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害虫综合防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害虫综合防治integrated control of in-sect pests

从农田生态系统出发,以预防为主,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等手段防治害虫的策略和措施。要求安全、有效、经济,既把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又使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小,以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
简史 综合防治概念是在总结单一防治措施局限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的。长期单纯大量施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引起了多种不良后果: 导致某些害虫种群对常用杀虫剂抗性的增强,防治效果下降; 大量杀伤害虫天敌引起害虫再猖獗和次要害虫上升; 某些杀虫剂的残留对环境和食物的污染。由此提出了改进防治策略的要求。初期是致力于几种防治措施的结合和协调。巴特利特(B. R. Bartlett,) 1956年开始应用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概念。类似的名词还有: 改进喷药计划(modified spray prog-ram)、谐调防治 (harmonic control)、协调防治(coordinate control)、互补防治 (complementarycontrol)等。肖戈列夫(В. Н. Щеголев,)等1949年提出综合系统防治(Комплексньге системы меро-лриятцй),着重在农业生产计划中制订出各种不同的相互补充和修正的系统措施,不要等到害虫已大量繁殖对作物形成威胁时才采取某种孤立的除治方法。60年代以来,以生态学观点作为基础,盖尔(P. W.Geier,1966)和贝尔尼(B. P. Beirne,1967) 先后提出害虫的管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1967年在罗马召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ntegrated pest control,简称IPC)专家组会议,提出综合防治是一种对有害生物的管理系统,按照种群动态及与之相联系的环境关系,应用所有适当的技术和方法,尽可能相互配合,使种群数量保持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对害虫管理的理解曾出现过两种观点。一是美国奈普林(E. F. Knip-ling,1964、1966、1968、1972、1978)等所倡导,主张对某些关键害虫采用全种群消灭和持续抑制的防治方法,称为全种群治理(total population manage-ment,简称TPM),另一观点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Committee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简称CEQ) 于1972年提出IPM是: “运用各种综合技术,防治对农作物有潜在危险的各种害虫,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借助自然控制力量,兼用各种能够控制种群数量的综合方法,如农业防治法、利用病原微生物、培育抗性农作物、害虫不育法、使用引诱剂、大量繁殖和散放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等,必要时使用杀虫剂”。I P M于70年代充实了系统概念,在系统分析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要求针对害虫种群动态结合与其相联系的环境,采用各种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方法,将害虫种群保持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使对农田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这一概念兼具生态、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观点。80年代又引入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着眼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结合现代信息及数据处理技术,使害虫治理更为有效,并形成害虫治理的联机系统(on-line pest management)。
早在50年代初,中国害虫防治工作中已应用综合防治一词,由当时采用的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改变环境防治害虫等方法概括而来。1974年提出应从农田生态总体观点出发,考虑病、虫与农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相互关系,注意当前效果和今后影响。1975年确定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马世骏强调要从生物与环境整体出发,以预防为主,合理运用各种手段控制害虫于不足为害的水平。
中国自从对农作物害虫开展综合防治以来已取得显著成就。如小麦吸浆虫在50年代曾是冬小麦产区重要害虫,经推广6028、南大2419等抗虫品种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结合化学防治,已被基本控制。东亚飞蝗为中国历史上重大害虫,经20余年采取改造农业生产环境与消灭发生基地的改治结合策略、系统侦查与群众监察结合的措施,已基本控制其危害。对三化螟等水稻害虫,通过改变耕作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和保护天敌,也已基本控制。对粮、棉、油料作物上的其他主要害虫如亚洲玉米螟、粘虫、地下害虫、麦秆蝇、棉蚜、棉铃虫、大豆食心虫等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案。80年代制定了多种害虫的经济阈值,棉区和南方稻区分别进行了以作物为中心的多种重要害虫综合治理的协作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综合防治与健全全国性测报系统,提高测报质量相配合,与高产栽培技术相配合,收到了增产、增收、减少成本、减少污染的实效。
特点 归为7方面:❶涉及对象不单是害虫,要求建立和保持最优农田生态系统,不破坏环境资源,综合分析各种环境因素,找出控制害虫最佳方案;
❷由彻底消灭害虫的策略发展为科学管理,但不排除消灭技术的应用。制订害虫经济阈值,把种群数量压低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降低成本;
❸全面考虑自然控制因素,保持并增强其作用;
❹并非各种防治方法的简单累加,而是协调运用;不排除一定条件下单项措施的作用;
❺考虑害虫与作物、天敌、环境间关系,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内外副作用减至最小;
❻加强害虫种群数量变动监测体系,进行预测预报;
❼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尽可能少用或不用。
步骤和内容 制订综合防治方案时应包括下列主要步骤和内容;❶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组成,害虫与有益生物种类及数量;
❷作物生长发育动态与环境因子关系分析;
❸防治对象害虫种类及种群数量变动与环境关系调查分析;
❹害虫为害程度与作物补偿能力的调查分析;
❺确定经济阈值;
❻各项生物学知识数量化,编制模拟方案,进行防治措施的实验、测试和修正;
❼确定可行防治技术和最佳实施方案。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