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
维吾尔医学对常见症状的认识一般概括为以下23种。
1. 发热:维吾尔医学认为人体所需的热量是在人体自然力的支配下,以胆液质和血液质的形式不断产生、消耗和补充,并将多余的热量通过皮肤、呼吸和体液(如黏液质和胆液质)等途径自行调节,以维持体内热量的平衡。如果体内调节功能出现障碍,体内热量过多就会引起发热。发热分为每日性发热、体液性发热(胆液质性发热、血液质性发热、黏液质性发热、胆液质性发热)、消瘦性发热和感染性发热等。
2. 疼痛:为体内寒性(黏液质或黑胆质)旺盛使神经受寒,或热性(胆液质或血液质)旺盛使神经受热,神经受压迫,外伤,炎症和毒性物的刺激等原因而引起的症状。引起疼痛的病种很多,诊断时要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疼痛发作和持续的时间,疼痛的放射和转移以及疼痛的减轻和加重的诱因等进行鉴别诊断。
3. 呼吸困难:呼吸分为非危险性异常呼吸、危险性异常呼吸和喘气性呼吸3类。非危险性异常呼吸分为大呼吸、小呼吸、用力呼吸、长呼吸、短呼吸、快呼吸、慢呼吸、相继性呼吸、先后呼吸、热呼吸、冷呼吸、连续性呼吸、震颤性呼吸、嗅呼吸、窒息性呼吸、非情愿性呼吸、微弱呼吸、鼻翼性呼吸等18种。危险性异常呼吸分为节律失调异常呼吸、潮式呼吸、一侧肺呼吸、困难的呼吸、蹲坐式呼吸等5种。喘气性呼吸困难分为伤风感冒性喘气、炎症性喘气、心源性喘气、气性喘气、干燥性喘气、寒性喘气和异常体液性喘气等7种。
4. 咳嗽:根据咳嗽的病因、特点和处理的不同,分为气质失调性咳喘、炎症性咳嗽、心源性咳嗽、环境污染性咳嗽等多种。气质失调性咳嗽分为非体液型和体液性咳嗽两大类。根据咳嗽的性质又分为干性咳嗽、湿性咳嗽、定期咳嗽、非定期咳嗽、有声咳嗽、无声(嘶哑性)咳嗽等。
5. 咯血:系指咳嗽时排出呼吸道及肺部的出血。它是在呼吸道和肺内疾病的影响下血管壁受到损害,血管摄住力减弱,排泄力增强而引起的症状。
6. 心悸:患者自己感觉心跳和或心慌,并伴有心前区不适和喘气。心悸分为气质失调性心悸、心源性心悸和体弱性心悸3大类。气质失调性心悸又分为非体液型和体液性两种。
7. 水肿: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两大类。前者又分为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肌肉性水肿、妊娠性水肿和月经性水肿等。
8. 恶心呕吐:是由于胃的非体液型或体液性气质失调,摄住力减弱,排泄力增强或脑部疾患和变质饮食的刺激而引起的。呕吐分为胃源型和脑源性两类。前者先恶心后呕吐;后者先头痛后呕吐。胃源型呕吐的性质与进入胃内的体液类型和食物有关。
9. 呕血:系指呕吐时排出食管和胃内的出血。其病因是血液质旺盛,血液质稀释,食管和胃壁血管摄住力减弱,排泄力增强,血管壁有毒性炎症以及溃疡和癌症等。
10. 吞咽困难:分为气质失调性吞咽困难、精神失调性吞咽困难和体液性吞咽困难3种。气质失调性吞咽困难分为热性和寒性的两种。气质失调也可能为全身性或局部性。气质失调性吞咽困难与精神力的过强有关。前者咽部或食管痉挛,后者咽部或食管麻痹。体液性吞咽困难系指咽部或食管因炎症、溃疡、瘢痕或肿瘤而造成狭窄。气质失调性和精神失调性吞咽困难是暂时性的,体液性吞咽困难是进行性的。
11. 腹泻:表现为粪便稀薄且排泻次数增多。腹泻分为胃源型腹泻、肝源性腹泻和肠源性腹泻3大类。胃源型腹泻分为非体液胃源型寒性腹泻、体液性胃源型寒性腹泻、胃黏膜脱落性腹泻、异常脑源性胃源型腹泻和胃源型食物性腹泻5种。肝源性腹泻分为肝源性脓性腹泻和肝源性肉水样腹泻两种。肠源性腹泻分为肠源性血性腹泻、肠源性脓性腹泻、肠源性体液性腹泻3种。其中肠源性血性腹泻分为肠黏膜脱性出血性腹泻、肠黏膜盐碱体液性脱落出血性腹泻、肠黏膜胆液质性脱落出血性腹泻、干便性肠黏膜脱落性出血性腹泻、毒物(药)性肠黏膜脱落性腹泻和肠黏膜腐烂性出血性腹泻等。
12. 便血:系指排便时排出消化道内的出血。消化道的溃疡、结核、癌症、息肉,某些传染病的危象期,消化道黏膜血管腐烂、损伤等均可造成消化道出血。若属上消化道少量出血则粪便黑硬,若出血量大则粪便黑并稀;若属下消化道出血则粪便呈暗红或深红色;若属直肠或肛腔出血则粪便可见鲜红血并且便后肛门滴流。
13. 腹胀:系指胃肠腔内积气过多。其原因是胃肠内第一消化或肝内第二消化受到障碍,肠的寒性气质增高,肠内胆液质不足,支配胃肠的精神力减弱或增强,需多食大麦、扁豆、南瓜、牛肉和山羊肉等食物。
14. 腹水:系指腹腔内积水过多。腹水分为肝源性腹水、心源性腹水、肾源性腹水、腹膜炎症性腹水、肝脾等脏器受伤性水肿和癌症性腹水等。
15. 面色苍白:分为贫血性苍白和精神性苍白两种。贫血由慢性或急性失血或造血功能障碍所致。造血功能障碍与缺乏营养、自然力减弱或消化障碍、自然热降低、脾功能紊乱、体内消耗性疾病或肝和骨髓的造血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精神性苍白是暂时性的。
16. 黄疸:表现为全身皮肤和眼白发黄。黄疸分为浅黄疸和深(黑)黄疸两种。前者由血液中过多混入胆液质所致,见于肝热旺盛、肝炎、肝硬化、肝癌、胆管阻塞和全身性传染病的危象期等。深(黑)黄疸除了有浅黄疸的病因外,还有脾胃之间胆液质的通道出现阻塞,胆液质旺盛、胆液质过多混入血液中,脾脏胆液质的吸收力和摄住力减弱等。
17. 小便异常:包括尿痛、排尿次数增多或减少、尿量增多或减少、少尿或无尿、排尿困难、尿失禁、血尿和尿混浊等。
18. 眩晕:表现为站立时感到眼前发黑及周围的物体旋转。前者系供应脑的新鲜空气突然不足,陈旧性气体暂时增多而挡住视网膜所致。后者系胃内异常气体上升到脑而影响视力所致。眩晕分为血液质性、胆液质性、黏液质性、非体液热性或寒性、中暑性、损伤性、饥饿性、脑病性、贫血性和体位性眩晕等。
19. 食欲不振:人的食欲与全身和消化系统器官的气质、体液平衡、三大力、人体素质、消化、感应力,精神因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很大。不想进食称为食欲减退,既无饥饿感,又不想进食称作食欲不振。
20. 失眠:造成失眠的原因是全身和脑的气质异常,脑内干热或干寒性增高,盐碱性黏液质侵占脑组织。精神状况和消化功能异常,胃内产生的异常气体上升至脑部,精神疲劳,疼痛或瘙痒刺激和饥饿等。
21. 瘫痪和麻痹:表现为全身或半身或身体某一部位的感觉和运动同时受到障碍。只有感觉障碍称为麻痹。其原因是脑、神经和肌腱的湿寒性旺盛,感觉力和运动力减弱,脑和神经以及肌腱萎缩,脑梗死以及脑、脊髓和神经损伤、被压迫等。
22.精神和神志异常:系精神力异常的一种表现。如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神志迷糊、神志不清和昏迷等。
23. 瘙痒:系由已变质的血液质、胆液质和盐碱性黏液质等刺激皮肤的神经,或皮肤不洁导致毛孔阻塞等而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