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帖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科舉部 > 其他 > 帖括 帖括 tiěkuò 唐代以帖經取士,應試者把考官常用於考試的經文編爲詩賦誦習,謂之帖括。意猶帖經括要,帶有押題性質。《新唐書·選舉志上》:“[楊綰上疏言]高宗朝,劉思立加進士雜文,明經填帖,故爲進士者皆誦當代之文,而不通經史,明經者但記帖括。”清·趙翼《陔餘叢考·帖括、策括》:“按《文獻通考》,唐制帖經試士,後以應試者多,至帖孤章絕言以惑之,應試者乃索幽隱,編爲詩賦,不過數十篇,難者悉備。此即所謂帖括也。”又,明清之八股文,有謂仿於唐之帖括者,故亦有帖括之稱。清·顧炎武《三朝紀事闕文序》:“而臣祖故所與往來老人謂臣祖曰:‘此兒頗慧,何不令習帖括,乃爲是闊遠者乎’?於是令習科舉文字。” 帖括科举考试所用文体之一。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所谓“帖经”,只令应考者以所习之经,如《诗经》、《尚书》、《易经》等,凭其记诵,按原文填写,类似于现代的填充题。考官为了增加帖经的难度,乃专帖孤章绝句及疑似参互之处。举人为了应付考试,遂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熟读,称为“帖括”。《新唐书·选举志下》:“明经者但记帖括。”明清时所行之八股文有仿于此,故有称之为“帖括”者。 帖括 帖括科举考试所用文体之一。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所谓“帖经”,只令应考者以所习之经,如《诗》、《书》、《易》等,“掩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这完全是凭其记诵,按原文填写,类似于现代的填空题。考官为了增加帖经的难度,乃专帖孤章绝句及疑似参互之处,举人为了应付考试,遂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熟读,称为“帖括”。《新唐书·选举志下》云:“明经者但记帖括。”明清时所行之八股文有仿于此,亦称 “帖括”。 ☚ 帖经 墨义 ☛ 帖括tiě kuò古人泛指学业。唐代考试制度,明经科以“帖经”试士。即“以所习之经,掩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帖”。考生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为帖括,以便熟记。一说,明清八股文亦称帖括。《痧胀玉衡·序》:“慨然有恫恤生民之志,尝愿为愁者解困,危者苏命,因遍阅仲景、东垣、丹溪诸先生论,而帖括所拘,有怀末展。” 帖括唐代科举考试明经科以帖经取士,即将经书之文掩其两端,中间只留一行,由考试者应答,后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制成歌诀,称帖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