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常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常武 常武《诗经·大雅》篇名。《毛诗序》云:“《常武》,召穆公美宣王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三家《诗》无异义。诗无“常武”字而篇名《常武》,后世说法不一。宋人有云“自南仲以来,累世著武,故曰常武”(王质《诗总闻》)。其说近是。近人有以为武王克商乐为《大武》,宣王中兴乐为《常武》,以乐名诗,亦可备一说。《序》云召穆公所作,无确据。此诗赞美宣王伐淮夷及徐戎的武功。宣王是否亲征,旧说不一。从诗的内容看,似是亲征。全诗六章,每章八句。全用赋体,描写战争颇有特色。五章以“如飞如翰”等四句一连串比喻,形容南征军队之勇猛迅疾,“措语之精,振古无伦”(吴闿生《诗义会通》)。紧接“绵绵翼翼”三句,“承上文而下,气势浩穰,有天地褰开,风云变色之象”(同上)。可称是一篇古战场文字。 ☚ 江汉 瞻卬 ☛ 常武赫赫明明。 王命卿士, 南仲大祖。 大师皇父, 整我六师, 以修我戎。 既敬既戒, 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 命程伯休父: 左右陈行, 戒我师旅。 率彼淮浦, 省此徐土。 不留不处, 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 有严天子。 王舒保作, 匪绍匪游。 徐方绎骚, 震惊徐方。 如雷如霆, 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 如震如怒。 进厥虎臣, 阚如虓虎。 铺敦淮濆, 仍执丑虏。 截彼淮浦, 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 如飞如翰。 如江如汉, 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 绵绵翼翼。 不测不克, 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 徐方既来。 徐方既同, 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 徐方来庭。 徐方不回, 王曰还归。 赫赫声威明明昭察的周宣王,任命卿士准备出征。在太庙任命南仲为元帅,任命大师皇父监抚军众。整治好我的六军,修治好我的甲兵。已经恭敬已经戒惧,不做强暴之师,施仁爱之心给这南方徐国。 宣王命令尹氏写好册命,委任程伯休父作大司马。大司马传下君王的令: 士卒左右列好队,警戒我六军的兵众,循着那淮水岸边走,巡察这徐国的疆土,只为征讨叛逆,不停留不久住,任命好三卿就班师。 赫赫的声威,稳稳的出征,神圣威严的君王。君王从容安全地兴师,不敢延缓不是闲游。徐方闻见王师大行动,震恐惊慌了徐国这一方。如同雷之震响如霆之奋击,徐方震恐惊慌。 君王奋扬起他的威武,如同震雷如同盛怒,令人望而生畏。先派遣他的如虎猛将,雄视生威就像奋怒的猛虎。摆开兵队屯列在淮水大堤,还是捉获了许多俘虏。切断那淮水边上敌军的逃路,这里就是王师进军的处所。 王师势盛,威严难犯,行动神速如飞鸟,迅猛神威如同苍鹰,王师浩浩如江之宽广如汉之无尽,不可摇撼如山的根基,不可阻挡如江水之奔流。绵绵的密集,翼翼的警惕,不可测度,不可战胜,以此威严武力,将大征徐国平定南方。 君王的谋略的确是周密详实,徐国终于前来归降。徐国终于臣服,参加朝见天子的会同,这是天子亲征的大功。天下四方已经清平,徐国来到王庭朝拜。徐国从此不敢再叛乱,君王下令班师凯旋回京都。 《竹书纪年》载,宣王六年“王率师伐徐戎。皇父林父从王伐徐戎,次于淮。”本诗即以史诗的面貌,形象地表现了这次宣王亲自率军平定徐戎叛乱的历史真实。诗篇写得风云舒卷,气势磅礴。 全诗六章,章八句。前两章写战争动员,命帅作师。首章以盛大威严,昭明洞察起句,显示了诗的气势。而命帅于太庙和 “既戒既敬”的描写,与首句一起又给本章带来了浓重的严肃气氛。写命帅于太庙,揭示了事关重大。“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写诸侯兴戎,亦于祖庙命师。写 “既戒既敬”,如方玉润说:“兵凶战危,故以敬戒为主,即临事而惧之意。”(《诗经原始》)这一郑重、严肃氛围的蕴集使诗篇呈现着浑雄的态势。二章先写委任、后写王命。写委任,承上章兴师而来交待出布置严密; 写王命,探引上章“惠此南国”突出王者之师,以德为宗旨。诗中拿出篇幅如此具体地摆列王对战争的具体部署,如此鲜明的突出王的坚定口吻,则又是强调王朝对这场战争已蕴酿成熟、谋划周详。两章相连,描绘出了君王的英明,军队的严整,这就使前面两章在凝重的氛围中涌动着势不可当的必胜力量,让诗篇浑雄而有生气。三章写王亲自率军出征和徐戎的闻风丧胆。该章先通写王师声威浩大、出师坚定,其中再强调突出君王的神圣威严。这里直接刻画了王师的面貌:军容整齐,步伐稳健,一付所向无敌的气派。接着诗人从对面写来,以徐戎的震动、惊恐来烘托出王师的声威。这章以鸟瞰的笔法写出王师的总体风貌和所向无敌的气势。四章五章写战伐。方玉润说它是 “一篇古战场文字。”(《诗经原始》) 四章言征淮。诗以一组组特写镜头具体描绘了战争场景。先写王奋扬神威,有气吞山河之势; 再写出战大将如猛虎下山,雄视成风,虎虎有生气。接下来以屯兵淮堤,捉获战俘典型画面的具体描写,暗示了王师大获全胜,切断敌军逃路,又表现了君王从容指挥,运战场于掌中。诗章写得波澜迭出,撼人心魄。五章言伐徐。该章以动静相间、虚实相间去描写王师军势之盛,战斗力之强。写师之敏捷,状以翰飞戾天,劲猛无比的苍鹰; 写师之气魄,状以浩荡宽广、怒涛汹涌的江汉; 写师之不可摇撼,状以大山之根,沉着难犯; 写师之不可抗拒,状以大水之奔流,所向披靡。四句形容,准确精妙富有气度。吴闿生赞叹它“措语之精,振古无伦。” (《诗义会通》)后面写师之密集、警惕,不可测度是前面描写的实在化。末句着一“濯征”,再现王师之气势——言“净洗贼窟,不留遗孽。”(《诗经原始》)这两章“古战场文字”可谓写得风云舒卷,波澜壮阔,是全诗的高潮。末章写徐戎乱平,王师凯旋。这章写出了这场战争的结果,也写出了四方既平的宏阔气度,更进一步突出了王的英明,王师的所向无敌。在表现艺术上,方玉润评曰:“徐方二字回环互用,奇绝快绝!杜甫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之句有此神理。”(《诗经原始》) 纵观全诗,我们领略到一种雄浑磅礴的风貌,它刚健、浩大,有一种摧枯拉朽的气度。这气势、这仪度来自于诗底里所运行的爱国豪情与平定叛乱追求统一的浩然正气。正是这种饱满的正气,昂扬的豪情才使得诗篇能够惊心动魄,壮丽非常。作为一篇写战争的史诗,它在写法上也很出色。它包孕宏大,六章之中容纳了从战争动员一直到班师凯旋的全过程。对这样宏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诗人运用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叙述进行了成功的表现。诗篇采用了顺序的总体结构,一二章备战,三章出师,四五章战场,六章凯旋,笔锋从容推移,步伐稳健。这种严整的结构与诗的严肃格调和诗所要表现的历史事件的重大严格统一,很好地保证了诗篇气氛的创造,述事的清晰沉稳,使诗篇有气魄、有力度、有真实感。 常武
【注释】①赫赫:威武貌。明明:明察貌。②卿士:执政大臣。③南仲:人名。大祖:指太祖庙。④大师:即太师,主管军事。皇父:人名。⑤六师:泛指军队。⑥戎:武器。⑦敬:警觉。戒:戒备。⑧惠:加恩。⑨尹氏:大臣。⑩程伯休父:人名,大司马。(11)陈行:列队。(12)戒:命令。(13)率:沿着。淮浦:淮水之边。(14)省:视察。(15)不留:不停留。不处:不安处。(16)三事:主六师的三帅。(17)业业:勤勉貌。(18)严:威严。(19)舒:徐缓。保:安。作:行。(20)绍:继。游:遨游。(21)绎:续。骚:骚动。(22)阚(hǎn):虎叫声。虓(xiāo):虎怒吼。(23)铺敦:陈兵屯集。 𣸣(fén):水边。(24)仍:副词。频,多次。丑:众。(25)截:整齐。(26)啴(tān)啴:众盛貌。(27)翰(hàn):凶猛之鸟。(28)苞:本。(29)绵绵:不断。翼翼:有序。(30)测:测度。克:胜。(31)濯 (zhuó):洗。(32)犹:谋略。允:副词。的确。塞:坚实。(33)同:归顺。(34)来庭:来朝。(35)回:违。 【鉴赏】这是美宣王亲征淮徐之诗。 全诗六章。上篇《江汉》写王命召虎讨伐淮夷,此诗又写宣王亲征淮夷。朱熹《诗集传》谓王命召虎讨伐者是“淮南之夷”,宣王亲征者是“淮北之夷”。这种说法较为可信。 首二章写宣王命将出征。一章命主将。开头一句为美宣王之词。“赫赫”状宣王强盛,“明明”状宣王明察。出征前,宣王于太祖庙命卿士南仲为主将,又命皇父监抚军众。宣王接着命令:要整顿好六军,要修理好武器。既已警惕,又已戒备,就去施惠于南国。二章命副将。宣王使近臣尹氏命程伯休父为副将。接着部署部队左右陈列,并命令军队沿着淮水边进发,去视察“徐土”。不要停留,不要安处,现在六军之三帅已安排就绪,于是就开始出征。 中三章写宣王亲征淮徐。三章言宣王亲征。宣王威风凛凛,率师亲征,镇定自若,循序安行,不敢继以遨游。由于宣王以重兵压境,徐方诸夷闻风丧胆,相继而骚动。王师声威如雷如霆,先声早已夺人,徐方见而惊恐。这预示着王师战则必胜。四章言宣王亲征淮夷。宣王奋扬其威,勃然大怒。宣王遣“虎臣”开道,呼啸前进有如猛虎怒吼,势不可挡。不多时,王师就一举拿下淮夷,以重兵屯守淮水岸边,并抓获淮虏无数。此时,整个“淮浦”截然服帖,于是此地成了王师驻扎之所。这表明淮夷既平,继而就要向徐国进击。五章言宣王亲征徐国。此章描写军事之盛尤为精彩。王师之盛,疾如飞鸟,众如江汉,稳如山岳,固如川流,连绵不绝,井然有序,不可测度,不可战胜。这可谓道尽了王师之盛貌。如此军队出征,定能洗尽徐国,不留后患。“濯征”一语,既新且奇,还含有更新之意。这如珠妙语,其意蕴何等深邃。 末章写宣王凯旋。宣王的谋略的确坚实。由于宣王命将得当,用兵得法,故很快平定了淮徐。“徐方”已经投降,“徐方”已经归顺,这是天子亲征之功。四方已经清平,“徐方”来到朝廷。“徐方”再不敢反叛,于是宣王下令:“班师回朝。”这里一连用了四个“徐方”字样,充分体现出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这是美宣王亲征淮徐之诗,古今无有异议。但对标题《常武》含义的理解则存在着分歧。《诗序》说:“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此训“常”为“有常德”,训“武”为“立武事”,显属增字解经。再说全诗极力夸美宣王的武功,毫无戒黩武之意,而谓“因以为戒然”也不确切。方玉润《诗经原始》说:“不可以武为常,而又不可暂忘武备,必如宣王之武而后为武之常。”此谓宣王之“武”为“武之常”也未中的。这里的“常”当通“尚”。《商颂·殷武》:“曰商是常。”俞樾《群经平议》:“常当作尚。”黄焯《毛诗郑笺平议》:“犹云惟商是宗尚耳。”准此,“常武”即“崇尚武力”之谓。作如此理解,不仅合乎句法,且与此诗美宣王中兴,炫耀武力,平治淮徐之功正相吻合。 《常武》赫赫明明。(一) 多威武、多英明。 王命卿士,(二) 周王命令卿士, 南仲大祖,(三) 南仲、他的太祖, 大师皇父。这个太师皇父。 整我六师,整顿我的六师, 以修我戎。(四) 修理我的武器。 既敬既戒,(五) 警惕呀、戒备呀, 惠此南国。拯救南方国家。 王谓尹氏,(六) 周王令尹吉甫, 命程伯休父,(七) 去命程伯休父, 左右陈行。把队伍左右排成行。 戒我师旅,叫我们队伍要提防, 率彼淮浦,(八) 沿着那淮河的岸旁, 省此徐土。(九) 察看这徐国各方。 不留不处,(十) 杀祸首、安良民, 三事就绪。(十一) 三帅处理事件多妥当。 赫赫业业,(十二) 威风呀、伟大呀, 有严天子。(十三) 那个威严的天子。 王舒保作,(十四) 周王稳步地前行, 匪绍匪游,(十五) 不迟缓、不游荡, 徐方绎骚。(十六) 徐方阵容骚动了。 震惊徐方,大军震动那徐方, 如雷如霆,象雷震、象霆响, 徐方震惊。徐方震动又惊慌。 王奋厥武,(十七) 周王奋扬那威武, 如震如怒。(十八) 发了威、发了怒。 进厥虎臣,(十九) 前进呀,虎般的战士, 阚如虓虎。(二十) 怒吼起来象哮虎。 铺敦淮濆,(二十一) 大军迫近淮水旁, 仍执丑虏。(二十二) 搜虏敌人敌人降。 截彼淮浦,(二十三) 整整齐齐在淮水上, 王师之所。王师驻扎的地方。 王旅啴啴,(二十四) 王家队伍广大强壮, 如飞如翰,(二十五) 鸟一样、鹰一样, 如江如汉,江一样、汉一样, 如山之苞,(二十六) 山一般的坚壮, 如川之流。水一般的浩荡。 绵绵翼翼,(二十七) 密密的、齐齐的, 不测不克,(二十八) 不隐伏、不急迫, 濯征徐国。(二十九) 大张挞伐那徐国。 王犹允塞,(三十) 周王谋划真周到, 徐方既来。徐方已来投降了。 徐方既同,(三十一) 徐方和诸侯同来朝, 天子之功。都是天子的功劳。 四方既平,四方已经都平定, 徐方来庭。(三十二) 徐方来到了王庭。 徐方不回,(三十三) 徐方再不反叛了, 王曰还归。(三十四) 周王说:“班师还朝”。 注 释 (一)毛亨:“赫赫然盛也,明明然察也。” (二)何楷:“王命,宣王亲命也。以皇父为大将,故须亲命之。卿士:皇父所居之职也。” (三)郑玄:“南仲,文王时武臣也。显著乎,昭察乎,宣王之命卿士为大将也。乃用其以南仲为大祖者,今大师皇父是也。使之整齐六军之众,治其兵甲之事,命将必本其祖者,因有世功,于是尤显。大师者,公兼官也。” 陈启源:“案申伯则远举四岳,锡召虎则追泝康公,命皇父则先述南仲,皆本其祖德以为荣。” 孔颖达:“上言王命卿士,则皇父为卿士矣。太师,三公之名。复言太师皇父,一人。是公兼官,谓三公而兼卿士之官。” (四)朱熹:“戎,兵器也。” (五)郑玄:“敬之言警也。警戒六军之众,以惠淮浦之旁国。” (六)孔颖达:“此时尹氏,当是尹吉甫也。……吉甫卿士而掌命臣者,盖为卿而兼内史也。” (七)朱熹:“程伯休父,周大夫。” 孔颖达:“谓命之为大司马之卿也。” (八)郑玄:“率,循也。” 毛亨:“浦,涯也。” (九)郑玄:“省视徐国之土地叛逆者。” 王应麟:“陈氏曰:此淮北之夷也。” (十)陈奂:“留,古刘字。《武》,《传》云:‘刘,杀也。’处,犹安止也。《传》意以诛其君,释经之留。吊其民,释经之处。两不字,皆发声也。” (十一)姚际恒:“三事,毛传:‘为之主三有事之臣’。按此即《书·立政篇》‘作三事’。及《诗·十月篇》‘择三有事’,《雨无正篇》‘三事大夫’也。谓分主六军之三事大夫无一不尽职以就绪也。” (十二)朱熹:“业业,大也。” (十三)毛亨:“严然而威。” (十四)毛亨:“舒,徐。保,安。” 郑玄:“作,行也。” (十五)郑玄:“绍,缓也。……谓君行三十里,亦非解缓也,亦非敖游也。” (十六)陈奂:“《传》训绎为陈。……读为军陈之陈。陈,古敶字。《说文》:敶,列也。门下云:读若军敶之敶。骚,动。……言未战而徐方之军陈已动乱失次矣。” (十七)严粲:“《释文》曰:‘奋,扬也。’” (十八)马瑞辰:“按而、如古通用。《笺》训如为而,盖以震怒非譬况之词,不须言如也。……从《笺》训如为而,则震不必如《笺》训雷。《周语》:‘君之武震,无乃玩而顿乎?’《晋语》:‘君有震武也。’韦注并曰:‘震,威也。’成二年《左传》:畏君之震,犹云畏君之威。训震为威,义与怒同。” (十九)朱熹:“进,鼓而进之也。” 严粲:“乃鼓而进其如虎之臣。” (二十)严粲:“阚,声也。” 陈奂:“《说文》:‘虓,虎鸣。’” (二十一)陈启源:“案《释文》云:铺,《韩诗》作敷。云:大也。敦,《韩诗》云:迫也。大迫淮濆,与濯征徐国,文义相类,当是也。” 毛亨:“濆,厓。” (二十二)陈奂:“《尔雅》:‘仍,因也。’《说文》:因,就也。仍、因皆可训就。《说文·田部》:虏,获也。服与获同义。服,威服也。仍执丑虏,言就其绎骚震惊,执其丑众,而威服之也。” (二十三)朱熹:“截截然不可犯之貌。” 严粲:“截然整齐于彼淮浦之上,是王师之所处也。” (二十四)朱熹:“啴啴,众盛貌。” (二十五)郑玄:“其行疾自发举如鸟之飞也。翰,其中豪俊也。江汉以喻盛大也。” 陈启源:“毛云:疾如飞,鸷如翰,二字各一义。疾言其神速,鸷言其精悍也。故《疏》云:鸷是鸷鸟,若鹰鸇之类。” (二十六)毛亨:“苞,本也。” 郑玄:“山本以喻不可惊动也。川流以喻不可御也。” (二十七)严粲:“李氏曰:‘绵绵不可得而绝,翼翼不可得而乱。’陈氏曰:‘绵绵无隙之可寻,翼翼闲整而不可乱。’” (二十八)马瑞辰:“按测当为侧之假借。《淮南子·原道篇》:侧溪谷之间。高注:‘测,伏也。’不侧者,谓其师不隐伏也。克通作尅。《说文》:‘尅,急也。’不克者,谓其师不急迫也。” (二十九)毛亨:“濯,大也。”启华按:徐国在今江苏省泗洪县西南。 (三十)毛亨:“犹,谋也。” 郑玄:“允,信也。” 朱熹:“塞,实。” (三十一)马瑞辰:“按同当读如殷见曰同之同。同,集也。谓同集于朝也。” (三十二)毛亨:“来王庭也。” (三十三)郑玄:“回,犹违也。” (三十四)朱熹:“还归,班师而归也。” 注 音 大tai太 行hang杭 绎yi译 阚han喊 虓xiao哮濆fen坟 截jie节 啴tan摊 翰han汉 濯zhuo酌 常武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 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 王舒保作: 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 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浦,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 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 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这首诗中未有“常武”二字出现,而诗篇却冠以“常武”之名,因此二千年来,后世学人关于此诗命名的微言大义屡启疑议,迄今尚难定解。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周之世武功最著者二: 曰武王,曰宣王。武王克商,乐曰 《大武》; 宣王中兴,诗曰 《常武》,盖诗即乐也。此名〈常武〉者,其宣王之乐欤?殆将以示后世子孙,不可以武为常,而又不可暂忘武备,必如宣王之武而后为武之常。……盖不敢上媲《大武》,亦不敢下同〈黩武〉。特恐后世子孙以武为常,而轻试其锋; 又恐后世臣民与武相忘,而竟无所备,是皆不可以为常。……”此说似近原诗主旨。关于诗的背景,也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不外乎宣王亲征和命将出征两种,如《小序》以为“召穆公美宣王”,《诗集传》以为“宣王自将以伐淮北之夷”,对于上述看法,历稽籍载,史多阙文,故而尚难咀骤解。对此,我们姑置不论。但是,把这首诗看作周宣王亲征淮夷、徐方的凯旋歌是大致不差的。现在,我们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和剖析 。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人以赋的形式铺叙敷陈,以洗炼之笔,叙述了王师征伐淮的全过程,诗的起始已是非凡: 第一章首句就运用了两个叠字“赫赫明明”,形象性很强,以突出表现宣王的威仪,“赫赫”言其威武英姿,“明明”言其声威昭显,从而使诗的一开始即树立了中兴之主宣王非同凡响的形象。第三章首句又运用了“赫赫业业”的叠字,“业业”指举止气度非凡,两章连用叠字,读起来声调铿锵,使诗在节奏上悦耳上口,增加了诗的音乐感。再从全诗着眼: 第一章出征前修其戎事的准备,“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是宣王委任将帅卿士南仲和太师皇父子祖庙,《沦语·季氏》中有云:“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从此诗中可觇一斑。“整我六师”,周制,以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既敬既戒”是双声连绵词,形容王师军容之盛,凛然难犯,“敬”义通“警”,亦通“儆”,嵌入诗中,声调和谐,富于音乐美。第二章进一步叙写宣王下令出征徐国,布署派遣副将。“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尹氏”指宣王的内史近臣尹吉甫。在颂扬宣王的《大雅》中,《崧高》、《烝民》为其所作,诗末均有“吉甫作诵”云云,《小雅·六月》里对他赞美道:“文武吉甫,万邦为宽。”据王国维考证,尹吉甫曾做《兮甲盘》的铜器铭文。他身为宣王时代的太史,善属祭祀颂美之文。“程伯休父”指封邑在程 (今陕西咸阳东) 的伯爵休父。“省此徐土”,“省”为巡视之意,是对征讨的饰称,徐国,在今安徽泗县北。“三事就绪”,当指农、工、商各安其业,言外之意是王师专事戎战,不得扰民。第三章继而写宣王亲征,军旅从容起程,未行至徐国已先声夺人。面对吊民伐罪的三师徐国惊慌失措,诗中用了一个“如雷如霆”的比喻,把威令山摧的王师之不可阻遏描绘得有声有色,极其生动传神。第四、五两章极写王师强大无比,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第四章把王师比喻为发怒呼啸的猛虎,“如震如怒”、“阚如虓虎”,反复作喻,极力颂扬王师英勇无敌,从而更加衬托出下文“丑虏”的束手就擒犹如探囊取物,从事理上愈发显得顺事成章。第五章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诗人以满怀感情的笔触,铺张扬厉,一气贯注,连用排比,如急调促弦,令人目不暇给,把王师的勇猛、迅疾写得极为准确、精炼。落想超妙、用词精当颇有千岗振衣、万里濯足的气概。叠字:“啴啴”喻王师众盛之貌,“如飞如翰”极写王师行动倏忽莫测,如凌空高飞,风驰电掣,“如江如汉”比喻王师如江河汹涌奔腾,势不可挡。《大雅·大明》中描述牧野会战:“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比喻对阵中太师姜尚父如同雄鹰飞扬,这种借喻手法与“如飞如翰”相近。“如山之苞”,从静的角度着墨,写王师驻扎如山环抱,稳如山岳不可动摇;“如川之流”,从动的角度着眼,写军行如江河奔泻,势难阻塞; 动静结合,所谓“静如山、动如川”。“绵绵翼翼”又连用双声连绵词,形容王师浩大密集、连绵不绝,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引姜南《学圃余力》解此诗:“如飞,疾也; 如江,众也; 如山,不可动也,如川,不可御也; 绵绵,不可绝也; 翼翼,不可乱也,不测,不可知也; 不克,不可胜也。《孙子》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阳,动如雷霆’。”《淮南子·岳略训》:“击之若雷,薄之若风,炎之若火,凌之若波”、“止如邱山,发如风雨”堪称继武之作。正因为如此,王师才无往而不胜。“濯征徐国”,意指大大地惩罚了徐国,用“濯”极为精炼地比喻如洗涤腥秽之物,由此愈显王师之威。最后一章写王师靖乱梦难、征服徐国,徐国不敢违命,来至王庭进竭宣王,以示臣服,四海复归清宴,功归宣王,诗末以宣王宣布班师凯旋完篇。因此诗中反复溢美颂扬宣王,末章第一句“王犹允塞”称颂宣王雄才才略; 第四句“天子之功”更为直露无遗。通观全诗,犹如一篇古战场文。场面宏伟壮观,气势浩荡磅礴,足以辉映历代,独唱千古。诗中“徐方”二字回环互用,对此方玉润评曰:“奇绝快绝! 杜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有此神理。”可谓独具只眼。这种写法,对后世颇多沾溉,李白《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姜江入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即在用此法,四句诗中道出五个地名,安置精巧,意境绵深,空灵入妙,不着痕迹,读之令人心折,可谓得其神髓的化工之笔。 常武
【注释】 ①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明明:明智明察的样子。卿士:周代六卿之长,类似后代的宰辅。②南仲:周宣王时的大臣。大祖:指太祖庙。大师:太师,统管军事。皇父:周宣王时大臣。③六师:六军。“凡制军,万有两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礼·夏官》) ④尹氏:指周王卿士尹吉甫。或谓尹氏为史官之长,类近世之秘书长。程伯休父:宣王出师的军帅之一。周大夫,封于程地,爵位伯级,名休父。⑤徐土:即徐国,淮夷中的一大国,今安徽泗县一带。⑥不留不处:两“不”字皆语助词,不为义。留,通“刘”,杀。处,即吊,安抚。三事:指三卿。⑦业业:军旅举止有威仪的样子。⑧绍:缓。⑨绎骚:扰动;骚动。⑩虎臣:古代战争中的冲锋兵车,类后世之敢死队。或泛指勇猛如虎的将领。阚(han喊):虎发怒的样子。虓(xiao嚣):虎叫。(11)铺敦:陈兵;驻扎。濆(fen坟):大堤。(12)啴(tan滩)啴:众多而威武的样子。翰:高飞。(13)苞:根基深固。一说环抱。(14)濯(zhuo浊):远。一说大。(15)犹:谋划。允:确实。塞:诚实。来:通“𠡠”,顺,即归顺。(16)回:叛;违抗。 【译文】 声势浩大决断英明,宣王向卿士发布命令。太庙之中诏令南仲。太师皇父也在其中。六军上下严阵以待,修整好我们的甲兵。提高警惕加强戒备,加恩施惠于南国之境。周王面谕尹吉甫传令,即命程伯休父执行:左右有序布好阵,全军将士誓师出征。沿着那淮水岸边,到徐国省察巡行。诛杀暴君安抚众民,各就其业委任三卿。声势浩大堂堂威仪,好一个威严的周天子。从容不迫领兵行进,决非信步闲游之举。徐国闻风军心骚动,上下一片震惊恐惧。周王之师威如雷霆,徐国怎不惊恐不已。周王之师威武奋进,怒气冲天雷霆万钧。猛将拼死冲在前,如虎咆哮声阵阵。陈兵布阵淮水岸,就势把俘虏执擒。平治那淮水一带,周王之师在此把兵屯。 周王之师铺天盖地,如飞鸟高翔迅疾。如江汉浩浩荡荡,如高山坚固难移。如流水势不可挡,绵延不绝有声有势。不可测度不可战胜,大举征伐徐国之地。周王谋略确实服人,徐国终至称臣归顺。徐国既已称臣归顺,此乃周王亲征的功勋。四方诸侯皆已平定,徐国来到王都朝觐。徐国既已不违王命,周王命令班师撤军。 【集评】 《毛诗序》:“《常武》,召穆公美宣王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八) 唐·孔颖达:“《常武》诗者,召穆公所作以美宣王也。”“美其有常德之故,以立此武功征伐之事,故名为‘常武’。非直美之,又因以为戒,戒之使常然。”(《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八) 宋·朱熹:“宣王自将伐淮北之夷,而命卿士之谓南仲为大祖兼大师而字皇父者,整治其从行之六军,修其戎事,以除淮夷之乱,而惠此南方之国。诗人作此以美之。”(《诗集传》卷十八) 清·姚际恒:“此宣王自将伐徐夷,命皇父统六军以平之,诗人美之,作此诗。”(《诗经通论》卷十五) 清·方玉润:“周之世武功最著者二:曰武王,曰宣王。武王克商,乐曰《大武》,宣王中兴,诗曰《常武》,盖诗即乐也。此名‘常武’者,其宣王之乐欤?殆将以示后世子孙,不可以武为常,而又不可暂忘武备,必如宣王之武而后为武之常。”(《诗经原始》卷之十五) 今·郑振铎:“《常武》叙述宣王征伐徐夷的故事,这是一篇战争叙事诗中的杰作,也是《诗经》叙事诗中的杰作:(引诗略)。”(《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总案】 这是一首叙事性的征战诗,从首章的“王命卿士”至末章末句“王曰还归”,写出了从调兵遣将到得胜回朝的全过程。其叙事之妙在于以“比”“咏兵法”(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诗中写王师之声威,用“如雷如霆”、“如震如怒”、“阚如虓虎”;写王师之无敌,用“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毛诗正义》说:“兵法有动有静:静则不可惊动,故以山喻;动则不可御止,故以川喻。如川之流,取流为喻,如江如汉,不取其流,取其盛大耳。”钱钟书说:“姜南《学圃余力》解此章略云:‘如飞,疾也;如江,众也;如山,不可动也;如川,不可御也;绵绵,不可绝也;翼翼,不可乱也;不测,不可知也;不克,不可胜也。’二子(孙子、尉缭子)言兵势,皆不外乎《诗》之意。”(同上)比喻,勿以其为小,作为一种形象地描绘,能状难言之物,能明难言之理,而且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常武 常武〔原文〕 ☚ 江汉 瞻卬 ☛ 常武即《诗·大雅·常武》。这是一首周王征伐淮夷、徐方胜利归来而作的一首赞美诗,一般认为这次征伐是在周宣王时。但宣王是否亲征,诗的作者是谁,研究者却颇有分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