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庚申外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庚申外史

 别名《庚申帝外史见闻录》。编年体史书。二卷。元末明初权衡撰。成书于明洪武初年。
 权衡,字以制,号葛溪。生卒年不详。江西吉安(今同)人。元末农民战争时期曾避居河南、山东,明初才返回故里。其间他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下此书。因元顺帝出生于庚申年(1320年),人称庚申帝,故以此书名记载顺帝一朝的历史。
 全书两卷,采用编年体例。内容起自元元统元年(1333年),终于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即元顺帝在位三十六年间史事。其中详细记载了元末农民起义的情况,以及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及其各派势力的相互纷争,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如该书卷上中,记叙了至正十一年五月,颍川、颍上红军起,号为香军。“盖以烧香请弥勒佛得此名也。其始出赵州滦城县韩学归家,已而河、淮、襄、陕之民翕从之。故荆、汉、许、汝、山东、丰沛,以及两淮红军,皆起应之”。当时的元朝政府,已经腐朽不堪。脱脱奏用哈麻为宣政院使,哈麻又阴荐西天僧行运气之木者,号“褋演儿法”,能使人身之气或消或胀,或伸或缩,以骗取顺帝的信任,自此之后,哈麻成了顺帝最亲近的大臣,号“倚法”。又资政院使陇卜亦进西番僧善此术者,号“秘密佛法”。并向顺帝说:“陛下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亦不过保有见世而已。人生能几何,当受我秘密大喜乐禅定,又名‘多修法’,其乐无穷”。顺帝大喜,封他为司徒,以四女为供养;封西番僧为大元国师,以三女为供养。国师又推荐老的沙、巴郎太子等十人,皆号“倚纳”,他们在顺帝处,“男女裸居,或君臣共被”;“倚纳辈用高丽姬为耳目,刺探公卿贵人之命妇,市井臣庶之丽配,择其喜悦男事者,媒入宫中,数日乃出”。又上都穆清阁成,连延数百间,千门万户,“收妇女实之,为大喜乐故也”。另外,太子也酷好秘法,于清宁宫殿,置龙床中坐,东西布长席,西番僧、高丽女列坐长席下”。他还无耻地向左右的人说:李先生教我读儒书多年,我不知书中何意,而番僧教我佛经,我一夕便晓。他们除荒淫之外,还热衷于聚敛经商。如丞相伯颜被搞掉之后,其弟为礼儿台,以诛伯颜有功,任首相。仅仅半年的时间,在通州开设了塌房、酒馆、糟房,日至万石。又派人广贩长芦、淮南之盐。又国子监本是培养人材的场所,书中记载说当时蒙古、回回、汉儿人三监生员,虽有千余人之多,然祭酒、司业、博士多非其人,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只知“粉饰章句、补苴时务,以应故事而已”。监生们“日啖笼炊粉羹,一日之食,为钞五两”。所以作者认为,这是“恣纵恬坏天下
 人材,何作养之有”。此外,书中还记述了当时的宫廷制度,如至元元年顺帝立翁吉剌氏为皇后,号正宫皇后;与此同时,又立祁氏为次宫皇后,居兴圣宫,号兴圣皇后,“贰宫并为后自此始”。又书中所记某些宫闱轶事,多为《元史》等书所未载。
 总之,该书叙事生动具体,是研究元代后期历史,尤其是元末农民战争历史的必读资料。明洪武三年(1370年)修《元史》时,曾取材于本书以撰写顺帝本纪及部分列传。
 该书最早有明万历本。此后,又有清嘉庆本、道光本、民国石印本、铅印本。收入《宝颜堂秘笈》、《学海类编》、《海山仙馆丛书》。《豫章丛书》,其节本一卷者,收入《学津讨源》、《丛书集成初编》。
庚申外史

庚申外史

编年体元末史。又名《庚申帝史外闻见录》。二卷。明权衡撰。权衡(生卒年不详),字以制,号葛溪。元末明初江西吉安人。元时拒聘,隐居太行黄华山二十八年不仕。明洪武四年(1371)归江西,年六十余,寓居著述以终。
《庚申外史》按年述元顺帝一朝三十六年(1333—1368)史事。因顺帝生于庚申年(1320),故书以此为名。书中有“野史记”、“野史断”史论。顺帝由权臣伯颜迎立,元统至元年间,伯颜专权恣睢而顺帝受制,书中对此诸事叙述颇详。撰者认为,顺帝于至元六年(1340)逐伯颜,亲自掌权,初颇留意政事。其兴科举,赐高年老弱者帛,蠲天下民租,立常平仓,因水旱灾害尽蠲被灾者田租诸举措亦颇可观。然终无常志而溺于酒色。复喜谀拒谏,好听谗佞,由“夷狄一变而为禽兽,人纪灭亡,天下失矣”。书中对顺帝轻杀大臣,自毁栋梁尤三致意,揭露他“欲杀是人,未尝不假手于人。外示优容之状,内实行其欲杀之意,至于死而有不知者”的阴险毒辣,并说自至正改元以后其所杀一品大臣至五百余人而“未尝有悔杀之意”。如此滥杀,“则其为亡虏也,不亦宜乎!”书中还对元代实行种族歧视和贵族统治政策,进行了揭露。“夷狄之法,取士用人,惟论根脚”,顺帝一朝“图大政为相者,皆根脚人也”,“所谓根脚人者,徒能生长富贵,腐膻拥毛,素无学问。内无侍从台阁之贤,外无论思献纳之彦”,对于那些“负大器抱大材蕴道艺者”,元廷却以异族视之,“举不得与其政事”,而全听任蒙古、色目贵族“坐庙廊,据枢轴以进退天下之人士,是安得而不败哉!”对于顺帝一朝权臣的内讧倾轧,党同伐异,书中均有具体而生动的描述。所记元末农民因官逼而反,举兵起义之缘起、发展及壮大,亦较翔实,大都可与《元史》及其他记载相参证,且有他书不见而仅载于该书者。故《庚申外史》对于研究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阶级斗争及农民战争的基本状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明洪武初诏修《元史》,采访元顺帝一朝史事,《庚申外史》一书曾上史馆。有1922年文明书局铅印的《宝颜堂秘笈》本,此外尚有《海山仙馆丛书》、《学海类编》、《学津讨源》、《豫章丛书》等版本,各种版本文字略有出入。

☚ 宋史   元史 ☛

庚申外史

又名 《庚申帝外史闻见录》或《庚申大事记》。二卷。明权衡撰。衡字以制,号葛溪,吉安 (今江西吉安)人。生卒年不详。元末隐居彰德 (今河南安阳)黄华山,明洪武四年 (1371)后,寓居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南)。此书记载了元顺帝在位三十六年的历史,因顺帝生于庚申年 (1320),时称庚申帝,故名。书中关于元廷宫闱轶事,多为它书所不载;对元末农民起义的记叙尤详,并能给予比较公允的评价。虽然其中史实有考核不精处,但仍不失为研究元末历史的重要史料。版本较多,主要有 《宝颜堂秘籍》、《学海类编》、《学津讨原》、《海山仙馆丛书》和《豫章丛书》等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了任崇岳《庚申外史笺证》,即以 《豫章丛书》本为底本,校以 《学津讨原》本,可供参考。

庚申外史

一名《庚申帝史外闻见录》。书名。明权衡撰。2卷记元顺帝一朝史事。时顺帝尚未追谥,以其出生庚申年(1320),故名庚申帝。作者江西吉安人,元末避兵隐居彰德黄华山,见顺帝失国,据有关资料及亲身闻见,逐年编次元统元年(1333)顺帝即位起,至至正二十八年(1368)顺帝被迫逃出大都(今北京)止,共36年的治乱兴衰大事,以成是书。内容比较翔实,所述宫帏轶事多为他书所不载。明洪武(1368—1398)初,中书省遣官寻访逊元史迹,得此书上之于朝,为宋濂等纂修《元史》相关部分所参稽的史稿之一。通行有《宝颜堂秘籍》本、《学海类编》本、《豫章丛书》本。

庚申外史

书名。共二卷,江西吉安权衡著。编年体。记顺帝元统元年至至正二十八年的史实,很多为《元史》和其它著作所无,叙事生动具体,对研究元末农民战争及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的斗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