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
开办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方式与布局问题。邓小平对此提出了正确的主张。经济特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某个领域内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的区域,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它不同于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曾经这样论述过: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将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也会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们的对外影响。
对于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邓小平指出: 第一,特区要从外转到内,把经济特区建成出口基地,打进国际市场。第二,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资金可以自由出入。第三,把整个海南岛办成经济特区。第四,经济特区不仅要抓物质文明,还要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区是放而不是收,要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更好。目前,经济特区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在1980年开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基础上,1984年邓小平又增加了几个港口城市作为开放城市。此后,我国先后又开放了一批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了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这样一个多层次、由外向内、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格局。党的十三大以后,我国制定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在整个沿海地区加快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商品经济发达的经济特区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特别是深圳特区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是把国内建设和国际经济联系起来,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整个内地更好地发展。近些年的实践证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区在缩小东、中西部差距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邓小平每制定一套方针、政策都是站在战略的高度来处理的,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