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建安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建安体 建安体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的诗歌体式风格。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曰:“以时而论,则有建安体”。其下注云:“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其诗或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或抒发作者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表现出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体裁样式多写乐府诗,或袭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或根据现实生活自拟新题,其内容大都与乐府古题无关,且相当部分作品已不入乐,形式自由,不避杂言,对后世,特别唐代乐府诗的写作有极大影响。作品多数为五言,无论是题材开拓,还是艺术表现,都比汉末文人五言诗有重大的发展,它标志着五言诗正式登上文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参见“建安风骨”、“三曹”、“建安七子”等。 ☚ 建安风骨 黄初体 ☛ 建安体jiàn ān tǐ汉末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在汉乐府民歌基础上加以创新,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的作品,后人称之为建安体。王维《别綦毋潜》:“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 建安体借指喜于创新,反映现实之作。唐王维《别綦毋潜》诗: “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 建安体指兴起于东汉建安年间的一种诗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汉末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及聚集在他们周围的“七子”、蔡琰等众多作家,都曾卷入汉末动乱的漩涡,接触了较广泛的社会现实,能够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们的作品,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思想和壮志,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文心雕龙·时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急,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安体 347 建安体建安文学所表现出的风格特征。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则指建安至魏初一段时期。此期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代表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㻛、刘桢)等。他们的作品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直接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营养,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建功立业的抱负,表现出慷慨悲凉、刚健遒劲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又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尤其是诗歌影响甚大。 ☚ 主要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 建安七子 ☛ 建安体指东汉末年三曹、七子等人的诗风,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北齐刑邵《广平王碑文》:“方见建安之体,复用正始之音。”又宋严羽《沧浪诗话》:“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后世又称这种诗风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详见“建安风骨”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