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特吕弗
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电影导演、“新浪潮”电影运动主将——弗朗索瓦·特吕弗因身患癌症,于1984年10月21日不幸逝世,年仅52岁。噩耗传出,整个国际电影界都受到震动。法国政府批准以近似最高国葬的礼仪悼念这位电影艺术家。在法国,死后获此殊荣的,特吕弗还是第一位。因为他是最能代表法国电影的电影艺术家。
特吕弗1932年2月生于法国巴黎,自10岁起就迷上电影,经常一个人逃出学校出入大小影院。16岁时,他纠集巴黎同好,组织了电影俱乐部,观摩、讨论电影。法国电影资料馆的开放政策,使特吕弗有可能广泛接触到世界最优秀的电影。在奇妙的银幕面前,他渡过了少年时代最美好的时光。1947年他结识了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列·巴赞。在巴赞的推荐下,特吕弗开始为著名的《电影手册》和 《艺术》杂志写文章。1957年,特吕弗发表了近似“新浪潮”宣言的《作家的政策》一文,尔后他又与其他青年影评家 一道继续撰文,提出 “作家电影理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一批青年影评家纷纷投入“作家电影理论”的实践中,拍出了一批优秀的影片,掀起了电影史上闻名遐迩的“新浪潮” 运动。
与此同时特吕弗也开始了电影创作的实践。在他短暂的26年的导演生涯中,一共摄制了24部杰作。其中,27岁时拍摄的《四百下》获戛纳电影节1959年最佳导演奖等4项大奖;《顽皮的孩子》、《枪击钢琴师》、《朱尔和吉姆》、《温柔的皮肤》、《黑衣新娘》、《偷吻》、《野孩子》、《美国之夜》、《阿黛尔·雨果的故事》等12部影片也均在国际上获得盛誉。1980年拍摄的 《最后一班地铁》,更是 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影片问世后,在国际上引起巨大轰动,1981年在法国恺撒电影节上获10项大奖,这是法国电影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纪录。

弗朗索瓦·特吕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