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干扰现象与干扰素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干扰现象与干扰素 干扰现象与干扰素干扰现象是指多种病毒或同一病毒不同性格的病毒株感染某一组织细胞时所发生的一种病毒增殖的排斥现象。常见的干扰现象是一种病毒感染某一组织细胞后抑制第二种病毒的增殖。早在1935年Magrassi就描述了能引起脑炎的疱疹病毒株在家兔体内干扰同型病毒的不引起脑炎的病毒株的增殖。Hoskins报道黄热病的嗜神经性病毒株能保护猴子免受同一病毒的嗜内脏性病毒株的致死作用。随后,病毒间干扰现象的例子多不胜举,先后发现干扰现象可以发生在无免疫学关系的病毒之间,也可发生于同一病毒的无毒株与有毒株之间以及相近病毒之间。此外,还发现有自家干扰现象,即发生于同一毒株中的干扰现象。干扰现象不仅发生在动物机体水平,在组织培养细胞上也同样发生。关于发生干扰现象的本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受染细胞诱生了干扰素所引起的。但是,仍然有不少干扰现象不能单纯用诱生干扰素来解释,例如,由于灭活病毒破坏细胞表面的对同种病毒的受体所引起的干扰现象; 水泡性口腔炎病毒的缺损性T颗粒对感染性B颗粒的增殖所引起的干扰现象等。干扰素是细胞分泌的一类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干扰素一词来源于干扰现象。它是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间的干扰现象时发现的。他们将灭活的流感病毒和鸡胚绒毛尿囊膜块在37℃培养,在去除病毒后的培养液中有一种可引起干扰现象的物质,彼等即称之为干扰素。干扰素在发现的当时,被认为是干扰现象的介质。后来,经进一步研究表明,它不仅与病毒干扰现象有关,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功能调节物质。 人α、β、γ干扰素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差异
干扰素抑制病毒繁殖周期的部位,一般认为是在翻译水平。干扰素抑制某些病毒的转录可能是次发的,即干扰素原始作用于转译水平,继而由于蛋白合成受阻,再抑制转录。干扰素的这种作用是有选择性的,正常细胞的转录和转译过程对干扰素活性的表达并不敏感。 通过动物和人体研究,干扰素在体内的分布和消长规律已有所了解。口服干扰素后,一般为蛋白酶类所破坏。但是,新生小鼠口服干扰素后,在血流中可以检出。鼻腔接种人白细胞干扰素后,在呼吸道可以维持17小时左右,但是,在1小时后即减少至原来的1/5~1/50。人白细胞干扰素静脉注射长臂猿后半衰期为17分钟。用3×107单位的人白细胞干扰素静脉注射人体后6小时就测不出滴度; 注射后第1小时内的半衰期为15分钟,在随后3小时内的半衰期为90分钟。人体肌肉注106单位人白细胞干扰素后,血清干扰素高峰(100u/ml左右)在2小时后形成。在大约6小时内完全稳定,24小时后仍可以测出低水平的干扰素。一次肌肉注射3×107单位人白细胞干扰素后48小时,血清中尚可测出一定量的干扰素。皮下注射的结果,基本上与肌肉注射结果相类似。 一般来说,血清中干扰素水平与临床上抗病毒感染的活性是相平行的。在一般病人,血清干扰素水平在32u/ml时,就可以获得抗疱疹病毒的临床效果; 但在伴有免疫异常的病人,要获得治疗效果则要求有较高的血清干扰素水平(⪖100u/ml)。 使用人白细胞干扰素肌肉注射时,干扰素的纯度与发烧反应有关:采用纯度为1~5×105u/mg蛋白的干扰素,血清干扰素水平达400u/ml时,体温平均上升0.6℃; 而用1~5×104u/mg蛋白的干扰素,血清干扰素水平达100u/ml时,体温平均上升0.8℃。 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的药物动力学与人白细胞干扰素有所不同。皮下或肌肉注射1~10×104u/kg的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后,血清中检不出干扰素。静脉推注0.1×106u/kg后,血清干扰素水平高达128u/ml;静脉滴注(0.5小时)0.2×106u/kg后,血清干扰素水平最高可达384u/ml。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对体液如脑脊液、唾液、血清、尿和胆液的稳定性均比人白细胞干扰素低。所以,临床试用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时,常采用静脉滴注途径,而人白细胞干扰素则采用肌肉注射途径。 干扰素于注射后,在体内各器官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着血流-呼吸道粘膜上皮屏障、血-脑屏障、血-骨髓屏障和胎盘屏障。 一般认为干扰素可经尿排出,而不从呼吸道排出。在体内能为蛋白酶类所降解。 鉴于干扰素有广谱的抗病毒及抗肿瘤活性,临床上可试用于治疗多种病毒病以及肿瘤,但其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肯定。注射应用干扰素时常见的副作用有发烧和血细胞抑制。 在某些正常机体的血清中,或接受过干扰素治疗的病人血清中,发现有抗人α干扰素抗体,原因不明。另一方面,在一些自家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清中常有α干扰素的存在,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Sjogren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损病等。这类α干扰素对pH2不稳定。在某些全身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清中也发现有抗α干扰素抗体的存在,原因也不清楚。 干扰素系统是指组织细胞从诱生干扰素到干扰素活性发挥的全过程而言。就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而言,干扰素系统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环节: ❶细胞内干扰素的诱生; ❷细胞抗病毒状态的建立; ❸干扰素抗病毒活性的表达。干扰素系统至少在哺乳类动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在低等动物及高等植物也有类似干扰素的系统,但尚未完全阐明。关于干扰素系统的生物学意义,1961年Isaacs曾提出异种核酸学说,认为细胞的生理功能能够区别自己的核酸和异种核酸,干扰素是机体对异种核酸的反应性产物,犹如机体对异种蛋白产生抗体一样。但是,以后一系列非核酸类干扰素诱生剂相继发现,从而动摇了Isaacs的学说。1971年Kishida又提出稳定剂学说,认为干扰素通过去除有害基因,能够调节动物细胞的分化,调节动物个体的发育和动物种的进化。目前,一般认为干扰素系统是动物细胞的一个基本系统,它通过对细胞一系列其他基因组的诱导和抑制作用,调节细胞的功能,维持细胞的生理状态。就抗病毒作用而言,干扰素系统是细胞的一个重要防御系统。就γ干扰素而言,它是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介质。 干扰素系统存在相对的种属特异性。所谓种属特异性是指干扰素只在同种细胞上才能发挥最大活性。干扰素系统有种属特异性的概念最早是Tyrrell于1959年提出的,他发现牛干扰素在鸡细胞中无活性,鸡干扰素在牛肾细胞中也无活性。经进一步研究,目前认为干扰素系统的种属特异性是相对的。应作这样理解: 第一,一般来说,干扰素在产生该干扰素的同种细胞上的活性大于异种细胞;第二,干扰素的特异性一般在“种”的水平以上;第三,某些个别的种属关系很远的动物也存在着明显交叉活性。 ☚ 病毒复制 病毒生态学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