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帝国主义在华的信用体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帝国主义在华的信用体系

帝国主义在华的信用体系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夺取了种种特权,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各国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各国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日益激烈。除了发动军事上的侵略战争外,他们还采取资本输出方式进行经济上的侵略。它们通过在中国开设银行,抓住信用中介手段,把银行变成了经济侵略的工具。
1845年后在中国设立的银行主要有:
❶英国的丽如银行。后改称“东方银行”。1845年先在香港设立分行,1848年又在上海设分行。
❷英国的汇丰银行。1865年在香港设总行,同年又在上海设分行,该行几十年间,拥有保管中国的关税、盐税的大权,窃据了中国大量财政资金力量,它的业务经营范围很广,对中国的财政金融起了一定支配作用。
❸德国的德华银行。1889年设总行于上海,后在青岛、济南、天津、汉口、北京设分行。
❹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自1893年起,陆续在中国上海、天津、北京、营口、大连、长春等地设分行。
❺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1894年在香港设分行,1899年在上海设分行。
❻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1896年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大连、吉林、哈尔滨等设分行十几处,它是在汇丰银行之后,最有势力的银行。以上六家银行,是外国在华银行最有代表性的几家。另外,还有美国的花旗银行、大通银行以及其他国家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据不完全统计,到1926年止,英国银行有:汇丰、麦加利、有利、大英4家;美国银行有:花旗、大通、运丰、美丰、中华懋业5家;法国银行有:东方汇理、中法工商、汇源3家; 日本银行有:横滨正金、台湾、朝鲜、住友、三井、三菱等30余家,此外还有:俄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的银行7家。总共约有65家,分支机构226家。
在中国的外国银行,它们的业务活动与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瓜分的势力范围相适应,也有其各自的势力范围。如汇丰银行的主要活动范围集中在上海和长江、珠江流域;华俄道胜银行主要在东北三省及新疆活动;德华银行主要在胶州湾青岛、山东一带活动;花旗银行则以上海为中心,分别向天津、汉口、广州等地扩展;东方汇理银行则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建立地盘;横滨正金银行以东北三省为基地在中国各重要城市广泛设据点。这些在华的外国银行,配合帝国主义向外侵略扩张的需要,配合本国商人对中国的不平等贸易,在经济侵略上起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外国银行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的主要手段是:
❶发行钞票。发行钞票本来是一国政府的特权,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钞票是非法的。从清政府到北洋军阀,对此现象,或不敢制止,或令而不行,甲午战争后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的达21家。据《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在华银行发行纸币概况》一书指出:约在清末至1918年,最低估计,外国银行发行纸币约有3.1亿多元。
❷对华投资或贷款。外国银行对华的投资或贷款,实际是从信用中介职能演变到银行与产业资本溶合在一起的金融资本的对外输出,成为帝国主义通过在华银行的投资进行剥削和掠夺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外国银行在华投资,其资金的相当一部分不是来自外国,而是来自对中国的原始掠夺,如战争赔款、关税、在华企业的利润积累等。
❸经营赔款和借款。中国的赔款和借款,都要通过外国在华银行办理。他们不但赚了一大笔“手续费”,还通过积聚的资金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
❹垄断中国的外汇。外国的在华银行垄断了中国的国际汇兑和对外贸易。如英国的汇丰银行操纵中国的外汇牌价,全国各地的外汇牌价,几乎都受汇丰银行左右。

☚ 清末中国现代银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帝国主义对清朝和北洋军阀的奴役性贷款 ☛
0000039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