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帶dài❶帶子,古代多指官僚貴族腰間繫的大帶,一名爲紳。張衡《七辯》:“觀者交目,衣解忘帶。” 帶“带”的繁体字。 上一条: 带 下一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帶带(4次)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書籍部 > 載體 > 帶 帶 dài 卷軸制度時書卷外綑書之帶。《新唐書·藝文志》:“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爲次,列經史子集四庫,其本有正有副,軸、帶、帙、簽,皆異色以别之。”參見“卷軸”圖。 古代名物 > 蟲豸類 > 脊椎爬蟲部 > 蛇 > 蛇 > 帶 帶 dài “蛇”的别稱。蛇形細長如帶,故稱。《莊子·齊物論》:“螂且甘帶,鴟鴉耆鼠。”唐·陸德明釋文:“帶,如字。崔云,蛇也。司馬云,小蛇也,蝍蛆好食其眼。”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襟袖帶佩 > 帶 帶 dài 古時束衣用腰帶,以長條皮革或絲縷製成。相傳爲黄帝始作,先秦多用以指貴族束腰的大帶,秦代始有腰帶之名,魏晉以後始用金、銀、銅、犀等裝飾革帶,絲帶亦有多種裝飾,且各有名稱。帶遂逐漸成爲泛稱,沿用至今。《詩·衛風·有狐》:“心之憂矣,之子無帶。”毛傳:“帶,所以申束衣。”又《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禮記·少儀》:“葛絰而麻帶。”鄭玄注:“帶,所以自結束也。”《説文·巾部》:“帶紳也。男子鞶帶,婦女帶絲。”段玉裁注:“《内則》曰:‘男鞶革,女鞶絲。’《革部》‘鞶’下云:‘大帶也。’按:古有大帶,有革帶。革帶以繫佩韍,而後加之大帶,則革帶統於大帶,故許於紳、於鞶,皆曰大帶。實則《内則》之鞶,專謂革帶,此稱《内則》者,謂鞶統於紳,佩繫於鞶也。”《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見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晉書·羊祜傳》:“〔祜〕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唐·盧照鄰《長安古意》詩:“羅襦寳帶爲君解,燕歌趙舞爲君開。”宋·王十朋《次韵李刑曹病起書懷》:“腸枯謾有書千卷,腰瘦難勝帶十圍。”明·劉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紀略》:“凡内使小火者,烏木牌平巾者,無穿圓領束帶之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七郎叫衆人取冠帶過來,穿着了,請母親坐好,拜了四拜。” 帶 帶dai8EA7 帶dàiD014 〖帶〗 粵 daai3〔戴〕普 dài ❶ 腰帶。許慎《說文解字》:「〜,紳也。」(紳: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帶子。)莊周《莊子.達生》:「忘要,〜之適也。」(要:通「腰」,腰部。戴上了也不覺得腰部存在,這腰帶才為之合適。)❷ 圍繞。李華《弔古戰場文》:「河水縈〜。」(縈【粵 jing4〔形〕普 yíng】:環繞。) ❸ 佩帶。劉向《戰國策.楚策一》:「今王之地方五千里,〜甲百萬。」(〜甲:披着盔甲,借指士兵。) ❹ 帶着,連帶,夾雜。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河山之險。」 ❺ 地帶。宋濂《元史.本紀第四》:「率蒙古、漢軍駐燕京近郊、太行一〜。」 帶 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