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论
龚自珍在其所撰《平均篇》中提出的反对社会财富分配悬殊的思想。龚自珍将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均视为天下“治乱兴亡”的根源,认为社会之所以出现动乱,“其始不过贫富不相齐之为之尔”,“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 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平均篇》上) 龚自珍从社会经济方面去探寻封建社会各种矛盾的根源,把贫富严重不均看成导致王朝衰亡的根本因素,有一定的深度。但他未能进一步阐明造成这种贫富悬殊的根源,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只是简单地将财富分配“大不相齐”的出现,归因于“人心亡世俗坏”,认为是人们肆意追求财富的贪欲造成了分配的不均,并把官吏和商人的搜刮、盘剥、兼并社会财富,视为造成贫富不均的主要原因。龚自珍以重本抑末的立场笼统否定商业活动的积极意义,而对地主的土地兼并活动无所批判,显然是片面和错误的。龚自珍提出“有天下者,莫高于平之之尚也。”但他并不主张实行财富均平分配,而是主张保持“小不相齐”,防止“大不相齐”,即一方面抑制侵夺、兼并,防止造成贫富过分悬殊,同时实行等级分配原则,君、臣、民各安其位,各守其礼,根据等级身份占有应有财富,以保持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