐1983年2期
艺丛1983年3期
台声1983年3期
文史通讯1983年4期
艺术世界1983年4期
*中央月刊1983年15卷6期
*近代中国1983年34期,*大成1983年
117期
热爱国族尽瘁艺术的大千先生
张大千先生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我怀高士——敬悼张大千居士
张大千多采多姿的一生
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两个一百天(节录)
姚梦谷
楚戈
黄杰
关志昌
张大千口述 谢家
孝笔录
*近代中国1983年34期
*近代中国1983年34期
*传记文学1983年42卷5期
*传记文学1983年42卷5期
*传记文学1983年42卷5期
张大千先生行状我述
张大千与顾亭林
我和张大千
张大千的学画历程(上、下)
徐悲鸿与张大千
谢稚柳话张大千
看山还是故乡青——刘力上、俞致贞忆张大千
先生
南宫搏
周冠华
叶浅予
程榕宁
包立民
张友济
陈联
*明报月刊1983年18卷5期
*畅流1983年67卷7期
新观察1983年14期
集萃1983年4、6期
人物1983年5期,*大成1983年121期
人物1983年5期
瞭望1983年5期
追思
张大千的艺术道路
张大千的艺术修养
高美庆
叶浅予
黄苗子
*明报月刊1983年18卷5期
文艺研究1983年6期
文艺研究1983年6期

叶浅予谈张大千
大师隔海补丹青——潘素教授谈张大千居士
我的表哥张大千
张大千生平事略
大千居士事略
包立民
邹霆
喻钟烈
包立民
文艺报1983年7期,*大成1983年119期
中国建设1983年7期
编译参考1983年7期
文艺情况1983年10期
*大成1983年114期
我所知道的大千居士
追忆张大千先生一些真言真事
一生最识江湖大——我对大千居士的印象与了
李奇茂
蔡孟坚
王壮为
*教与学1983年4、5期
*传记文学1983年42卷6期
*大成1983年115期
国画大师张大千博士与华冈学园
大千居士光照艺坛
潘维和
鲍少游
*文艺复兴1983年143期
*大成1983年115期,*艺坛1983年184
雅谈与戏言——敬悼张大千先生
雕宰三年师恩似海——记张大千先生
大千先生千古
生离竟成永诀——忆我永远唤不回的张伯伯
(张大千)
张佛千
张家勤 谢稚柳
俞振飞
郭小庄
*大成1983年115期
*大成1983年115期
*大成1983年115期
*大成1983年115期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记张大千先生
张大千小故事
大千先生与国剧脸谱
冯幼衡
苇窗
张伯谨
*大成1983年115期
*大成1983年115期
*大成1983年115期,*中外杂志1983年
33卷6期
直造古人不到处——忆张大千
大千在敦煌
汤修梅
罗吉眉
*大成1983年116期
*大成1983年117期,*艺坛1983年185
张大千与历史博物馆何浩天*艺坛1983年187期,*国立历史博物馆刊
1983年2期
张大千、赵少昂和关山月的一段画缘寒山*明报月刊1983年18卷10期,集萃1984
年5期
南张北溥两大师〔张大千、溥心畬〕
画杰人豪一大千(1—5)——从大千诗词看大千
心情与生活
杜学知
乐恕人
*故宫文物月刊1983年1卷8期
*中外杂志1983年33卷5期—34卷3期
席德进与张大千
“敦煌壁画”与张大千
五百石印富翁——张大千
抗战时期张大千对敦煌艺术的贡献
陇蜀千里翰墨缘——张鸿汀与方鹤叟、曹蘅、
张大千
王联奎
蔡廷俊
徐石桥 黄俶成
李永翘
张令瑄口述 唐国
华整理
*中外杂志1983年33卷5期
*幼狮月刊1983年58卷6期
文物天地1984年2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4年2期
兰州学刊1984年4期
张大千二三事
张大千的一生
我与大千先生
画坛怪杰张大千(上、下)
张大千外传(1—7)
张法乾
朱岐山
易大德
王成圣
戚宜君
*中外杂志1984年35卷4期
*中外杂志1984年35卷4期
*中外杂志1984年36卷1期
*中外杂志1984年36卷2、3期
*中外杂志1984年36卷4期—1985年37
卷4期
张大千先生二三事
张大千轶闻趣事
张大千与张群
张大千二三事
张大千与成都昭觉寺
落入匪窟一百天
黄达聪
赵宏
包立民
黄大受
杨诗云
张大千自述 江达
义整理
江苏画刊1984年4期
文化娱乐1984年7期
人物1985年1期
*传记文学1985年47卷1期
成都文物1985年2期
*春秋1985年2期
张大千与绍兴戒珠寺
张大千的书法道路
张大千的自画像与题跋
胡国枢
高文 杨诗云
包立民
历史知识1985年3期
文物天地1985年4期
龙门阵1985年4辑

张大千先生两周年祭(一、二)
张大千抗日时期二三事
张孟休*传记文学1985年46卷4、5期
文物天地1985年6期
国画大师张大千(上、下)
谢稚柳与张大千
访张大千遗孀杨宛君
我所知道的张大千
一代艺术宗师张大千
张大千
易家炘
谷苇
陈维麟 钱婴
周云龙
张慈生 邢捷
(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名人传记1985年5、6期
朵云1985年7集
中国建设1985年7期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第187页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第53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1分册第110页
逝世人物:张大千(1899—1983) 中国百科年鉴(1984)第19页
当代著名画家张大千
张大千和陈巨来的友谊
张大千(1899—1983)
蜀道连云别梦长——忆张大千师
张大千年谱
张大千(1899—1983)
杨继仁
郑逸梅
庄葳等
陈从周
李永翘
文化史料丛刊第5辑第99页
文苑花絮第52页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373页
书带集第119页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4辑第16页
*民国人物小传第6册第267页
全能画家张大千
蜚声中外的张大千先生
张大千敦煌十年
张大千(1900— )
当代著名画家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
陆丹林
李德安
杨继仁
编纂组
杨继仁
当代人物志第67页
*当代名人风范第2册第453页
传记文学选(2)第430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4册第73页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156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第372页

张大千

 四川内江人。原名正权,号大千、大千居士,后改名蝯,字季。九岁即习字画。1919年进松江一寺庙“捨生”,未几期满还俗,自学绘画并游历名山大川。1934年起两次举办个人画展,声誉蜚然。1936年任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1948年去香港,又侨居阿根廷、美国、巴西等地。1978年寓居台湾。终生为求艺术精湛,足迹遍历名山大川。曾师从曾熙、李瑞清,又致力于石涛、八大山人、青藤、白阳诸家研究,继及宋元名家,并在日本研习绘画染织,去敦煌莫高窟临摹和研究壁画。故作品博采诸家之长,融会工、意笔于一体,具有独特风格。擅山水花鸟,工仕女,于鉴藏篆刻亦有深邃造诣。作有《长江万里图卷》等。

张大千1899~1983

国画大师。原名正权,又名蝯、爰、季爰,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画室名大风堂,内江人。幼随母、姐、兄习画,继人重庆求精中学读书。1917年春随兄张善子留学日本,学习染织技术,自习绘画。1919年回国居上海,拜曾熙为师习书法。继拜李瑞清为师习诗词、书法。1925年在上海举办首次个人展览,崭露头角,从此开始专业画家生涯。习画以石涛为中心,兼学八大山人、石溪诸名家,吸取古代众家之长。从20年代起转向外师造化,足迹遍布名山大川。1936年被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畅游蜀中名胜。1941年往敦煌莫高窟等地临摹壁画,寻求中国绘画之源。1948年赴香港、台湾举办画展。1950年赴印度举办画展,从此离开大陆,旅居香港、阿根廷、巴西等地。1956年在法国举办画展时与西画大师毕加索相会于毕宅,交流画艺。1958年在纽约举行的现代美术博览会上其国画《秋海棠》荣获金牌奖,被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1969年举家迁往美国居住。1972年在旧金山举办 《四十年回顾展》,总结所走过的艺术历程。1976年回台湾,1978年在台北外双溪畔建成 “摩耶精舍”,从此定居于此。其国画山水、人物、花鸟兼长,亦工诗词、书法、篆刻,精鉴赏,富收藏,广交游,被誉为 “当今世界最享盛名之国画大师”。现台北及内江均建有张大千纪念馆。

张大千

现代画家。1899年5月10日生,1983年4月2日去世。四川省内江市人。擅画山水、人物、花卉。尤擅写墨荷。20世纪30年代与齐白石共称“南张北齐”。1917年赴日本学习绘画、染织。1919年归国后出家为僧3个月,法号“大千”。1936年受聘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1943年出版《敦煌临摹白描画》3集。1949年后在海外定居、讲学。1950年被纽约国际学会推为当代第一大画家。1952年定居巴西。1956年会见毕加索。1969年迁居美国。1978年定居台湾。曾2次游华山(1934、1935),3次游黄山(1927、1932、1936),4游峨眉山(1939、1945、1946、1948)。1940年起在敦煌临摹壁画200多幅,历时2年零6个月。1946年作《山雨催泉》轴(124cm×45cm)。1968年作《长江万里图》(53.3cm×1996cm)、作《滟滪云帆图》(207cm×104cm)。1974年作《黄山文笔峰图》轴。1979年作《荷塘图》(16cm×90cm)。1979年作《云破月来花弄影》(45cm×37cm)。1983年作《庐山图》。

张大千

480 张大千1899—1983

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又名季爰,画室名曰“大风堂”。现代画家。四川内江人。少年随母习画,后随兄善孖(画虎名家)东渡日本,专攻绘画,兼学染织工艺,还国后,从李梅庵(瑞清)、曾熙习诗文、书画。曾耽于佛学而一度为僧,法号大千,又号大千居士,未几还俗,以法号行。早年致力传统,尤对石涛、八大推崇之极。擅山水、人物、花鸟。富收藏,精鉴赏,能诗善书,修养笃深,学古法,既专且勤,既广且深。学石涛而登堂入室,落笔乱真。然师古人不在师之迹,重师其心,追源索流,自辟蹊径而创新格。曾为画笔命名曰“师万物”。而立之年即名震海内。曾赴敦煌考察三载,当为中国专业画家之探寻者第一人,临摹魏唐壁画二百余,画风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色,丰厚浓重,融水墨和青绿为一体,创泼彩法,而独具面貌,风姿秀逸潇洒,浑厚华滋。50年代栖身海外,居巴西八德园,晚年居台湾至善终。传世作品甚多,如《溪桥行舟图》(藏上海博物馆)、《泼墨荷花图》 (藏南京博物院) 以及绝笔《庐山图》等。有《张大千画集》五集影印本及《张大千画辑》行世。

☚ 潘天寿   傅抱石 ☛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

画家。原名张正权,后改名张爰,号大千,画室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自幼随母亲学画,19岁赴日本学习染织,21岁回国。在上海从师李瑞卿、曾熙,勤奋攻习中国书画艺术。初学花卉,后攻人物,晚年又专心山水画创作。抗日战争时期,曾两次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历时近3年。1943~1944年曾在兰州、成都、重庆展出部分摹品,引起学术界普遍关注。抗日战争胜利后赴美国、加拿大等国。晚年住在台湾。其晚年的山水画,吸收传统山水画精华,融合西方艺术的某些长处,以泼彩画山,气势磅礴,色彩斑澜,别具风格。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见彩色图版)。

☚ 李苦禅   林风眠 ☛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Zhangdaqian

现代国画家,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原名张正权,又名张季、张季爰,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自幼随母习画,12岁即能画山水、人物和花鸟。19岁时赴日本京都学习绘画和染织。1919年返回上海。1933年移居苏州,潜心研究石涛,1933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8年返四川,居青城山上清宫,临摹宋元名迹。1940年赴敦煌临摹历代壁画,历时两年半,摹得276幅,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1949年后,先后居于香港、阿根庭、巴西和美国。期间曾于1956年赴法国会见毕加索。1978年从美国迁居台北,直到逝世。张大千于中国画有精深的造诣,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无所不能。不论工笔,还是写意,均挥洒自如。早年张大千集中精力临摹,精心揣摩、领悟古人的佳作,所临石涛画几可乱真。后又扩大学习范围,效法宋元诸家,直至敦煌壁画,画风也由近似石涛、朱耷而变为典雅精细,格调古朴,进一步把握了传统绘画的精髓。60—70岁张大千以10年的功夫探索泼彩法创造出独特的个人面貌。在他70岁所作的《长江万里图》中,泼彩法形成的偶然效果,使得山水主体呈半抽象的形态,突出烟雨迷茫、朦胧漂渺的景象,意境奇异超凡。张大千晚年的变法对中国画的革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扩大了革新的途径,也标志着个人风格的形成和完善。

☚ 卫天霖   林风眠 ☛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

画家。原名张正权,后改名张爰,号大千,画室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自幼随母亲学画。19岁赴日本学习染织,21岁回国。在上海从师李瑞卿、曾熙,勤奋攻习中国书画艺术。初学花卉,后攻人物,晚年又专心山水画创作。抗日战争时期,曾两次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历时近3年。1943~1944年曾在兰州、成都、重庆展出部分摹品,引起学术界普遍关注。抗日战争胜利后赴美国、加拿大等国。晚年住在台湾。其晚年的山水画,吸收传统山水画精华,融合西方艺术的某些长处,以泼彩画山,气势磅礴,色彩斑澜,别具风格。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 李苦禅   林风眠 ☛

张大千1899—1983

现代画家。原名爰,号大千,四川内江人。早年去日本学习绘画和染织艺术。画风几易。20世纪60年代把泼墨和泼彩融合在一起,将传统的泼墨技法发展为泼彩,对中国水墨画技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

现代画家。原名正权,后改名爱,号大千、大千居士,画室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自幼随母学画,19岁赴日本学染织,21岁回国攻习中国书画艺术。曾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初学花卉,后习人物,晚年专心山水创造。30年代山水画有“南张北溥”(溥濡,字心畲,清宗室恭亲王之后)之说。青年时期临摹古人传统绘画作品功力惊人,几可乱真;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编号临摹壁画260件之多。他是全才画家,山水、花鸟、人物、工笔、写意、诗、书皆能而精。画法博采诸家,师古人也师造化,晚融合中西画技,以墨与青蓝色为主调的色彩,创“泼彩”画法,气势磅礴,色彩斑斓,别具风格。保留中国画的意趣,引入西方描象艺术,晚年再创半抽象写意的新画风。1948年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晚年住在台湾。1968年创作巨幅《长江万里图》长卷,绢本水墨设色,纵53.3厘米、横长1996厘米(藏台湾张群画库),此近20米的长卷,从“泯江索桥”起首,到长江出海结束,共分十段落,千山万壑,气势雄伟,山峦重叠,云雾显晦,一江横流,浩浩荡荡。这表示其晚年怀念故乡、眷恋大陆的壮丽山河、绘巨幅画卷以寄托思想之情。1984年病逝于台湾,享年84岁。

☚ 黄宾虹   徐悲鸿 ☛
张大千

张大千

张大千 (1899—1983),中国现代画家。原名正权; 后改名张爰,号大千,画室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自幼随母作花鸟草虫白描。青年时随其兄到日本京都,专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曾从李瑞清与曾熙习诗文书画,后忽耽于佛学,一度为僧,法号大千,又称大千居士,未几还俗,以法号行。善临摹清初四僧 (石涛、八大山人、髡残、渐江) 的作品,保其精华。1936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擅画山水、花卉、人物,尤善写荷花,独树一帜。工笔写意,俱臻妙境,30年代即与齐白石齐名,并称 “南张北齐”。40年代归蜀,脱略石涛、八大山人之粗犷荒率,踪及唐寅、沈周、戴进等细润华滋之路。曾去敦煌临摹壁画和雕塑三年,画风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色,丰厚浓重。50年代栖身海外,长期卜居巴西 “八德园”; 又创泼墨、泼彩新貌。1978年移居台湾省台北双溪摩耶精舍。传世作品有1939年作 《中郎授女图》 轴,藏首都博物馆。1943年作《溪桥行舟图》 轴,藏上海博物馆; 《泼墨荷花图》 通景屏,藏南京博物馆; 《临摹敦煌壁画初唐璎洛大士图》,藏四川省博物馆; 1983年绘 《庐山图》 卷,乃绝笔之作。1947年自印 《大风堂名迹》; 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大千画集》 五辑影印本; 198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大千画辑》。

☚ 爱森斯坦   尚小云 ☛
张大千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中国现代画家。原名正权,后改名张爱,号大千,画室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自幼随母作花鸟草虫白描。青年时随其兄到日本京都,专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曾从李瑞清与曾熙习诗文书画,后忽耽于佛学。一度为僧,法号大千,又称大千居士,未几还俗,以法号行。善临摹清初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仁) 的作品,保其精华。1936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擅画山水、花卉、人物,尤善写荷花,独树一帜。工笔写意,俱臻妙境,30年代即与齐白石齐名,并称“南张北齐”。40年代归蜀,脱略石涛、八大山人之粗犷荒率,踪及唐寅、沈周、戴进等细润华滋之路。曾去敦煌临摹壁画和雕塑三年,画风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色,丰厚浓重。50年代栖身海外,长期卜居巴西“八德园”; 又创泼墨、泼彩新貌。1978年移居台湾省台北双溪摩耶精舍。传世作品有1939年作《中郎授女图》轴,藏首都博物馆。1943年作《溪桥行舟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泼墨荷花图》通景屏,藏南京博物馆;《临摹敦煌壁画初唐璎洛大士图》,藏四川省博物馆; 1983年绘《庐山图》卷,乃绝笔之作。1947年自印《大风堂名迹》; 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大千画集》五辑影印本; 198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大千画辑》。

☚ 爱森斯坦   尚小云 ☛

张大千1898—1983

原名权,后改名爰、季爰,字大千,号大千居士等。四川内江人。原籍广东番禺。早年在重庆求精中学读书。1917年赴日本学习绘画和印染艺术。1919年回上海拜曾熙学书画。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引起社会重视。1929年任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干事委员。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41年始主持敦煌莫高窟壁画和雕塑的临摹复原和研究。1943年回四川,出版《敦煌临摹白描画》三集。1949年去台湾。后转赴香港暂居。1950年应印度美术会邀请,在新德里举办画展。1952年举家由香港迁阿根廷曼多丽。后移居巴西、美国等地。曾为联合国大厦绘万里长城壁画,作为台湾国民党当局送联合国的纪念品。1957年被美国纽约世界美术家协会推举为当代第一画家。1974年11月获美加州太平洋大学颁赠的人文博士荣誉学位。1976年返台居住三个月,台湾国民党当局“教育部”赠予“艺坛宗师”匾额一方。1977年在台中举办近作展。1979年开始定居台湾。自抗战末期开始,先后在北京、上海、台北、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83年4月病逝于台北。代表作有《烟雨归舟》、《庐山图》、《停舟听雨》、《长江万里图卷》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