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府Fǔ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景谷,福建之邵武,山西之太原、运城、灵石等地有分布。汉族、彝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姓氏考略》 注其源:“《周官》有内府、外府,世其官者以为氏。” 《姓氏词典》据《姓解》亦注: “以官名为姓氏。古代掌管财币之官都称 ‘府’,周有内府、外府、大府、玉府、泉府、天府等官名,世代继承此官的后代有此姓。” 府fǔ❶國家儲藏財物或文書的地方。班固《西都賦》:“又有天祿石渠。典籍之府。”也借指重要的地區。徐幹《齊都賦》:“齊國實坤德之膏腴,而神州之奧府。” 府 宋代的府皆隶属于路,元代却将府直隶于省,与路居同等地位;但也有不升格而仍属于路的,谓之散府。直隶府与散府皆设蒙人正四品的达鲁花赤一员,回族人同知一员,汉人知府或府尹一员,其余判官教授各一人。知府为带京官而司府事,与宋代制度相同,其名称虽与府尹有别,但权力职务却与府尹一样。元代有府33。此外安抚司、招讨司大致相当于州、府。 府 府与州或郡都为同一级,不过是为提高其地位而改称。其地或为帝都或行都所在,称为京都府;或为国内重要卫戍区域,称都督府;或为边疆要衡,称为都护府。分述如下:京都府始于开元年间。终唐之世,此种府共有十处,它们分别为:京兆府(原系雍州);凤翔府(原系岐州);兴唐府(原系陕州);太原府(原系并州);兴原府(原系梁州);兴德府(原系华州);河南府(原系洛州);河中府(原系蒲州);江陵府(原系荆州);成都府(原系益州)。都督府始于武德年间。都督除辖其所在州以外,兼管邻近各州;其所在的州称为都督府,兼管的州都号称为支郡。因辖州多少的不同,所以都督府有上、中、下三等的区别。据开元年间的统计,全国共有都督府40处:上都督府有:潞、益、并、荆、扬5州。中都督府有:凉、秦、灵、廷、代、衮、梁、安、越、洪、潭、桂、广、戎、福15州。下都督府有:夏、原、庆、丰、胜、荣、松、洮、鄯、西、雅、泸、茂、雋、姚、夔、黔、辰、容、邕20州。此外还有因征服蛮夷而取得的地方,也有都护府的建置。这种都护府与上面所述因系国内重要卫戎区划而建置为都督府的完全不同。因这种蛮夷都督府所辖各州县的刺史与县令,都以当地的部落酋长充任;而且其内部的行政,中央也很少过问,与后代的土司制度相仿佛。都护府始于贞观年间。到中宗时候,共有六都护府,即安西、北庭、安东、安北、单于、安南等。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关内道别有镇北都护府,剑南道有保宁都护府,都不在六都护府之列。各京都府及各种督府都置尹,以治其事。府尹的佐官,有别驾、长史、司马各1人,是由秦汉时代的郡丞演变来的,为府尹的佐弍;另有司录参军2人,掌总录各曹文书,举弹善恶;功、仓、户、兵、法、士等六曹各2人,分掌教育、财政、民政、军政、司法、建设各事;参军事6人,掌常侍府尹,无常职,有事则出使;此外尚有经学博士及医博士各1人。各都护府置都护1人,副都护2人(安北、单于两府仅各1人)。佐官有长史、司马、录事、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等参军各1人,参军事3人;但安北、单于两府仅有司马、仓曹、兵曹各1人,其余都不设。 府与道一样,都是唐朝开创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单位,依其形势和地位可分三种类型:①京都府及三在府;②国内重要地区设都督府;③边远重镇设都护府。 府 金地方建置。金设五京、十四总管府,凡十九路,路治所在皆置府称为总管府,以留守或兵马都总管兼任总管府的府尹。另有九个散府,以尹、同知、少尹各一名领之。下设有府判、推官、府教授、知法等官吏各一名。府下辖州、县。 府 府设知府一人。知正一、二人,或三、四人(分理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清军、理事、抚苗、水利、诸务。量地置员,事简之府不设。)通判一、二人,或三、四人,(管粮、督捕、水利、理事、诸务、量地置员,事简之府不设。)至于经历、卫经历、都事、照磨、司狱、茶马司大使、宣课司大使、税课司大使、仓大使、库大使、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递运所大使、检校、以及长官司吏目等官,均因应省区之需要而设,无定员。知府统辖管内一切职务,并且指挥下级官厅事务,但是与督抚司道不同,督抚司道,专在监督下级官厅,对于人民无直接的关系,知府则系牧民之官,亲自任教养的责任,其它征收租税,裁判案件,赈恤灾荒,举行典礼旌表,都为知府职内的事。另外,顺天,奉天两府为首都、陪都重地,别置府尹,以示区别。 府 宋代的府,其设置意义与唐代相仿佛。宋初因袭后周的制度,分建东西两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而以开封府为首都。以后又分建南北两京,合为四京。北京大名府,为五代时旧制;南京应天府,本称宋州,因为太祖设节度使于此,乃兴王发祥的地方,所以也建为陪都,以表示不忘本的意思。此外还有颖昌、真定、太原、京兆、河中、凤翔、江宁、江陵、成都、兴元等府。宋以前的府皆设尹,初太宗曾为京尹,诸臣遂不敢再居其位,而设置权知府事以司其事;以后京师虽然也间或设置府尹,但领其事的人不是亲王便是太子。其他各府仍都设置权知府事以治理,不称府尹。宋代各府等第,最上的为辅,其次为望、紧、上、中、中下、下等级。宋代设府的地方,或是一定地区的经济中心,或为路治,或系地理位置重要者,至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共设9府,其后不断增加,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达14府,及北宋末叶的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增加到38府。 府 布政使司以下为府。按照洪武六年(1373年)的规定,府分为三等:纳粮20万石以上的为上府,20万石以下的为中府,10万石以下的为下府。明代以前州、县等第多由人口的增减而定,到明代改以所纳粮米多少为标准,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改革。各府设知府一人(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无定员(正六品),推官一人(正七品),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八品),知事一人(正九品),照磨所照磨一人(从九品),检校一人,司狱司司狱一人。京府则称府尹。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明代当时全国有府共计159。 府读音f·u(ˇ),为u韵目,属u—ü韵部。方矩切,上,麌韵。 上一条: 甶 下一条: 俯 府〔fu〕 fut: 政~。zhenb fut. ![]() ![]() ![]() ![]() 府〈隐〉北京流氓团伙指阴户。 府fǔ❶国家机关 府fǔ府❶旧时官方收藏文书、财物的地方:~库。 府fǔ❶ 官员办公的场所:政府│官府。 府fu府城 府绸 府邸1(di) 府第2 府库3 府上 府址 府志 城府 地府 洞府 官府 孔府4 冥府5 幕府 首府 王府 学府 怨府6 乐府7 造府8 政府 知府 总统府 天府之国 胸无城府 府fǔ❶行政区划名,比县高一级。也指府的治所:至晚间,正待歇息之时,忽听一片声打的门响,许多人乱嚷说,“本~太爷的差人来传人问话。”(一·24) 府fǔ府❶治藏。《周禮·天官·冢宰》: “府六人,史十有二人。” 鄭玄注: “府,治藏; 史,掌書者。凡府、史皆其官長所自辟除。”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廷署部 > 府署 > 府2 府2 fǔ 官府;官署。《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鄭玄注:“百官所居曰府。”《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唐·韋應物《答崔都水》詩:“久嫌官府勞,初喜罷秩閒。”《説岳全傳》第五十回:“王佐只得依允,坐船來至潭州城下,對守城軍事說知,進了城,來到帥府。”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書閣部 > 通稱 > 府 府 fǔ 古代國家儲藏文書之所。《漢書·郊祀志上》:“史書而臧之府。”顏師古注:“府,臧書之處。”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典籍》:“周武平齊,先封書府。”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院宅部 > 宅第 > 府1 府1 fǔ 古時達官貴人的住宅。《史記·曹相國世家》:“參(曹參)見人之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府中無事。”北周·庾信《哀江南賦》:“誅茅宋玉之宅,穿徑臨江之府。”唐·白居易《分司初到洛中偶題六韻兼戲呈馮尹》詩:“相府念多病,春宫容不才。”《紅樓夢》第二回:“街東是寧國府,街西是榮國府,二宅相連,竟將大半條街占了。” 府fǔ北京地区市井谓阴户。 府fǔ〖名词〗 府fǔ❶ 古时国家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吕氏春秋·士节》:“晏子使人分仓粟、分~金而遗之。”《汉书·郊祀志上》:“史书而藏之~。”(史书:指史官所记。) 府*fuB8AE 旧政府机关 旧政府机关辕(辕垣;辕门) 署(署府;云署;解署;节署;曹署) 衙(衙门;衙府;衙署;官衙) 牙(牙门;牙署;牙阖) 庭(庭阁)府(~司;府朝;府署;府室;府馆;府廨) 局(局子;局署;官局;曹局) 廨(廨署;官廨;公廨) 司 邸 官(官署;官府;官厅;官司;官家;官衙;官寺;官室;官廷;授~厅) ☚ 国家行政机关 朝廷 ☛ 文官 文官主管文书﹑典籍并负责修撰前代史书和搜集记录当代史料的官员:史官 史臣 ☚ 事官 乐官 ☛ 各种家庭 各种家庭称自己的家:本家 家门 穷闺 ☚ 家庭 住户 ☛ 办公场所 办公场所议事之室:议室 另见:办事 工作 管理 官员 ☚ 办公场所 办公的大厅 ☛ 储存场所 储存场所古代国家收藏财货或文书的地方:府(藏府) 另见:储存 储藏 放置 ☚ 储存场所 仓库 ☛ 府第 府第府(府舍;府邸;府院) 邸寓 馆第 ☚ 宅第 房间 ☛ 府fǔ方矩切,上麌。 〖府〗 粵 fu2〔苦〕普 fǔ ❶ 古時國家收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許慎《說文解字》:「〜,文書藏也。」呂不韋《呂氏春秋.季冬紀.士節》:「晏子使人分倉粟分〜金而遺之。」❷ 政府辦公地,官府。諸葛亮《出師表》:「宮中〜中,俱為一體。」 ❸ 行政區劃名,唐、宋時大州稱「〜」。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 ❹ 達官貴人的住宅。文天祥《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萃【粵 seoi6〔睡〕普cuì】:聚集。) 府中国唐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单位。唐升京师和陪都所在地的州为府,隶属于道,如京北府、河南府、太原府等,府的长官称尹或牧。宋代府与州、军、监为同级行政组织,隶属于路。宋最盛时有府38,州254,军54,监4。元代府隶属于省或路。元代有路185,府33,州359,军4。明代改宋元的路为府,按纳粮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全国共有府159。府的长官为知府,隶属于省。清代府隶属于省,下设县。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省、县二级制,不再以府为行政区域单位。 府❶同腑。《难经·三十五难》: “五脏各有所,府皆相近……小肠者,受盛之府也。大肠者,传泻行道之府也。胆者,清净之府也。胃者,水谷之府也。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府贮藏财物的地方。引申为“藏腑”。 府 141 府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始于唐代,升京师和陪都所在地的州为府。贞观年间,有都督府、京兆府、河南府等。与州同级,是隶属于道、在县以上的一级建制。宋州府并存,隶属于路。元、明、清时,府逐渐代替州,形成首府县3级基本建制。元代府隶属于路、省、或直属中央。明代除直隶中央外,其京隶属布政使司。清顺天、奉天2府直属京师,其余隶属于省。 ☚ 道 军 ☛ 府 府行政区划级别名。官署的通称。官名。其区划在州之上,唐代始设。此后历代皆置。一般在以下三种情况置府:一、经济发达,二、一方的政治中心,三、地理位置特殊。《旧唐书·职官志三》:“京兆、河南、太原等府:(自秦、汉以来为雍、洛、并州。周、隋或置总管都督,通名为府。开元初,乃为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3府牧各1员,(从二品);尹各1员,(从三品);少尹各2员,(从四品下);司录参军2人,(正七品);录事4人,(从九品上);功、仓、户、兵、法、士等6曹参军事各2人,(正七品下);府史、参军事6人,(正八品下);执刀15人,典狱11人,问事12人,白直24人。经学博士1人,(从八品上);助教1人,学生80人,医药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20人。”官署通称,“将军府”“丞相府”“都督府”“总管府”。官名。《周礼·天官冢宰》:“治官之属……府6人。”林尹注:“府:职司保管文书及器物之官员。” ☚ 福宁府 抚州 ☛ 府 府古时地方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原与州级相等,而体制较尊,只设于京都、陪都及与皇帝关系密切之地,多由州而升为府。至元代而形成以府统州之制。府之长称知府(或府尹)。府之上设路。明代以府统州、县,多数县直属于府;少数县隶属于州,州隶属于府。清代除直隶州外,不再设县,州、县统属于府,府统属于省。 ☚ 郡 州 ☛ 府唐代改京师和陪都所在的州或置有都督府、都护府的州为府,与州同级。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将10道改为15道,确立了道(镇)、州(府)、县三级制。宋太平兴国元年(977年)以府与州、军、监同级,府下领县,上隶属于路。元代省下有路,路领府,前代较大的府、州多升为路,而以路、府统州或县最为普遍。明代废路为府,府与县之间或隔一级或隔二级。清代凡隶属于府的州不再领县,省以下只有府(府、直隶州、直辖所)、县(县、散州、散所)二级。辛亥革命前后废府。参阅谭其骧《中国历代政区概述》。 府fǔ❶旧时官吏办公或收藏文书、财物地地方,现称国家政权机关。如:官府,政府,府库。 府 府地方行政区划名。始于唐代,升京师和陪都所在地的州为府,但府与州同级,是县以上一级的建制,隶属于道。宋代,府和州同时存在,隶属于路。元、明、清时期,府的建制逐渐代替了州,成为省、府、县三级建制。清末宣统年间,山东设10府:(济南府〔驻历城县,辖1州15县〕、武定府〔驻惠民县,辖1州9县〕、青州府〔驻益都县,辖11县〕、莱州府〔驻掖县,辖1州3县〕、登州府〔驻蓬莱县,辖1州8县〕、沂州府〔驻兰山县(今临沂县)辖1州7县〕、兖州府〔驻滋阳县(今兖州县),辖10县〕,曹州府〔驻菏泽县,辖1州10县〕、泰安府〔驻泰安县,辖1州6县〕、东昌府〔驻聊城县,辖1州9县〕)。并设有3个直隶州,8个散州,96个县。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 ☚ 周村革命烈士陵园 郑天九 ☛ 府fǔ ❶ (国家政权机关) government office;seat of government:政 ~ government; 府fǔ1、掌管财物的官称府,如《周礼·天官》有大府、玉府、内府、外府;《周礼·地官》有泉府,都是掌管财物的官。 2、掌管文书档案的官。《周礼·天官·宰夫》:"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注:"治藏,藏文书及器物。"后代也多设此官,如唐代的寺、署、监也多设此官。 3、官署的通称。百官所居皆称府,如三公府、王府、相府、将军府、州府、郡府、县府等。 4、行政区划名。唐和五代京都陪都所在的州皆升为府,略高于一般的州。宋朝沿置,属于路,其长官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由朝官充任。元朝府,或属省或属路。明朝府属省,管州县,知府成为正式的行政长官名。清朝沿置。 府府库,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国语·楚语上》:“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吕氏春秋·至忠》:“楚庄王令人发平府而视之,于《故纪》果有,乃厚赏之。”可见平府为藏书之室。《史记·楚世家》:“楚白公胜劫惠王,置之高府。”杜预注:“楚别府也。”《史记·越世家》:“楚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战国策·楚策四》:“饭封禄之粟,而藏方府之金。”《吕氏春秋·分职》:“荆叶公发太府之货以予众。”高府、三钱之府、方府、太府是楚国储放钱币或其他财富的地方。 府(1)官署名。《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注: “百官所居曰府”。汉魏两晋南北朝诸公的官署均称为府,统称公府。北洋政府时期总统的官署称总统府,亦通称公府。(2)流外官名。《周礼正义·天官·叙官》说: “凡财物之藏并谓之府,因之凡治藏之吏,亦通谓之府也”。唐代仿《周礼》之制,在内外衙门中亦多置府,为流外三至六品官,职掌保管书契和器物。其地位在令史、书令史之下。(3)政区名。唐置,与州(郡)为同一级,不过因提高其地位而改称。凡其地为京师和陪都所在,称京都府,为国内重要卫戊区域,称都督府,为边疆要冲,则称都护府。宋承唐制,除以京师和陪都称府之外,凡冲要之地及皇帝即位前潜邸所在之州均升为府(如明州为宁宗潜邸所在。即位后升为庆元府,治所在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设置渐多,均隶属于路。元代的府或隶于省或隶于路。隶属于省者相当于路,隶属于路者相当于州。明清的府隶属于省,下辖州县,为省与州县之间的一级政区。 府地方行政编制单位名。作为地方行政编制单位之府,始于唐开元元年十二月一日,改东都洛阳为河南府、十二月三日改雍州(隋京兆郡)为京兆府(《唐会要》卷67《京兆尹》、卷68《河南尹》)。则府之名,在唐,初以建都之地为府(《日知录》卷8《府》)。至宋代,府、州沿袭于唐,府位较尊,除京师所在开封府外,北宋宣和四年时,京府三,次府、府三十,大郡多升为府(《宋史·地理志》1)。京府、次府设府尹、少尹或府牧外,余府不设。然府之实际长官为知某府事,副贰为通判府事。参“三京”、“次府”条。 府fǔ
府府,金文作 府fǔ(8画) *府fǔ8画 广部 府 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