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帖木儿汗国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帖木儿汗国蒙古察合台汗国后裔帖木儿以中亚为中心所建立的汗国。《明史》称为撒马尔干国。西部察合台汗国巴鲁剌思(Barlas)部族人帖木儿 (1336—1405在位),乘西部察合台汗国王室衰微和中原元朝灭亡(1368)之机, 自称为成吉思汗后裔, 起兵推翻西察合台汗国的统治,两年后(1370)自立于巴里黑(今阿富汗北境),称汗。继而征伐东部,整个察合台汗国灭亡(名亡实存)。后又西向灭掉亚洲西部的伊儿汗国(1388), 北向灭亡伏尔加河以南 的钦察汗 国(1480),继而又入侵里海、黑海之间的高加索和里海之南的土耳其,南侵印度,于是建立起一个领土西到土耳其, 东邻中国新疆,南越恒河,北与俄罗斯接壤,以中亚撒马尔干为首府的帖木儿汗 国。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曾遣使聘明朝,但至1405年(永乐三年)即起兵二十万东侵中国,因帖木儿在越过锡尔河时,于军中病死,未成。汗国内部民族复杂,并无共同经济基础, 只是一个军事行政的联合。帖木儿死后,诸子相争,汗国分裂。至1500年(弘治十三年)乌兹别克汗昔班尼征服全境,汗国遂亡。 帖木儿汗国 帖木儿汗国蒙古帖木儿(1336——1405)建立的政权。明汉籍称撒马尔罕国。察合台汗国分裂后,兴起于撒马尔罕的帖木儿乘混乱之机自称成吉思汗后裔,在1370年推翻统治中亚的忽辛之后,成为该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后征服东察合台汗国,灭伊儿汗国和钦察汗国,又先后攻入印度,入土耳其,遂成为西到土耳其,东括天山南北部,南越恒河,北与俄罗斯接壤的大帝国。首府撒马尔罕。1405年,帖木儿率兵20万东侵中国,途中病死罢兵。此后,汗国分裂。长孙马黑麻·速檀、次子乌马儿·沙黑及后代、三子米兰沙及子、幼子沙哈鲁,各在原镇守地建立王朝,且相互攻伐。16世纪初,汗国为乌兹别克汗昔班所灭。 ☚ 东察合台汗国 哈烈 ☛ 帖木儿汗国国名。14世纪后期河中帖木儿在中亚建立的国家政权。又称帖木儿帝国、帖木儿王朝。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秃黑鲁帖木儿(1329—1363)死后,察合台汗国因内乱,帖木儿乘机起兵,夺取撒马尔罕、布哈拉和塔什干等地,并于其地建立统治。由于他四出攻掠,势力迅速扩大,盛时疆域西起幼发拉底河,东至锡尔河和印度德里,北抵高加索,南临波斯湾。建都于撒马尔罕。明永乐三年(1405),帖木儿死,领土分别为其两子米兰沙和沙哈鲁管辖。米兰沙占有伊拉克、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等地,沙哈鲁领有呼罗珊地区。但不久又逐步为沙哈鲁统一。明正统十四年(1449),兀鲁伯被杀,内部纷争又起,形成撒马尔罕和赫拉特两个中心。16世纪初年,因在与乌兹别克汗国昔班尼的战争中被击败,明正德二年(1507)灭亡。在汗国统治时期,因统治者积极倡导和保护,文学、诗歌、绘画、建筑、史学、科学等都有较大发展。撒马尔罕和哈烈(赫拉特)俱为当时中亚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汗国自建立后,便与明王朝建立密切的通贡关系。(附汗国世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