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年节习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年节习俗

 年节多半与历法联系在一起。汉族同胞一向使用夏历(或称农历),各种节庆都根据夏历来安排。
 夏历,相传是我国夏朝时发明的,可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的,也是最先进的一种历法,蕴藏着中国人的智慧光辉。按照夏历,人们不但可以提早知道月亮盈亏变化,而且通过闰年办法合理而科学地调节每年的时间。尤其是夏历每年分二十四节气,使人们主动掌握星辰运行、气候变化的规律,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对人类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夏历的发明和使用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夏历一直受到世界人民的注目。几千年来,凡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都使用夏历。到了近代,为了便于同西方交流,开始注意西历(公历)。辛亥革命后公历与夏历并用,这对于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有很大作用,虽然采用公历,但在民间照常使用夏历。
 台湾的汉族同胞来自大陆,在年节习俗和心态方面,长期以来都保持传统的做法。只是近百年和大陆一样,开始有些变化,以适应新的生活步调,一方面按新历安排工作,另一方面仍保留传统的节庆文化,这在春节(包括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大传统节庆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1) 春节。我国传统的春节活动,随着大陆移民到台开发,也传进了台湾。从历史的记载看,早在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经营台湾前后,台湾同胞已采用夏历了,那是17世纪初的事,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使用夏历,也就不免要开展春节活动。
 春节和春节活动传进台湾后,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采,美不胜收。庆祝春节的各种活动,实际上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晚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日过完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才全部结束,前后整整一个月。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俗称“尾牙”。到了这一天,台湾各地的老百姓,多举行大拜拜,祭祀土地公神,企事业单位的经理老板多在这一天宴请伙伴朋友,欢庆一年来的成就,预祝来年工作顺利。十二月廿四日,各家各户举行祭灶活动,人们烧香点烛,燃放爆竹,欢送灶君和其他诸神回天上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喜事,然后带着吉利再到人间享受美好生活,所谓“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与祭灶的同时,亦有人在这一天向先人神位祭祀,以示自己不忘祖宗。十二月二十五日,人们开始上街采买年货,准备过年,因为要采买年货,所以这一天债主们不可向债务人追讨债款,欠债者在街上遇见债主亦以点头了事。不过这并不等于不要还债,过了二十五,在大年三十之前,还是要还清债款的,就是农历十二月内要清理一年之债务。因此,不论在台湾还是旧日的大陆,人们都把十二月底称为“年关”。在台湾实在还不起债的,三十日晚上到附近寺庙里去看“逃债戏”,债主一般不到那里讨债。从十二月二十四日起的几天里,家家户户都清理内务,进行清洁卫生大扫除,人谓去旧迎新。
 祭送灶君神和其他诸神之后,过年的气氛一再加浓着,这除了各家各户开始采买年货,还表现在各家各户开始蒸制年糕上。年糕象征年年提高之意,为人们所重视。年糕的主要原料为糯米,有甜、咸两种。有的人家用一般米和萝卜丝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称菜头果。此外还有芋头果,南瓜果,蕃薯果等,样式甚多,本年中有丧事的家庭,一般只做咸年糕。年糕种类不同,但都充满乡味,旧日台湾有一童谣唱道:“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菜头粿吃点心。”这童谣用台语念起来既顺耳又兼有祈求过年发财大吉之意。
 送年,即过年时互相赠送礼物,出嫁的女儿,十二月二十四日到年三十日之间要向父母敬送甜年糕和寿面等,以祝福父母健康长寿,日子过得顺心。父母呢?亦有回送女儿的,那回送品都是代表吉利的东西,以示祝愿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他们日子过得甜蜜、欢乐,亲戚至友亦在过年前向居丧之家赠送糖年糕等(居丧之家是年不蒸糖年糕),祝他们日子重新甜起来;居丧之家亦有回礼,多以柑桔、米粉、罐头答谢,表示祝亲戚吉利、幸福。
 十二月三十日(小年为二十九日)夜,称为除夕,就是过年。这一天外出游子,除非万不得己,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是日黄昏要举行辞岁,在住宅正厅祖宗灵位和神像前供祭一番。泉州藉后代多供奉一碗备好的菜和年糕等,漳州籍后代则用牲礼祭拜,且添加一把菜刀和一碗水,意让祖宗自己做菜。辞岁意在感谢祖宗神灵的保佑,并祈求来年得到更多的赐福。辞岁时还得在神案上供桔子、春饭并插上春花,另外还有发果、甜果,也插上春花,放置各种甜料(如红枣、冬瓜糖、花生等),供品都含有吉祥如意之意,人谓“食红枣年年好”,“吃甜甜大赚钱”。是晚,每家准备了一年中最丰盛的菜肴、美酒、糖果等,食品都很讲究,且多有寓意,如红桔子表示吉利,菜肴中的排骨汤加肉丸子表示“骨肉团圆”,萝卜因称菜头,有好彩头之谓,全头鸡有全家福之意,鱼有剩余之意,或年年有余之意。菜肴中一般都有一碗菜叫长年菜,菜与财近音,亦吉利意。其他如猪脚鱼头表示有奔头,蚝兜谓好人来相交,等等。吃年夜饭是很隆重的,一般是先烧香、点烛、燃放鞭炮,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边吃边讲一些吉利的话,安排来年的工作和生活,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地共度佳节。过年一般叫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合家欢”,也称“围炉”,象征团圆、兴旺、幸福,其做法通常是,桌下放一火炉,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餐,意味着和睦快乐,平时妇女总是让男人和孩子先吃,自己最后吃,这时要一起吃,有的人在围炉下还放一些钱,饭后由家长分给大家,这表示家里有钱亦即富裕,并祝愿来年继续富裕。如果一家人中有人在外地一时未能回家团聚者,家里人留个空碗、空杯,放一双筷子,以表他(她)和一家人同享欢乐,这样一直吃到深夜才歇,有的甚至直到天明方罢,称为守岁。
 过年时,家里大人除了给小孩制新衣服,买新袜子外,还要给小孩子一些钱,称“压岁钱”,祝愿小孩子吉利。除了“压岁钱”,过年时大人还常为小孩弄几根全根的甘蔗,贴上红纸,放于房子的角落,准备让小孩新春时吃。甘蔗甜而有节,意在祝福孩子来年生活甜美且节节拨高。
 因为正月初一,一般人家不煮饭,所以提前在大年三十那天多煮了许多干饭,先恭祭祖宗,然后为新春吃用,称过年饭。长年菜则是大心菜(芥菜),先用白水煮熟,新春时把它放到大年三十晚吃剩下的菜肴中加以烹煮,可口好吃,称长年菜。
 用红纸糊成的花插于年糕和过年饭上叫插花,以表示春来了,百花盛开、一片繁荣景象。各户人家用红纸写的迎春时联贴在门上,称春联,也有贴门神和年画的。这春联、门神、年画等,用以祈求驱鬼避邪,来年财运亨通,福禄双至,春联多写了吉祥如意的字眼如“祖功垂福降,宗德布春光”,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如“春色满园”,“家风日新”等等,还有的把福字倒贴门上,意谓福到家里。此外,举凡所有农具、家具、用具等,也多贴上红纸,亦在表示吉利,似乎将一年的期望全寄托在这红红的装饰物上。
 正月初一日谓之开春,从半夜零点开始,各家各户燃华烛,放爆竹,热闹非常。旧日台湾,在各城镇还预塑春牛,到初一这一天,人们盛装艳服,各都纷纷往观,谓之“迎春”,见到春牛,儿童们争摸牛耳,争鞭牛脚,人说这样会有好运气,吉利。初一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人谓早起早开门,开门大吉,吉象早进家。这一天一般不扫地、不洗衣,也不吃稀饭,人们起来后,或喝些甜茶,或喝些甜料槟榔,或吃些别的甜物,希望来年日子过得更甜密,也有的吃些线面,表示祈求长寿之意,吃东西时,一般不全吃完,剩下一些留在碗里,人说有吃有剩,年年有余。吃过东西后,人们穿上新衣新鞋,先到祖宗灵位前做拜,表示不忘祖宗,之后出门向亲友拜年,祖籍闽南一带的台胞按闽南习俗,初一,初二出门拜年,祖籍福州一带的台胞,以初三为出门拜年的日子,和大陆一样,台胞把拜年称为“走春”,走春中要讲些吉利的话,接受拜年者都备有糖果、香烟之类招待亲友和来客,特别亲密的人还招待吃丸子或年糕,表示团圆和亲热。对于亲友的小孩子,大人多以红纸包钱赠送,谓红包(历史上曾有串钱赠送的叫“结带”)。
 初一这一天,到处是节日气象,爆竹之声不绝,人来人往,喜气洋洋,人们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初二日,称为不忘祖宗之日,各户人家都要烧香燃烛祀祖宗;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作客,叫归宁日,如果系新婚,要女婿同行,谓之“贺春”。初三日,一般不出门,大体是两天来访亲问友,使人不免有疲累之感,该稍休息一下,为了休息,不使小孩吵闹,人们编了一节故事,说这一天老鼠娶亲,人们要早早就寝云。旧日台湾,有些大富人家,如台北林本源家、台中的林家,不按此例,而把访亲问友的拜年日子订为初三日,把女儿的归宁日定为初四日,这可算是与众不同的。初四日,人们烧香燃烛,大放爆竹,谓开门大吉,闹市大吉,中国人爱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在新春来临,人们也该做些准备与安排,就要开始新的活动了,所以要庆祝一番。初五日,亲友门互请春酒,互祝新春快乐开市顺利,在工作和生产中取得新成就。
 (2)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它既可看成是春节的组成部分,亦可看成是独立的节日,这一天,一般人都吃汤丸,表示吉利。旧日台湾,不少地方还曾流行过未嫁女子及其母亲,在元宵节夜晚到邻近菜园偷葱偷菜之俗。据说在这一天夜里“偷得一根葱,嫁个好老公(丈夫);偷得一根菜,选个好女婿”;“偷硓𥑮,娶好某(妻)”。 人们都有成全别人美事之心,所以到了元宵节夜里,都主动开放菜园,让附近未婚女子及其母亲好到园里偷拔葱菜。 偷硓𥑮更是被视为平常的事,据说后来有人利用这个良机,大行偷盗。这样,台湾元宵夜偷葱菜和偷硓𥑮的风俗便告绝迹,但从大陆传进的这个节日中的灯会等,则一直保持着。元宵灯会在台湾也称闹灯,一般从正月十三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为期三天,故也称“三夜灯”,其中第一天为“放灯”,最后一天为“谢灯”。每到这个时间,台湾处处张灯结彩,大放烟火,竞演龙灯,笙歌达旦,大小寺庙里香火缭绕,鞭炮不绝,锣鼓喧天,热闹非常,过去台南等地,人们还利用节日的机会,开展赛花会,诗人们在赛花会上吟诗唱和,别具一格,更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一般而言,元宵这一天,台湾各寺庙多举行灯谜竞赛,这灯谜竞赛,在台北龙山寺尤为热闹。在这里每年元宵节夜里所举行的灯会和灯谜会,开头全是按泉州一带的做法,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历史的发展,灯会及灯谜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到了今天可说是五光十色,形态万千。灯会期间,人们可看到诸如龙灯、虎灯、狮子灯、熊子灯、嫦娥奔月灯、天女散花灯、孙悟空大闹天宫灯、武松打虎灯等应有尽有,令人看了眼花缭乱。灯谜竞赛也叫“猜灯谜”或“出灯猜”,就是竞猜花灯上的各种谜语,有人称这一活动为“语言游戏”。这是台湾民间相当普遍的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雅俗共赏,只要有兴趣的均可参加。花灯谜语之题材,至今还保留着福建以往所采用过的做法,大体有如下几大类:一是古书,如四书、五经、幼学琼林、百家姓、千家诗、三字经、千字文、古贤文以及古代的诗、词、赋、曲等的语句;二是人物、地名、词牌、剧目等;三是动植物、器具、谚语、成语、术语等;四是字;五是不属于上述部分的其他方面的内容。每条谜语的谜面多注明属于什么格,以提高和启发猜谜者。谜格名目繁多;有白头格、求凤格、秋千格、卷帘格、粉底格等等,举不胜举,妙趣横生。
 猜谜中单以猜地名看,人们不难看到台湾同胞在这方面的智慧,不难看到中华民族文化在台地的发展。猜地名以祖国大陆和台湾省的地名为主。这里随手举几例。
 有以“兔”字为谜面,射台湾地名二。谜底为“虎尾”和“后龙”。因为兔在十二生肖中排于虎和龙之间,故为虎之后(虎尾),龙之前,即兔后为龙(后龙),虎尾在云林县,是一个镇,原名叫五间厝,那里的布袋戏闻名全台。后龙在苗栗县,也是一个镇。有以“夕阳无限好”一句为谜面,射台湾地名二,谜底为“西势”和“景美”,因为夕阳必偏西,而阳即势,故射西势。无限好即景色佳美,故为景美。西势在台湾有好几处,台中大甲镇有一处,基隆市暖暖区也有一处,还有叫西势村(屏东竹田乡、台南永康乡、东山乡、彰化福兴乡),西势坑(在台北石碇乡),西势里(在台中丰原镇、沙鹿镇、苗栗苑里镇、彰化市和彰化溪湖镇)、西势山(在苗栗泰安乡)和西势潭(在嘉义溪口乡)等,景美在台北市,原名叫境尾。有以“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为谜面,射台湾地名二。谜底为“南投”和“北投”。因为潇和湘乃水名,二水合流处在湖南省,秦在陕西省,一在南一在北,故可射南投和北投。南投为台湾一县名,北投是台北市一个区名,另在台北县淡水镇和南投县草屯镇都有称北投里的。有以“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语为谜面,射台湾地名一。谜底“北斗”。因为众星共之乃北辰,北辰即北斗,北斗镇在彰化旧名宝斗,另有北斗村(在嘉义民雄乡,宜兰壮围乡),北斗里(在彰化北斗镇,新竹关西镇)。有以“齐鲁青未了”为谜面,射台湾地名二。谜底为“泰山”和“恒春”。因为《史记·货殖列传》有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的话,齐鲁射泰山;青未了,四季如春也,即恒春。泰山乡在台北县,恒春在屏东县,恒春半岛上有恒春镇。有以“罗敷已嫁夫”一句为谜面,射台湾地名一,谜底为“归仁”。因为罗敷之夫为王仁,罗敷已嫁夫,自是归(王)仁了。归仁乡在台南县,归仁乡有归仁村。有以“八大王”为谜面,射台湾地名一。谜底为“和美”。因为八大王三字合起来为美字,合即为和,故射美。和美镇在彰化县;台北县贡寮乡有一和美村。有以“山那边”一句为谜面,射台湾地名一。谜底为“嵌顶”。因为嵌字顶为山,故射嵌顶。在台湾,称嵌顶的有好几处,分别在彰化线西乡、云林土库镇,台南东山乡,高雄杉林乡,新竹竹北乡和屏东县屏东市等。有以“频年不解兵”为谜面,射台湾当代人名一。谜底为“连战”。连战乃台湾历史学家连横的孙子。当过台湾省主席等职。有以“雪花飞六,先兆丰年”为谜面,射台湾影界人名一。谜底为“白景瑞”。白为台湾电影名导演。还有很多人对大陆、福建的内容特别感兴趣。有以“永远是无忧无虑”为谜面,射福建一地名。谜底为长乐县。有以“大河解冻”为谜面,射大陆地名一。谜底为江苏。有以“他乡遇故知”为谜面,射福建地名一。谜底为将乐。有以“何人不起故园情”为谜面,射中药名二。谜底为“熟地”和“当归”。灯谜,在台湾颇引人入胜,因此使人特别亲切。对于元宵猜灯谜,爱好者,多爱往视,优胜者可向主持者领取奖品。奖品多是糖果、文具、书籍、手表或其他物品,也有的用台币。
 灯谜竞赛即竞猜灯谜,是从大陆传进去的,大体早期台湾这类活动主要传自闽南,所以一直带有闽南的特色。台北市龙山寺元宵节的灯会和灯谜竞赛,常常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台北市的报社、电台等宣传部门和单位,亦多派出记者到场采访和摄影,这也更加浓了节日气氛。因为龙山寺位于市街内,寺前又有较宽敞的广场、演戏、耍杂、观灯、猜谜、热闹异常,龙山寺成了台北民众元宵节游乐的中心。
 台湾各地元宵节灯节活动,大体差不多,只有惠安籍的移民稍有不同。惠安籍移民,喜欢在元宵夜晚“放天灯”,以示向天祈福。放天灯时大放鞭炮,以增加热闹气氛。人道炮声愈响,天灯飞得愈高,人们的运气也就愈佳。自然,这不过是一种讨彩头。
 元宵节是作为汉族同胞的最大节日——春节活动的最后一项内容。元宵灯会和灯谜竞赛则是其中极有趣极为生动活泼的一项节目,这些既能使人看到台湾的风土人情,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巧妙的表现,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近年来,灯会也很受旅游观光者所注目。
 (3) 端午节。台湾与大陆一样,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也谓“午日节”,汉族同胞多按大陆的做法,如插蒲于门,煮艾为汤,以粽子、粿祀祖,河里海边举行龙舟竞赛,也与大陆一样。龙舟竞赛,早年在台南一带最盛,后来传遍台湾,基隆河、大甲溪、浊水溪以及沿海海面,即凡有水可竞赛的地方,几乎都有赛龙舟的活动。五月初五那天,凡有竞赛龙舟的地方,附近居民、农民纷至沓来,观看竞赛,人山人海,一片欢腾,热闹非常。
 龙舟,以良好木头制成的龙形之舟,舟头舟尾刻如龙状,绘以麟纹,画上图样,涂以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参加竞赛的龙舟,各树旗号,舟首竖一大伞,形似灯笼,下垂彩绺,锦缎苏绣,华丽大方,鲜艳夺目。竞赛时,各舟选出识水性、体格健壮、臂功过人,动作敏捷者十六人,分坐龙舟两边,手执划桨,听令扒划。舟头生着一人(一般多选当地有名望之绅士)叫“骑龙头”,龙尾稍亭,一人司舵,叫“挡关刀”,另有二人打锣敲鼓,立于中间偏靠前头,面向划手,负有指挥和调节扒划动作的作用。此外,有的龙舟同时备有吹箫弄笛和吹唢呐者,在锣鼓喧天的同时,众乐齐鸣,铿锵悦耳,增加热闹气氛。竞赛过程中,划手尽出全力,各显绝技,使得龙舟飞行水上,旋转河海之中,由于动作整齐划一,龙舟在水上犹如一条线在流动,这时岸上观者连连喝彩,有的燃放鞭炮以助乐,水面、岸上一片欢腾。竞赛时一般两舟相赛,也有三舟、四舟相赛者,胜者为荣,由组织者(多由地方团体或乡村政权负责)发给奖品,以资鼓励。值得一提的是,清乾隆年间,台湾有过女子划龙舟竞赛,轰动两岸。连横在《雅堂文集》中写道:端午之日,台湾府知府蒋允焄召妙龄妓女,衣轻绡,持画桨,竞渡于台南半月池(南湖),水花一溅,脂肉毕呈,蒋太守顾而乐之,合城男女逐队以观,极一时之盛。龙舟竞赛对于锻炼身体,对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一直盛而不衰。还值得一提的是,台地龙舟竞赛形式和夺标方式皆沿用闽省做法,与别的省份不大相同,比如江浙一带,在清代时龙舟竞赛夺标形式是由观众将赏银数目写于纸上装入空瓶中,或系鸭子身上,然后浮于水面,各龙舟竞夺之,先得为胜,闽台则主要是比速度,以超越对方为胜,而后领取奖品。
 端午节这一天,在台湾的屏东县佳冬,云林县笨港、彰化县鹿港、台中县梧栖等地,都要举行一次奇特的体育运动——石战竞赛,即以石子为赛具,划定区域和界线,双方持石对击,以攻占对方守区者为胜。比赛分为单人对赛、双人对赛和集体对赛几种,优胜者按规定得到各种奖品。石战以石子为武器进行掷投,原是小孩耍儿戏的一种游玩形式,后在台湾竟成为大人们用以进行乡斗的形式。在台湾屏东县佳冬地方经常可见。在历史上,每逢端午这一天,他们总是全乡男女出动,斗打一场。这种以石子为武器的乡斗,主要战场选择于草地、基地或空田里,两个村或乡以道路为界,以房屋或其他荫蔽体为据地,进行斗打,斗打起来后不免有附近村庄的人前来围观,助战,围观者可依斗打形势的发展或参加胜方而壮威,或助败方而争胜,这样使得斗打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斗越激烈。参加斗打的双方严如军队,各有指挥,各设参谋部,都预先进行斗打的训练。当端午节来临之际,他们各行总动员,男女齐上阵,男人到指定的场所持石子发起进攻,女人在后方当后勤,输送弹药(石子),供应前方作战。斗打中既表现出紧张气氛,也显得情绪欢快,因为它是斗打,也像是娱乐活动。斗打自有胜负之分,胜方乘机蜂拥入败方的村子里,将各家各户早已准备过节用的酒菜、粽子等吃个痛快,吃不了的也装着带走“连吃带拿”有的还在门上乱加涂写,进行一番破坏,然后凯旋而归;战败者对此举动不得有任何的反抗,任其所为。战胜者可叫胡作非为,但是在吃、拿甚至破坏之外,不能侮辱妇女和小孩,不能抢走财物,否则就会引起纠纷械斗。战败者免不了有人当俘虏的,战胜者对俘虏的处理,主要是脱光其衣服甚至裤子以示惩罚。受伤者一般不就医,甚至不说出来,因为人们认为端午节这一天,任何草都可以当药医治伤口,而说出自己受伤反会被人取笑。以石子投掷,互相攻击,全村全乡斗打,受伤是不可避免的,有时还有死人的事发生,因此这项活动曾被禁止过。但它既已成了群众性的一项活动,便难以禁绝,最后竟成了如前所述的,一项奇怪的体育运动。
 在台湾端午节时还有一项更特别的竞赛,那就是隔岸拔河竞赛,即以一条很长的绳索横过水面,在河的两边挑选身强力壮者若干人进行拉拔。河中心树一标志,由裁判员乘坐小船执行裁判,两边观众各为一边摇旗呐喊以助威。为了安全,运动员身着安全包,万一被拉入水中,可当救生圈用。
 与上述的体力竞赛活动不同,在台湾端午节期间还有赛诗会,书法竞赛、画展等等,无一不在增加节日气氛,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 中秋节。中国农历的节日中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最富有诗情画意。人说中秋之夜月最圆,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在台湾,每逢过年过节总要敬神、祭祖,表示诚心,也表示不忘祖宗。中秋节当然也不例外。中秋节这一天许多台胞日间拜土地神,拜公妈(祖宗),晚上拜月里娘娘。晚上拜了月里娘娘之后,一般都是一家人围着赏月,吃月饼,掷骰子。这时老人们借着月光,跟孩子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吴刚砍桂花树的故事,讲玉兔舂米的故事,老人讲完之后要子孙们当老实人,因为老实人有希望拾得“月华”,谁能拾到“月华”,谁就成了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有关月亮的传说,现在大陆比较少讲了,在台湾一直广为流传,人们借着中秋夜的月光,讲起那些故事,显得更为动人。
 台胞过中秋节,还有一种吃甜芋艿的习俗。这习俗与沿海抗倭斗争有关,明未抗倭斗争的名将戚继光,在福建沿海屡败倭寇,功劳卓著,名传海内外。有一次,戚家军受到倭寇的袭击,退到山头,断了军饷,情况危急,戚继光动员士兵吃野草充饥,以待援军。当时有的士兵挖到野芋头煮着吃,解决一下临时的缺粮问题。后来,人们趁倭寇不备冲杀出去,大败敌人,时值中秋佳节。人们在庆祝胜利时想起了芋头。后来中秋节吃芋艿成了习俗,并从大陆传入台湾。

年节习俗 - 地域文化 - 可可诗词网

年节习俗

 春节 陕西人一般称春节为新年或过年。“年”字始见于商周。《尔雅·释天》疏曰:“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汉武帝太初元年(100年)创“太初历”,确定农历正月为岁首,后世皆从。民间除夕辞旧迎新之夜,要守岁吃饺子。饺子唐代就已出现。春节饺子要用上好白面,皮薄馅足,不能捏烂,也不能煮烂。不慎烂了,也忌说“烂”而称挣了,图个吉利。农村大年初一早晨,家家还贴门画和对子(即春联)。贴门神大概始于汉代,唐代开始以秦琼、尉迟敬德全像作门画,此对后世影响极大。陕南汉中门画还有以战国名将孙膑庞涓为题材的。吉庆门画多“龙凤呈祥”、“麒麟送子”之类。陕西流行春节贴窗花。节前,家家把窗户擦得干干净净,糊上洁白的窗纸,再贴上各式精心剪成的窗花,增加节日气氛。春节民间文艺活动必不可少。陕北扭秧歌,关中踩高跷和抬芯子,陕南跑旱船和耍龙灯,热闹非凡。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或称灯节。古代此日是上元日,故又称上元节。其夜称上元夜,也叫元宵或元夜。元宵节主要活动是放灯和吃元宵。元宵节放灯传说始于汉代,至唐宋极盛。唐代长安平时夜里实行宵禁,违者要受到严厉惩处。但到上元节必解禁三天。其间无论老少男女皆可自由走街串巷,自由赏灯。唐代长安上元节“月光灯火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唐睿宗在安福门外,建造“灯轮”,高达二十丈,燃灯五万盏。火树银花,彩灯似海。据说上元节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奇目。”(《开元天宝逸事》)唐玄宗更是登峰造极,建造了一座一百五十尺高的大灯楼,并驾临兴庆宫,观灯会盛景,大宴群臣,作长夜之饮。张说有诗记其盛云:“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当时西域彩灯也传入了长安。时至今日元宵节依旧十分热闹。各大食品店大量出售美味元宵,夜间城墙上、公园里都举行大型灯会,孩子们也多持自制或买来的各式灯笼在街巷中嬉笑玩耍。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在这个时候人们往往有插茱萸、登高、赏菊的习俗。传说插茱萸始于汉代,原来是装在布袋中,唐宋时,改为插在头上或泡在酒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吟咏重阳节的着名诗作。重阳节离不开吃重阳糕。《岁时记》说:“民间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至近代各地重阳糕习俗已趋相同,只有关中一些地方,九月九日凌晨,父母要亲手将糕切成碎片,搭在儿女额头上,祝他们事事如意,健康成长。也有些地方,给出嫁的女儿送一份重阳糕。陕西乡村制作重阳糕多以米面为主料,加以枣、栗、梨等,式样形状颇为多样。
 腊月和腊八 据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故最早吃“腊八粥”可能与佛教有关,只是后来其宗教意味越来越少,纯粹变成了一种民俗活动。关中一带到腊月初八,家家以五谷米面煮粥,杂以猪羊肉和红白萝卜丁,以及青菜、豆腐之类。合家聚餐,也馈赠亲友。有的还焖制许多“腊八菜”,一直放到过年食用。凤翔、洋县一带,腊八日还用粥喂牲口,或者把粥涂于果树上,认为这样牲畜可以肥壮,树果可多结果实。农民吃腊八粥还寄托着他们对丰收的憧憬。腊月还必须对家内进行大的清扫,关中、陕北称之扫房,汉中、安康谓之扫尘。一般从腊月廿四日就开始了。不但房内房外、窗门玻璃打扫擦拭一新,而且衣服也更换清洗,真正做到“辞旧迎新”。周代就有了这种习俗。《周书·秘奥造宅经》已指出这种做法有利于预防疾病。

年节习俗 - 地域文化 - 可可诗词网

年节习俗

 四川地区经过清初、抗战和解放后三次移民入川的浪潮后,年节习俗已与全国其他地区大同小异,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及过节方式都基本一致。但仍然有一些地方性的年节习俗经过发展变化,得以保留至近、现代。
 成都地区自古富庶繁华,自古即好游乐,早在秦汉时期即见诸史载并闻名全国。到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高潮。唐时成都与扬州号称天下繁侈,有“扬一益(益州,特指成都)二之称。《宋史》称四川地区民俗奢侈,喜好游荡,人们不遗余力地从事游乐活动。其实这种风俗的主要流行地区是富庶发达的成都地区,“成都游赏之盛,早于西蜀(《岁华纪丽谱》)。”每逢岁时节令,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老百姓,士女栉比,扶老携幼,填道塞途,嬉游于城内城外。不喜欢游乐的人,几乎要被视为异类。
 宋时成都游乐的节令繁多,几乎月月有节,规模较大的有下述诸节:
 正月是游乐节最多的一个月,从初一到十五,游乐不断,正月初一,居民要拿着彩色的小旗游安福寺塔,初二、初三要上坟扫墓,知府也要出城游赏宴会。到初五又要举行五门蚕市,即要交易,更兼游乐。上元节又是灯会,三天之内城门昼夜大开,纵情游乐。
 二月初二是踏青节,百姓都要到四郊游乐。初八日药市、与正月蚕市一样,也要游乐。
 三月初三日居民倾城出游学射山,不去者甚至要受责罚,出游者的队伍绵延一二十里,规模极其壮大。初九日出观街药市,二十二日出游城东海云寺。四月十九日官民出游浣花溪,万人空巷。浣花溪则有诸军骑射,水嬉竞渡等表演,游人游赏终日。此后直到年终,游乐节日月月不断,举不胜举。
 到近、现代,这些游乐节日或保留,或发展成为成都农历正月期间的人日游草堂和着名的成都灯会和花会。
 近代成都仍保留了正月游乐繁多的习俗,只是已演化为以游庙为主,成都人正月游庙活动有固定的日期和庙宇。初一要游武侯祠,丁公祠、望江楼,初七游草堂,其余初五、初九、十五都要游武侯祠。其中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的是人日游草堂。
 人日即正月初七日,草堂即唐朝大诗人杜甫的旧居,位于西郊。唐朝诗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有“人日题诗寄草堂”之句。高适死后,杜甫怀念故人,曾作有《追酬故人高蜀州人日见寄》以悼念亡友。后人被两位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从晚唐起,便有了人日游草堂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人日游草堂不仅为老百姓所喜爱,士大夫也概莫能外。清朝四川学政何冯基为此曾为草堂作一对联,处心积虑到外县去过年,以便于正月初七日(人日)赶回成都,将对联送到草堂。联曰:“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由此可见人日游草堂之俗对成都上上下下影响之深。
 成都灯会在唐朝就已负盛名,当时叫做元宵灯节。这是保留至今的古老习俗之一。唐对成都的元宵灯节于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举行,在全国已很有名气,唐玄宗入蜀避乱时,都没有忘记元宵上街观灯。当时灯会并不象现在这样集中在一个地方,而是城里城外,遍地彩灯,其中以青羊宫的道灯、昭觉寺的佛灯、大慈寺的水灯最为有名。宋时灯节延长为三夜。清朝规模更为宏大,沿街住户从除夕前两三天就开始张灯结彩,初九夜各户及庙宇点燃灯笼,称为“上灯”,标志灯会正式开始。繁华的街道还要搭造牌坊灯,用木为架,四周围以纱幕,上面画一些戏剧故事或民间传说,中间点灯。往往间隔几十米就安放一架,以东大街的牌坊灯最为精致。灯会上还有很多灯谜供人猜解,以增添游人的兴趣。灯会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以后。
 解放后,成都灯会集中到青羊宫(包括文化公园)内举办,时间长达一两个月之久,由于采用了现代声光技术,其璀璨已非旧时可比。逛灯会成为成都人春节期间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成都花会始于唐朝。唐时成都除有蚕市、药市外,还有花市,兼有花木交易和供市民观赏。到南宋时逐渐趋于繁荣。当时成都花市不止一处,以南郊和青羊宫的花市最为盛大。明清时花市已不仅仅卖花,还增加了其他农副产品的交易,地点逐渐集中于青羊宫,时间也固定在农历二月十五日。民间认为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俗称花朝节,要赏花志庆。道教恰好也认为这一天是其教祖老子的生日,青羊宫进香的道教信徒也特别多。那一日,赏花的、进香的凑在一起,形成了一年一度热闹的民间盛会。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花市为花会,增加了工商产品的交易。民国初又在花会举办武术比赛,因获胜者获得金质奖章,俗称“打金章”。花会更加热闹,吸引了江湖艺人及川剧、曲艺等入场表演。市内有名的川菜馆如荣乐园、竞成园以及赖汤元、龙抄手等各种有名的小吃也不失时机地入场设摊,为游人提供美味食品,成都花会一时热闹非凡、盛况空前,届时不要说青羊宫,远在通惠门一带游人就已摩肩接踵,填路塞途。省内各市县及至省外一些地区的人都要专程赶来“赶花会”。
 1951年,举办了建国后第一届成都花会,但不叫花会而叫做“物产展览会”,地点仍在青羊宫。1958年将当年花会上展览的所有花木就地载培,次年将这一块地盘从青羊宫划出,单独建成一个公园,称青羊宫花园,后改名为文化公园,作为花会的常年举办地。“文革”中花会曾一度中断,恢复后仍为一年一度,但越办越盛大,到1988年,累计建国后已举办了二十五届。
 唐宋成都农历二月初二的“踏青节”,到后来演变而为春游锦江(小游江)和四月十九日浣花大游江活动。后者为成都人春游锦江的高潮。各级官员、老百姓从杜甫草堂旁的浣花溪上船,顺流而下,直到望江楼。两岸看热闹的人人山人海,甚至沿江搭起凉棚,接连数里之长,以便观看游江盛况。这个风俗也一直保留到民国初年。直到后来锦江河道已变得不能行驶舟船,春游锦江才因无法开展而停止。春游锦江的风俗已演变为今天成都人春天纷纷到远远近近的风景名胜地区春游的新习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