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元干《浣溪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元干《浣溪沙》《浣溪沙》·张元干
张元干 云气吞江卷夕阳,白头波上电飞忙。奔雷惊雨溅胡床。玉节故人同壮观,锦囊公子更平章。榕阴归梦十分凉。 这是一首观潮之作。由于词人能从“潮”这一特定的对象出发去描述宏大的场景,因此读来颇能感觉到倒海翻江的气势。“云气吞江卷夕阳”,水气蒸腾,看上去如云雾缭绕一般,连夕阳也被吞没在这一片朦胧之中。“白头波上电飞忙”,“白头”比喻波涛汹涌所形成的浪花如雪的景象; “电”字也不是指自然中的闪电,是用来形容波涛的转眼出现又倏忽即逝的飞快样子。“奔雷惊雨溅胡床”,这里的“雷”也不是指真实雷声,而是暗指潮水奔腾所发出的雷鸣般的响声。胡床,亦称交椅、绳床、交床,是一种可以携带的轻便坐具。词人通过连带的方法,将潮水和观潮人联系起来,可谓自然有致。下片的“玉节故人同壮观”一语是写岸上观者如堵。“玉节”,玉制的符节,是较显赫的官员的代名词。“锦囊公子更平章”,“锦囊公子”本指唐诗人李贺。李商隐《李贺小传》云: “(贺)恒从小奚奴,骑跛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此在词中当指文人雅士。“平章”,即品评。“榕阴归梦十分凉”,“榕”,即代指有榕城之称的作者的故乡福州。在词人看来,尽管潮水澎湃,观潮人又是那样的兴致勃勃,但只有对家乡思念才能多少减轻他精神上的无根之感。 张元干《浣溪沙》《浣溪沙》·张元干
张元干 榕叶桄榔驿枕溪,海风吹断瘴云低。薄寒初觉到征衣。岁晚可堪归梦远,愁深偏恨得书稀。荒庭日脚又垂西。 这首《浣溪纱》通过对传统的羁旅之愁的刻画,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复杂的心理层次。 上片是词人对环境的交代。词人所处的是一个被热带风光所包围的南国的逆旅: “榕叶桄榔驿枕溪”。但这种充满诗意的环境并没有给词人带来半点情绪上的舒展,相反,却成了“海风吹断瘴云低”的沉郁。“薄寒初觉到征衣”,词人所哀叹、所不堪忍受的乃是绵延千古的忧郁——羁旅之愁。下片转入抒情,“岁晚可堪归梦远”,正是词人还乡之梦在情感上幻灭的象征。“愁深偏恨得书稀”,惟一值得寄托的书信的安慰也几乎失去了,一种更加悲哀、带有迟暮之感的生命的荒漠悄悄地降临到心头: “荒庭日脚又垂西。” 张元干《浣溪沙》《浣溪沙》 山绕平湖波撼城。①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雾柳暗时云度月,②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③ 【注释】 ①波撼城:孟浩然《临洞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雾柳”句:与张先《天仙子》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异曲同工。③萧萧:头发短而疏貌。散发:把头发披散开来。古人蓄发,把长发挽在头顶上。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译文】 青山围绕着平湖,波涛摇撼着城池。青山多姿的倒影,映浸在澄湖水底。人坐水晶楼下已到三更时。 烟雾笼罩的杨柳由明转暗,原是天上浮云遮住了月亮。荷叶面忽见晶莹的露珠翻动跳跃,原是流水送来萤虫之光。索性披散稀疏的头发,乘凉直到日上东方。 【总案】 词写仲夏夜之景,颇得王维、孟浩然山水诗的风神。上片大笔勾勒交相辉映的湖光山色,境界阔大;下片用工笔描摹湖中岸上景物的动态变化,流动疏朗。“雾柳”句犹如摇动的电影境头,捕捉住景物有层次的运动变化:月照烟柳,雾白柳清;忽而烟柳昏暗无光,举头一望,原是流云遮月。七字之中,从天上云月到地下烟柳,浑然一体,且云月烟柳的光、色、态毕现眼前,堪与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媲美。“露荷”句,笔法得自王维《山居秋暝》的“莲动下渔舟”,境界与“雾柳”句相似。全词动静相兼,境界静谧幽清。结构上将“三更”、“天明”安排在上、下片的结歇处,暗示时间的逆移,表明乘凉观景的“散发”者终夜都沉浸在这良辰美景之中,其潇洒闲适之情自在言外。 张元干《浣溪沙》《浣溪沙》·张元干
张元干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这首词通过描绘山光水色之美,抒发了热爱自然的感情。 上片头二句以精巧的对句,推出一副山水美景:青山环绕平湖,湖中波浪震撼着湖边的城墙根,湖光映出了青山的倒影。“波撼城”,由孟浩然《临洞庭湖上赠张丞相》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句化来,气势宏伟,富有动感。两句一动一静,以动衬静,着重描绘湖光潋滟、青山倒影的恬静、幽美的景色。“水晶楼”句,写在月光辉照下,水中楼台明澈剔透,犹如水晶的一般。“欲三更”,既点明时间,又表明作者月夜登楼远眺流连之久,及其沉缅于美丽景色的情趣。 下片开头仍以对句出:忽然夜雾中的柳树暗了下来,原来天上飘来一片云彩遮住了月亮;带露水的荷叶随风翻动,叶上的露水滚来滚去,就像流萤般不断闪光。这两句的视线,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笔触细致,描绘出一副清丽而宁静的画面。眼前这意境空灵的景色,使作者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因而发出“萧萧散发到天明”的心声,把稀疏的头发散开来,尽情陶醉在这山光水色之中,一直到天明。表露了一种远离尘世,闲适、旷达的超脱情怀。 这首词写仲夏夜之景,上片大笔勾勒交相辉映的山光水色,境界宏伟阔大;下片用工笔描绘从天上云月到地下烟柳、水面露荷的动态变化,遣词造句十分精工,境界空灵幽美;结构上将“三更”、“天明”安排在上下片结句中,暗示时间的推移,作者整夜沉浸在幽美的景色之中;风格上以清丽婉转为主,间亦有豪放旷达的情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