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庾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庾信513—581

北周文学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父庾肩吾为梁时诗人。信幼聪敏,博览群书,尤精于《春秋左氏传》。初为梁抄撰学士,累迁至郢州别驾、兼通值散骑常侍,后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侯景之乱后,逃至江陵。承圣元年(552年)梁元帝萧绎即位,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后仕西魏北周,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不久出任洛州刺史。因曾开府仪同三司,故世称庾开府。不久北周又任信为司宗中大夫。大象元年(579年)因病去职,后二年卒于家。善诗赋,梁时与诗人徐陵齐名,同以绮艳轻靡之“宫体诗”见长,世称“徐庾体”。晚年诗风大变,萧瑟深沉,刚劲苍凉。代表作有《拟咏怀》二十七首与《哀江南赋》,充满了思念乡关之情,反映了社会动乱。某些作品虽用典过多,且有斧凿之痕,但信仍不失为南北朝时期最后的一位优秀文学家。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庾子山集》(或称《庾开府集》)。

庾信

庾信513—581

北周著名文学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庾肩吾子。初仕梁,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侯景乱时奔江陵,任右卫将军、散骑常侍,封武康县侯。后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善诗赋,工骈文。早期诗文绮艳柔靡,与徐陵齐名,时称“徐庾体”,为“宫体诗”重要作家。晚经丧乱,屈仕北朝,风格一变为悲凉苍劲,为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诗人。今存诗三百二十余首,文一百六十余篇。代表作《咏怀二十七首》、《哀江南赋》,充满故国沦亡之痛和乡关思念之情;《寄王琳》、《重别周尚书》等小诗,感情深挚,清新可喜;《小园赋》、《枯树赋》亦为抒情小赋名作。又善于运用各种诗体,对律诗、绝句、七古发展贡献甚大。骈文集六朝之大成,被后世推为“四六宗匠”。原有集十一卷,已散佚。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 王褒   顾野王 ☛
庾信

庾信513—581

字子山,小字兰成,原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八世祖时徙家江陵(今属湖北)。庾氏自南渡以来,“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宇文逌《庾信集序》),以仕宦与文学显于世。父庾肩吾,梁简文帝时官度支尚书,同时又是著名的“宫体”诗人。信天资聪慧,幼而好学,博览群籍,尤通晓《春秋左氏传》。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十五岁,侍昭明太子萧统东宫讲读。中大通三年(531),晋安王萧纲为皇太子,开文德省置学士,信与徐陵皆充其选。此时庾肩吾及陵父徐摛亦在东宫任职,父子一同出入禁闼,恩礼隆厚。信与陵才情焕发,文并绮艳,世号“徐庾体”,一时家诵户弦,竞相追摹。约当二十岁时入仕,初为安南府行参军,转尚书度支郎中。大同八年(542),出为郢州别驾,曾与湘东王萧绎论用兵战阵之事,倍受赏识。大同十一年,为通直散骑常侍,出使东魏,以文章辞令获盛誉。返国后任正员郎,又为东宫领直、建康令。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乱,奉命率军守桥,仓皇败退。建康陷落,遂沿江西奔江陵。梁元帝在江陵即位,为御史中丞,迁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元帝承圣三年(554)四月,北上长安使西魏。十一月,西魏军破江陵,从此被留不返,忍辱仕北朝。历魏、周、隋三朝七帝,直至病死,在北方共二十八年。西魏时,累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入周,自司水下大夫、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出为洛州刺史。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还为司宗中大夫,不久以病去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年六十九。其文学创作生涯可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时期,南朝诗今存不多,如《奉和山池》、《和咏舞》之类,流连光景,醉心声色,思想贫乏,骨力亦弱。但长于咏物写景,锤字炼句,调谐对切,斗巧出奇,推动了古诗向格律诗嬗变。入北以后所作,几乎“篇篇有哀”,一则惭事异朝,难抑亡国之痛;一则思念乡关,不尽身世之感。如《拟咏怀二十七首》,刮除丽藻,直抒胸臆,颇多不平之气。他如《重别周尚书》、《寄王琳》、《寄徐陵》等,语短情长,也处处流露出对故人故土的依恋。后期诗内容充实,写来亦沉挚质劲,不过早年的俪偶结习积重难改,总体风格依然与南朝的风华靡丽一脉相承。明杨慎说:“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升庵诗话》卷三)庾信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可以此言为定论。明人辑有《庾子山集》。事见宇文逌《庾信集序》,《周书》卷四一、《北史》卷八三有传。

☚ 王褒   江总 ☛

庾信513—581

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北周文学家。庾肩吾之子。“徐庾体”的代表作家。初仕梁,为抄撰学士,累迁通直散骑常侍。侯景乱时,信为建康令,兵败逃奔江陵。梁元帝即位,任右卫将军、散骑侍郎,封武康县侯。承圣三年奉命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不得返国。仕西魏,累迁仪同三司。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大象元年因病去职,隋开皇元年卒。原有集二十一卷,已散佚,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索引:庾信,子山,兰成,开府。

庾信

庾信513—581

南北朝时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自幼聪敏绝伦,精通《左传》,博览群书。梁代诗人庾肩吾之子。初仕梁,历任湘东国常侍、尚书度支郎中、东宫学士等职。曾随同其父庾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宫禁,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创作了不少绮丽的宫体诗,世称“徐庾体”。他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侯景之乱时,庾信为建康令,战败后,投奔江陵梁元帝萧绎。历任御史中丞、右卫将军。承圣三年(554)出使西魏。不久梁为西魏所灭,遂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庾信文学创作大体可分两个时期,出使西魏之前,其诗歌未能摆脱宫体诗影响,注重形式和技巧,内容较为贫乏,但诗中亦常有写景佳句,如“水流浮磬动,山喧双翟飞;夏余花欲尽,秋近燕将稀”(《入彭城馆》),“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奉和山池》)等;所写抒情小赋《春赋》、《对烛赋》、《荡子赋》,虽辞藻华美,笔触细腻,却失之纤弱。仕西魏后,由于生活、思想产生变化,因此其诗文作品与前期大不相同,艺术风格由冶艳而为刚劲苍凉,但其喜用典故和注意对仗的特点依旧保持,这是当时文风和个人习惯所使然。
庾信诗歌代表作为《拟咏怀》二十七首,虽是模拟阮籍,实为感叹自己身世,其中第三、第四首最为著名,“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雪泣悲去鲁,悽然忆相韩”等诗句,表述了作者自己迫于事势而被羁留长安的悲愁和痛苦,流露了思恋乡关、怀念故国的深情和隐痛。为了避免触犯北周政权,庾信在这组诗歌中采用了隐晦曲折的手法,以比兴或咏史方式表现思想感情,全诗用典甚多,但仍使人感到真挚而未流于晦涩平板。另外,在《奉和永丰殿下言志》、《怨歌行》、《和张侍中述怀》等诗中,庾信也真切地吐露了内心的痛苦。庾信有些诗句清新可喜,对唐人五律有深刻影响,如“寒沙两岸白,猎火一山红”(《上益州上柱国赵王》)、“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等。庾信赠别友人的小诗往往写得感情深沉亲切,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重别周尚书》等都相当著名,这些诗虽有时平仄不调,但已开五言绝句之先河。庾信诗歌成就很高,明人张溥评曰:“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庾信辞赋成就不亚于诗歌,代表作为《哀江南赋》,叙写了梁代的兴亡和作者身世之概。这篇赋作既有对梁代覆亡的悲悼、依恋之情,也有对梁朝君臣的痛斥、揭露。赋中真实地描写了乱离中人民的苦难,浸透着作者的同情,其中“鬼火乱于平林,殇魂游于新市”、“冤霜夏零,愤泉秋沸,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等句,历来为人称道。庾信的抒情小赋《小园赋》、《枯树赋》、《竹杖赋》等,也是传世名作。《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二句,为唐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所本。
庾信为南北朝骈文大家,与徐陵齐名,讲究对仗、处处用典是其主要特点。其代表作有《哀江南赋序》、《拟连珠》、《思旧铭》等。其骈文集六朝之大成,为《四库提要》推为“四六宗匠”。
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大家,他把南方诗歌的声律技巧传至北方,同时吸取北方刚健苍劲的精神,批判南方的浮艳之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南北文学合流的趋势。庾信善于运用各种诗体,对律诗、绝句和七古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对唐代诗人影响极深,明人杨慎评说:“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升庵诗话》卷九》)。有卷二十一卷,已佚。后人辑有《庾子山集》,清代吴兆宜注有十卷本,倪璠注有十六卷本。

☚ 宇文逌   隋 ☛

庾子山集/庾开府集/庾开府集笺注/庾子山集/庾子山集注/庾信选集/庾信诗赋选

☚ 王司空集   庾子山集 ☛

庾信

 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家。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 (今属河南)。庾姓本是中原世家,西晋亡国后,南迁江左,与王、谢、桓并称东晋的“四大家族”。东晋亡国后,庾姓依旧是士族。庾信的父亲庾肩吾诗书俱佳,与另一位诗人徐摛同为梁太子萧纲的文学侍从,当时号为“高斋学士”。庾信和徐摛之子徐陵 (《玉台新咏》的编者) 自幼随父亲出入宫廷,后来又都成为萧纲的东宫学士,令当时的人非常羡慕。梁武帝和太子萧纲都非常喜欢诗歌,尤其喜欢 “艳诗”,作为宫廷诗人的徐、庾父子又都是写 “艳诗” 的高手,每有一诗,京都莫不传诵,时人号为“徐庾体”。“徐庾体” 就是 “艳诗” 即 “宫体” 的代名词。据《北史·文苑传》 载,庾信 “身长八尺,腰带十围”,这样一位伟丈夫,居然能写 《春赋》、《对烛赋》、《荡子赋》 和一系列缠绵悱恻的艳情诗,而且风靡江南,真要令人对 “文如其人” 或 “风格即人” 一类的结论大打折扣。如果梁朝是百年王朝,庾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许将是另一种情形。国家不幸往往是诗家幸,这一句老生常谈,在庾信身上得到了体现。梁武帝末年,庾信三十六岁时,侯景围攻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梁武帝被饿死,梁简文帝即太子萧纲被杀死,庾信逃奔江陵 (今属湖北) 投湘东王萧绎。萧绎派大将王僧辩、陈霸先 (后来陈朝的开国皇帝) 平侯景之乱,即位称帝 (梁元帝),庾信被封为侯爵,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灭,梁元帝萧绎被杀,庾信的 “故国” 和“旧君”都同时成为了历史。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鲜卑人的西魏,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侯。北周代魏后,庾信仍然受到隆重的礼遇,官爵继续升迁。时北周与陈朝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朝便点名要庾信和王褒等人,北周放还了所有的人,唯有庾信和王褒,北周舍不得让他们离去,便继续留在了北方,直到老死。尽管庾信在北朝身处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无法排遣的矛盾,尤其是身仕敌国而带来的羞愧,身处异族而引起的故国之思,愈到老年,就愈加强烈。青年庾信的浮艳、清新变成了老年庾信的深沉、苍凉,加上他对声律、典故、骈偶等修辞技巧的熟练运用,使其后期的诗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如《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又如 《拟咏怀》 之十一:“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楚歌绕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庾信后期的赋如《小园赋》、《枯树赋》、《伤心赋》、《哀江南赋》等,集南北朝赋体的大成,而开唐宋 “四六文” 的先河。最能代表其风格的是《哀江南赋》,这是庾信回忆梁朝亡国旧事与叙写身世之感的千古名篇。赋前用骈文写的序,叙述自己被扣留在西魏的悲愤,就已经惊心动魄: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 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囚之冠; 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 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 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几乎是一句一典,而这些典故的化用,为作品增加了联想的广度和情感的深度,读之令人心颤。杜甫有诗叹曰: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 - 可可诗词网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北周诗人、文学家。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精《左传》。仕梁为抄撰学士,与父庾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写作大量绮艳轻靡的作品,时称“徐庾体”。侯景乱时,逃奔江陵,梁元帝即位,奉命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不得返国,遂羁留长安。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隋初病卒。妙善文辞,尤工诗赋,为南北朝末期文坛巨擘。存诗320余首,赋15篇。后期由南入北,经历了腆颜仕敌的隐痛和怀念故国家园的“乡关之思”,风格转为沉郁悲凉,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拟咏怀》27首为其代表作。技巧纯熟,精美和谐,诸体皆工,有承前启后、南北文学合流之功。不少诗篇在章法、句式、声律、对偶上为唐人五、七言律诗与绝句的先驱。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之一中赞誉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五首之一),给予庾诗很高的评价。

原有集21卷,已佚。明人辑有《庾开府集》。

庾信

庾信513—581

由萧衍梁朝入北周的著名辞赋家、文学家。传载《周书》、《北史》。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信出自名门,父肩吾与徐摛齐名,出入宫禁,善作艳诗,流誉朝野。北周宇文逌编《庾信集》作序称庾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足见其文名重誉,独步梁代。子山14岁(527)侍昭明太子东宫讲读,天资过人,遍览群书,史典精熟,奠下写作根基。531年庾信解褐湘东国侍郎,时年18岁,旋即转调安南府行参军。542年掌兵权为郢州别驾。成安郡刘敬躬反,梁武帝使信与湘东王萧绎论水战,敬躬闻信之名德,不战而逃,为一时美谈。545年,子山正值壮年,为通直散骑常侍,与徐君房聘于东魏,文章辞令,名动当时。东魏降将侯景于548年作乱,梁简文帝萧纲命庾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镇守朱雀航,兵败逃奔江陵,投归梁元帝萧绎。元帝平息侯景,以信为御史中丞,又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信于554年再度出使西魏,时魏相安定公宇文泰(周太祖)出兵攻陷江陵,庾信遂羁留北朝,至死未归。周孝闵帝宇文觉于556年登基后,封信为临清县子,出为弘农太守,最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子山于北周虽未能还乡,而朝野知名,诗誉远播,王侯公子多学庾信文章,号为“庾信体”。梁朝为陈霸先之陈朝所取代,霸先于575年曾请周武帝宇文邕释还梁朝群臣,但武帝爱惜王褒及庾信人才,不肯放归,从此南归之机会已绝。579年信因疾请辞官去职,两年后病卒,享年68岁。庾信诗文赋俱善。前半生仕梁,无忧无虑,以“宫体诗”腾声,作品多为咏物、应景或奉和之作,虽较缺乏严肃内容,但清新可喜,音色俱美,技巧高超。入北周后,思想大有转变,渐多抒怀之作。历经侯景之乱,再为北周所拘留,人世苦痛使其情感更加深沉,发为诗赋,一扫过去绮靡之气,沉郁顿挫,悲壮雄浑。擅好骈文,写情写景,说理论辩,以四六行之,竟似轻而易举,挥洒自如,足见其天才横溢。而其赋篇,句法变换,存乎一心,以诗句入赋中,使诗赋交融,别创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可谓集六朝之大成。现存辞赋15篇,另有《愁赋》残文见引于宋叶廷珪《海录碎事》,《拟连珠》44首,见载《文苑英华》。其赋大致可分两类:一为应景、游戏或宫廷咏物赋,如写春游之《春赋》,描写象棋之《象戏赋》,咏物之《镜赋》与《灯赋》等;二是抒情感伤之作,如《枯树赋》、《小园赋》与《竹仗赋》等,表面是咏物,其实却是写情。作品内容呈现多样化,既善于状物写景,也精于抒情咏怀。其《哀江南赋》更以篇幅壮阔,深情悲愤,横扫赋史,独树一帜。艺术特色首推巧于用典,化而不滞;其次是讲求声律效果,对仗工整,喜欢变换句法,使人不觉其繁琐冗长;以及善于运用色彩创造声光,渲染辞藻,形成文字之美。庾信是继往开来的赋家,不但接受传统,并且创造更新。其骈文声律之美深深影响了唐代文人如“初唐四杰”,唐太宗亦有《秋日学庾信题》;所作之《哀江南赋》及《枯树赋》等题材也常为后代模仿。《周书·庾信传》指其为辞赋之罪人,因“其体以淫放为本,其辞以轻险为宗”;而杜甫则评曰:“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特别点出庾信后期辞赋的成熟与成就。由轻艳浮靡转为深刻老练,反映了庾信辞赋的发展轨迹。最早有宇文逌编定的《庾信集》共20卷,《隋书·经籍志》载目《后周开府仪同庾信集》21卷,均多散失。现代流行的都是明人16卷辑本,有清吴兆宜的《庾开府全集笺注》,倪璠的《庾子山集注》。

☚ 婴齐   庾阐 ☛

庾信【同义】总目录


庾信兰成
庾信

庾信513—581

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梁代诗人庾肩吾之子。信早年曾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随同其父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宫禁,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被称为“徐庾体”。他还曾出使东魏,“文帝辞令,盛为邺下所称”。侯景叛乱时,信为建康令,率兵防守朱雀航,战败。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他因此被留长安,历任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隋开皇元年(581)病卒。
庾信善写诗、赋、骈文。出使西魏以前,多奉和应制之作,题材狭窄,内容贫乏,风格绮艳轻靡。只有少数写景诗,尚有清新意境。待到北方后,其生活、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虽官位显通,但亡国之痛时时袭来,因此作品内容和风格也有明显变化。其诗,以《咏怀诗》27首为代表,倾诉了对故国的深沉怀念和身世飘零的无限悲痛,内容丰富深刻,情调苍凉凄楚。他的《寄王琳》、《寄徐陵》等五言小诗感情真挚,含蓄隽永,可谓唐人五言绝句的先驱。他的描绘北方边塞的写景诗,则刚健清新,别具一格。
《庾子山集》共收赋15篇。前7篇(《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小园赋》、《竹杖赋》、《邛竹杖赋》、《哀江南赋》、《伤心赋》、《枯树赋》)为在魏、周时作,后8篇(《春赋》、《七夕赋》、《象戏赋》、《灯赋》、《对烛赋》、《镜赋》、《鸳鸯赋》、《荡子赋》)为在梁时作。其赋的杰构当是他留北以后的几篇,《哀江南赋》尤为特出。这是一篇用赋体写的梁代兴亡史和作者自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庾信的赋在艺术上也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一是他继承了前代叙事大赋和抒情小赋的传统,又把二者结合起来。他用叙事大赋那种铺张的手法去展示广阔的社会图景,而同时又赋予这些作品以强烈的抒情性。二是他在融汇南北文风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他用在南朝形成的纯熟的艺术技巧来表现自己的经历和感情,既有北朝的遒劲和苍凉,又保持有南朝的典雅和精湛。此外,庾赋在结构上,又往往以骈为序,以散为序,或以诗为序,在严谨的行文之中,又常常间入流动的散句或五、七言诗句。这些诗句,既有相对独立的意境和情韵,又与全篇的感情水乳交融,使作品的结构显得匀称而又活泼。这不仅对辞赋艺术是个发展,而且对诗歌和散文也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以杰出的艺术成就为辞赋时代做了总结。
除诗、赋外,庾信还是南北朝骈文大家,能比较纯熟地驾驭“骈四丽六”的语言形式。但由于用典过多,不免出现一些欠通顺之句。

☚ 萧绎   颜之推 ☛

庾信

北周文学家。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生于513年,卒于581年。原为梁人,后出使西魏。梁亡后,庾信在西魏、北周做官。现存诗320余首,文160余篇。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小园赋》、《哀江南赋》等。他的后期诗歌融南北诗风,集六朝大成,对唐诗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庾信

庾信513—581

北周作家、书法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在梁累迁通直散骑常侍、东宫学士,领建康令。梁元帝又授御史中丞,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出使西魏。此时,西魏攻陷江陵,他只好留在长安。先后仕西魏、北周,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长于文章。在梁,与徐陵“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在北周,“群公碑志,多相托焉”。《哀江南赋》为其代表作。原有文集20卷。原集失散,后人重辑。清倪璠有《庾子山集注》。唐张怀瓘《书断》说他“亦工草书”。唐韦续《墨薮》列其行草于中品之中。宋陈思《书小史》说他“善*行书”。《北史》、《周书》有传。

☚ 释摩罗   王褒 ☛
庾信

庾信513—581

北周作家、书法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在梁累迁通直散骑常侍、东宫学士,领建康令。梁元帝又授御史中丞,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出使西魏。此时,西魏攻陷江陵,他只好留在长安。先后仕西魏、北周,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长于文章。在梁,与徐陵“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在北周,“群公碑志,多相托焉”。《哀江南赋》为其代表作。原有文集20卷。原集失散,后人重辑。清倪璠有《庾子山集注》。唐张怀瓘《书断》说他“亦工草书”。唐韦续《墨薮》列其行草于中品之中。宋陈思《书小史》说他“善*行书”。《北史》、《周书》有传。

☚ 释摩罗   王褒 ☛
庾信

052 庾信513—581

北周文学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肩吾之子。初仕梁,后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司三司,世称庾开府。善诗赋,骈文。在梁时作品绮艳轻靡,与徐陵皆为宫廷文学代表,时称“徐庾体”。暮年所作,在内容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哀江南赋》、《枯树赋》等,感伤遭遇,并对当时社会动乱有所反映,风格也较为萧瑟苍凉,为杜甫所推重;但有过于雕琢和用典太多之病。原有集,已散失,后人辑有 《庾子山集》。

☚ 刘勰   隋唐五代作家 ☛
庾信

庾信513—581YuXin

南北朝文学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梁代文人庾肩吾之子。20岁左右任梁湘东国侍郎等职,与他的父亲和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宫禁,陪同太子萧纲等写作绮艳的宫体诗和骈文,有“徐庾体”之称。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奉命出使西魏,被困留长安,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
诗文分前、后两期,具有不同风格。前期诗歌多为奉和、应制之作,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绮艳。但七言诗《燕歌行》,表现边塞战士的征战离别之苦,对七言古诗的发展有一定意义。后期被留北朝,终日怀念南梁故国,为屈仕他君而自惭,感情悲郁深沉。代表作《拟咏怀》27首,拟阮籍《咏怀》,以隐晦曲折的方式,表达了他思乡怀旧、自叹身世的感情。诗中多用典故,往往从羁留不归方面取意。其中第26首连用三个典故:“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以李陵、荆轲、项羽自喻,感叹去国难归的身世,委婉悲凉。第7首以流落塞外的女子自比,“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充满哀伤的情调。他的诗歌初步融合了南、北两地诗风,既勾勒出北方边塞的粗犷景物,笔力刚健质朴,又有南方诗人的委婉情思和清丽诗句。写边塞景象的名句“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第17首),“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第26首),是南朝诗歌中所罕见的。几首写给友人的小诗《寄王琳》、《寄徐陵》、《重别周尚书》等,流露出对故人和故地的依恋之情。在形式上讲究章法、声律,开五言绝句的先声。一些七言诗,在句数、章法、对仗等方面成为唐代七言律绝的先声。明代杨慎评“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升庵诗话》)。
他的辞赋亦有名作。前期的小赋《春赋》,描写美好的春色,借美人来映衬:“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影来池里,花落衫中”;全篇多用整齐的诗句,声韵婉谐。后期辞赋成就很高。杜甫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哀江南赋》叙述自己的家世生平,以及梁朝衰亡的历史,寄寓了作者对南梁故国灭亡的深切悼念,既是自叙传,又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气势。赋前有500多字的序,概括了作赋的动机和主要内容。赋与序都能援古证今,用典灵活自然,句式骈散结合,错综变化。《小园赋》用幻想中的闲适生活,排遣国破家亡、历仕北朝的痛苦。但结尾一段感叹梁朝亡国,自己欲归不能,感情转为悲凉凄怆。文笔曲折隐晦。在骈句中运用白描手法写景,别具一格。
庾信是南北朝诗赋的集大成者,对唐代诗人影响最为直接。参考: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出版。

☚ 谢庄   阴铿 ☛
庾信

庾信513—581

南北朝文学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十五岁时任昭明太子萧统的伴读,二十岁任梁湘东国侍郎等职,后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前期诗歌多为奉和、应制之作,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绮艳。但七言诗《燕歌行》,表现边塞战士的征战离别之苦,对七言古诗的发展有一定意义。后期被留北朝,代表作《拟咏怀》二十七首,以隐晦曲折的方式,表达思乡怀旧、自叹身世的感情。其辞赋亦有名作,代表作有《哀江南赋》,《春赋》、《小园赋》是其抒情小赋的名作。原有集二十一卷,已散佚。后人辑有《庾子山集》,清倪璠有《庾子山集注》。《周书》、《北史》均有传。

☚ 刘勰   初唐四杰 ☛
庾信

庾信513—581Yuxin

南北朝文学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其父庾肩吾是梁代著名的宫体诗人。庾信天资聪慧,早有文名, 15岁即充任梁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19岁任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后历任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散骑常侍、建康令等职。梁元帝即位后, 又任御史中丞、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后奉命出使西魏,被留长安。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二司,故世又称“庾开府”。后因病去职,卒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庾信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诗、赋、骈文均有突出成就。他在南朝时期, 完全是一位宫廷文人。其诗内容空泛,形式绮艳,不脱宫体诗旧轨。入北朝以后,由于生活环境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其诗歌创作一扫绮艳之习。对故国的深情怀念,屈仕异国的自愧与苦恼,孤寂的漂泊之感,以及对北国风光的描绘, 成为其诗的基本内容。其代表作是《拟咏怀》27首和《重别周尚书二首》等。他将南朝柔靡绮丽的文学传统与北国的生活、文学传统相结合,故其诗既有南朝的秀丽、细腻, 又有北朝的雄浑、高远,讲究用典,对仗工整,辞采精美,音韵和谐,且感情深挚,故杜甫有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之二)其五言新体诗和七言诗,在章法、句法、对仗、声律等方面,有些已接近于唐代的五七言律绝,对唐诗的发展与繁荣有直接的影响。其辞赋也成就极高, 《哀江南赋》、《枯树赋》、《小园赋》等均为名作,把六朝骈体抒情赋推向了极致。其骈文亦为大家, 《哀江南赋序》、《拟连珠》等,均为抒情性、文学性极强的佳作。庾信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作家,他不但集六朝诗、赋、骈文之大成,而且颇有创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有《庾子山集》传世。清代倪璠有 《庾子山集注》, 较为详备。

☚ 文选   玉台新咏 ☛

庾信513—581

南北朝文学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初仕梁,42岁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在梁时与徐陵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称“徐庾体”,多绮艳轻靡之格。入北朝,感伤遭遇,念怀故国,诗作刚劲苍凉,深沉真挚。《哀江南赋》、《拟咏怀》27首为代表作。杜甫对他颇多推崇。原有集二十一卷,已散佚,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庾子山集/庾开府集笺注/庾子山集注/庾子山集注/庾信诗赋选/庾信选集

☚ 洛阳伽蓝记校释   庾子山集 ☛

庾信

庾信513——581

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早年曾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随同父庾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宫禁,陪同太子萧纲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被称为“徐庾体”。曾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梁武帝末,为建康令,建康失陷,往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元帝承圣三年(554)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克江陵,因被留长安,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诗歌成就很高,杜甫对之有“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的评价。又擅辞赋、骈文,其骈文成就在六朝堪称首屈一指。其辞赋中象《枯树赋》、《竹杖赋》、《伤心赋》等抒情小赋都是传诵一时的名作;《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文章用赋体写梁代兴亡史和作者自传,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著作,后人辑其遗文编有《庾子山集》(《四部丛刊》本)、《庾开府集》(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

☚ 徐陵   顾野王 ☛

文艳东宫/诋议北文

☚ 为人藏拙   文艳东宫 ☛
庾信

庾信513~581

北朝北周文学家。字子山,朝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庾肩吾之子。梁时,曾任建康令、右卫将军。出使西魏时,值西魏灭梁,被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称“庾开府”。原有集21卷,已散佚。其诗文以晚年作品成就为高。诗以《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作,主要写故国之思与身世之感,诗中多用对句,但不嫌雕琢,流利中现出清新气息。其《寄王琳》、《寄徐陵》等五言小诗,深沉有致,形式格律已似近体。文如《哀江南赋》、《小园赋》、《枯树赋》等都较有名。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唐诗极具影响。

☚ 阴铿   搜神记 ☛

庾信513~581Yu Xin

famous man of letters of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Works: Rhapsody of the Spring,Twenty-four Poems Describing Painted Screens,Rhapsody Lamenting the South,etc.

庾信?—579

西魏、北周臣。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少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传》。早年在梁朝做官,后西魏南征江陵,信北上归魏,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北周立国后,封临清县子、义城县侯。因文学被周明帝、武帝礼遇。作《哀江南赋》以示思念家乡。大象(579—580)初卒。

庾信513—581

北朝北周著名文学家。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肩吾子。初仕梁,为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后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明帝、武帝皆好文学,倍受礼遇,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幼聪慧,博览群书,擅长诗文辞赋。在梁时作品绮艳轻靡,与徐陵齐名, 时称“徐庾体”。后期诗赋,则表现对乡国的怀念和身世的感伤,语言清峻,风格苍凉沉郁。《哀江南赋》、《拟咏怀诗》等皆为其代表作。但部分作品用典过多,雕琢晦涩。骈文对仗工整,为后来四六文的先驱。有《庾开府集》。

庾信

(南朝梁·天監十二年——北周·大定元年 513~581)南陽新野 (今河南新野)人。字子山,小字蘭成。肩吾子。仕梁為右衛將軍,封武康縣侯。梁元帝 (蕭繹) 使聘於北周,被留不遺。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并好文學。皆恩禮之,累遷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詩名著聞,文藻艷麗,與徐陵齊名,時稱“徐庾體”。後加凄凉味,為唐杜甫所傾倒。工書,尤善行、草,唐韋續《九品書人論》品其書為“中之中”。著有 《庾開府集》十六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