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廷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廷尉

廷尉

官名。秦始置,汉景帝时改称大理,武帝时复称廷尉。掌刑狱,为九卿之一。

☚ 九族   天数 ☛

廷尉

廷尉

即大理寺,执掌刑狱的官署。秦汉时名廷尉,以后历代皆名大理寺。

☚ 党恶人犯   极典 ☛

孙绰314—371

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北)人。东晋文学家。“玄言诗派”代表作家之一。始任著作佐郎,袭封长乐侯。后历征西参军、太学博士、尚书郎,转永嘉太守,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官至廷尉卿,领著作,原有集二十五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索引:孙绰,兴公,廷尉。

廷尉

廷尉

官名。秦始置,汉景帝时改称大理,武帝时复称廷尉,哀帝时又改为大理。新莽改名作士。东汉时复称廷尉,为九卿之一,主管天下刑狱并掌修订律令及度量权衡等事。魏晋南朝多称廷尉,北魏称廷尉卿,北齐及隋改称大理寺卿,并置少卿和丞等官。廷尉 (大理) 属官又有正、监、平等,皆为司法之官。

☚ 太仆   大理 ☛
廷尉

廷尉

秦汉时所置司掌刑狱之官。南北朝后皆称为大理寺卿。小说中宇文虚中的参本要求将蔡京等一干党恶人犯“或下廷尉”,意为下狱。(第十七回)

☚ 崇政殿大学士   学士 ☛

廷尉

官名。秦即置,机构与官职同名,为朝廷九卿之一,汉初继续沿用。作为中央最高司法官,负责审理皇帝命令审办的案件,以及地方送来的或审理不当的大案、疑案等。西汉景帝、哀帝时曾改称大理,不久复名。北齐至宋元明清朝,称大理寺卿。

官职

官职

官(职官;一官半职) 秩 采 职分 阶衔 僚职 吏巾 吏职 冠巾 印信 簪笏 印把(印把子) 印靶子
封爵,官职:冠带
官职借指:乌纱(乌纱帽;保~)
世代承袭的官职:世官 世职 宗职
收入多的官职:肥缺 肥秩 优缺 好缺美官
天子的职官:王职
显贵的官职:通班 华簪 清宦 清卿
显贵的官职和爵位:青紫 银黄 荣仕穹阶 金鱼袋 高官显爵 高官尊爵
显贵重要的官职:华要 清要 清华 清紧 要显
清贵的官职:清官 清贯 清秩
高贵的官职:珪爵
重要的官职:要缺 要官 重职
中央政权中机要的官职:枢要
大的官职:大官 簪缨(~缙绅)
稳固的官职:铁钞帽 铁乌纱
如意的官职:美缺
没有实权的官职:空衔
无实权的清闲官职:素官
清闲的官职:闲简 闲职
闲散的官职:散地 闲曹 闲冗
清闲冷落的官职:闲官 闲冷
小官:微官
非常低微的官职:一阶半职 一阶半级 一班一级 一资半级 一阶半职
卑微的官职:碎职 贱职 末官 末宦薄宦 破纱帽
地位低下的官职:贱仕
低级官职:末秩
俸禄微薄的小官:斗食
现任的官职:实任
冥间的官职:灵位
官职的空额:缺(实~;补~;出~)
古代官职名:宰(宰相;太宰) 郎(中郎;侍郎) 尉(太尉;廷尉) 尹(府尹) 令(尹令;县令)
(官吏的职位:官职)

另见:官吏 职位 官位

☚ 官职   官阶 ☛

廷尉

官名。始设于秦,汉初因之,为九卿之一,主管刑狱。《汉书·百官公卿表》:“廷尉,秦官,掌刑狱。”注:师古曰:“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称“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复称“廷尉。”哀帝元寿二年(前1)再次更名“大理”,王莽改称“作士”。东汉又复名“廷尉”,主审核平决郡国疑狱。《后汉书·百官志》:本注曰:“掌平狱,奏当所应。凡郡国谳疑罪,皆处以当报。”其属官有正、监、平,负责协助廷尉审理刑狱案件。东汉以后,时称廷尉,或时称大理和廷尉卿。从此齐至明清,皆称大理寺卿,以寺为官署。

廷尉

官名。秦汉时期中央政府的最高司法官吏。九卿之一。秦始设,汉初因之 (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廷尉秦官注)。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改称“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复称 “廷尉”。掌刑狱,为九卿之一。郡国决狱有疑,皆由廷尉审核平决。其属宦有正、监及平,皆为司法官。东汉以后或称廷尉、大理或廷尉卿。从北齐至明、清皆称大理寺卿,以寺为官署,卿为长官。

廷尉

廷尉

官名。秦汉时置。法官。掌判刑案。《汉书·百官公卿表》: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 (公元前144年) 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 (公元前137年) 复为廷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 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寿二年 (公元前1年) 复为大理。王莽改曰作士。”

☚ 鞓带斜皮局大使   廷平 ☛
廷尉

廷尉

官名。始置于秦,职掌天下刑狱。西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 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 (前137) 恢复旧称,置廷尉1人,秩中二千石,其属官有廷尉正和左、右监各1人,秩皆千石。宣帝鉴于廷尉派往地方鞫狱的廷尉史任重而禄薄,于地节三年(前67)增设秩为六百石的廷尉平4人,以加强对地方司法机构的控制。东汉时省去右监,4廷尉平省为左平1人。廷尉人选常从律学世家出身者中择用。如顺帝时吴雄,三世廷尉;郭躬一家,以传习小杜律著称,数世之中,任廷尉者达7人之多。东汉时权归尚书台,因之廷尉治狱有时也须听命于尚书。遇有重大疑案,廷尉亦与尚书共同审理。自北齐至明清皆称大理寺卿。

☚ 太府卿   少府 ☛

廷尉

官名。秦始置,汉沿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汉景帝曾改称大理,武帝复旧称。东汉后或称大理、廷尉卿。北齐至明清均称大理寺卿。


廷尉

官名。秦始置,为中央最高司法官,属于九卿之 一,掌刑狱。汉景帝中元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称廷尉。东汉以后或称廷尉,大理和廷尉卿。北齐至明清均称大理寺卿。一说秦时中央专管司法行政的机构亦称廷尉。

廷尉tíng wèi

 官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掌审判。属官有正和左、右二监。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平。王莽改廷尉曰作士。东汉时廷尉卿俸中二千石,仍掌审判。凡郡国谳疑罪,皆处当以报。属官有正和左监各一人。又有左平一人,掌平诏狱。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魏、晋、南朝沿置,属官有正、监、平、律博士各一人。南朝又置建康三官,分掌刑法审判,职权比汉小。南朝梁、陈称廷尉卿,北魏沿置而又增设少卿,为副。北齐初沿置,后改称大理。

廷尉

官名。战国秦置。秦、汉沿之,掌全国司法刑狱,及修订法律,直接审理重大案件,收捕犯罪大臣。亦称大理,为九卿之一,秩中二千石。新莽改名为作士,东汉复旧。魏、晋、南北朝时职权渐轻,政令仰承尚书省。三国魏、晋、南朝宋、北魏官三品。南梁、陈改称廷尉卿,北齐则称大理卿。


廷尉

垒名。六朝时筑,约在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入长江口附近。

廷尉

官名。秦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狱。历代均置。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称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复称廷尉。东汉以后或称廷尉、大理或廷尉卿。从北齐至明清皆称大理寺卿。属官历代不尽同,大体是正、丞、主簿、司直评事、监。

廷尉

官名,也是机构之名。司法之官,在战国时已有大理或理之称,也有叫大士的。至秦始称廷尉,《汉官仪》说:“听讼必质诸朝廷,与众共之。兵狱同制,故称廷尉。”《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景帝时更名大理,武帝时复为廷尉。哀帝时复为大理,王莽改为“作士”,东汉复旧。建安中复称大理,三国魏黄初中改为廷尉,蜀同。吴初亦置大理,后改称廷尉。晋至南朝宋齐均称廷尉。梁初复称大理,天监中置十二卿,又改廷尉为廷尉卿,陈沿置;北魏亦称廷尉卿。廷尉执掌刑法,郡国决狱有疑,都由廷尉审核平决,实为当时的最高法院。汉制,廷尉的属官有廷尉正、廷尉左右监、廷尉左右平。掌平决诏狱,魏晋称之为廷尉三官。此外还有廷尉史、从史、文学卒史、书佐之类。晋始置廷尉丞,三国魏始置律博士、主簿与狱丞,北魏又置司直。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寺,寺的长官称大理寺卿。参见“大理寺”、“大理寺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