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取穴法
按时取穴法,是按照时辰进行选穴治疗的一种针灸取穴方法。其学术思想来源于《内经》,具体方法则形成于宋金元时代。应用按时取穴法进行治疗时,除一般针灸原则外,须遵循按时选穴的原则。按时取穴法中的时间单位为时辰(一个时辰为两小时),且以干支纪日纪时,选穴前首先应推算出日干支和时干支。
日干支按公历计算。以每月一日的干支(表一) 为基础,按干支在其周期中的序数(表二)依次推算,即可得出所求的当日干支。再以日干为基础,在换算表(表三)上可直接查出当日的时干支,换算时要采用当地时间(地方时),而不用标准时间(区时)。根据当地的经度,可将标准时间(区时)换算成当地时间(地方时)。在我国区域内的换算公式为:
地方时=北京时间+4分钟×(当地经度-120)
表一 1986~2000年每月1日干支
| 1986 | 1987 | 1988 | 1989 | 1990 |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1月1日 | 乙巳 | 庚戌 | 乙卯 | 辛酉 | 丙寅 | 辛未 | 丙子 | 壬午 | 丁亥 | 壬辰 | 丁酉 | 癸卯 | 戊申 | 癸丑 | 戊午 |
2月1日 | 丙子 | 辛巳 | 丙戌 | 壬辰 | 丁酉 | 壬寅 | 丁未 | 癸丑 | 戊午 | 癸亥 | 戊辰 | 甲戌 | 己卯 | 甲申 | 己丑 |
3月1日 | 甲辰 | 己酉 | 乙卯 | 庚申 | 乙丑 | 庚午 | 丙子 | 辛巳 | 丙戌 | 辛卯 | 丁酉 | 壬寅 | 丁未 | 壬子 | 戊午 |
4月1日 | 乙亥 | 庚辰 | 丙戌 | 辛卯 | 丙申 | 辛丑 | 丁未 | 壬子 | 丁巳 | 壬戌 | 戊辰 | 癸酉 | 戊寅 | 癸未 | 己丑 |
5月1日 | 乙巳 | 庚戌 | 丙辰 | 辛酉 | 丙寅 | 辛未 | 丁丑 | 壬午 | 丁亥 | 壬辰 | 戊戌 | 癸卯 | 戊申 | 癸丑 | 己未 |
6月1日 | 丙子 | 辛巳 | 丁亥 | 壬辰 | 丁酉 | 壬寅 | 戊申 | 癸丑 | 戊午 | 癸亥 | 己巳 | 甲戌 | 己卯 | 甲申 | 庚寅 |
7月1日 | 丙午 | 辛亥 | 丁巳 | 壬戌 | 丁卯 | 壬申 | 戊寅 | 癸未 | 戊子 | 癸巳 | 己亥 | 甲辰 | 己酉 | 甲寅 | 庚申 |
8月1日 | 丁丑 | 壬午 | 戊子 | 癸巳 | 戊戌 | 癸卯 | 己酉 | 甲寅 | 己未 | 甲子 | 庚午 | 乙亥 | 庚辰 | 乙酉 | 辛卯 |
9月1日 | 戊申 | 癸丑 | 己未 | 甲子 | 己巳 | 甲戌 | 庚辰 | 乙酉 | 庚寅 | 乙未 | 辛丑 | 丙午 | 辛亥 | 丙辰 | 壬戌 |
10月1日 | 戊寅 | 癸未 | 己丑 | 甲午 | 己亥 | 甲辰 | 庚戌 | 乙卯 | 庚申 | 乙丑 | 辛未 | 丙子 | 辛巳 | 丙戌 | 壬辰 |
11月1日 | 己酉 | 甲寅 | 庚申 | 乙丑 | 庚午 | 乙亥 | 辛巳 | 丙戍 | 辛卯 | 丙申 | 壬寅 | 丁未 | 壬子 | 丁巳 | 癸亥 |
12月1日 | 己卯 | 甲申 | 庚寅 | 乙未 | 庚子 | 乙巳 | 辛亥 | 丙辰 | 辛酉 | 丙寅 | 壬申 | 丁丑 | 壬午 | 丁亥 | 癸巳 |
表二 干支周期序数
1 甲子 | 2 乙丑 | 3 丙寅 | 4 丁卯 | 5 戊辰 | 6 己巳 | 7 庚午 | 8 辛未 | 9 壬申 | 10 癸酉 |
11 甲戌 | 12 乙亥 | 13 丙子 | 14 丁丑 | 15 戊寅 | 16 己卯 | 17 庚辰 | 18 辛巳 | 19 壬午 | 20 癸未 |
21 甲申 | 22 乙酉 | 23 丙戌 | 24 丁亥 | 25 戊子 | 26 己丑 | 27 庚寅 | 28 辛卯 | 29 壬辰 | 30 癸巳 |
31 甲午 | 32 乙未 | 33 丙申 | 34 丁酉 | 35 戊戌 | 36 己亥 | 37 庚子 | 38 辛丑 | 39 壬寅 | 40 癸卯 |
41 甲辰 | 42 乙巳 | 43 丙午 | 44 丁未 | 45 戊申 | 46 己酉 | 47 庚戌 | 48 辛亥 | 49 壬子 | 50 癸丑 |
51 甲寅 | 52 乙卯 | 53 丙辰 | 54 丁巳 | 55 戊午 | 56 己未 | 57 庚申 | 58 辛酉 | 59 壬戌 | 60 癸亥 |
根据所取腧穴的不同,按时取穴法可分为二类:
❶按时辰取十二经五输穴和原穴者称子午流注取穴法。其中按日时的天干属性取穴且以一个时辰为取穴的时间单位,十天轮遍五输穴和原穴者称为纳甲法; 按日时的天干属性取穴且以24分钟为取穴的时间单位,每天轮遍上述腧穴者称为养子时刻注穴法;按时辰的地支属性取穴,每天轮遍十二经脉者称为纳子法。
❷按时辰取交经八穴者称奇经纳卦配穴法。其中按九宫数取交经八穴者称为灵龟八法;按时干取交经八穴者称为飞腾八法。
表三 从日干查时干支的换算
日干 时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子 (23~1时) | 甲子 | 丙子 | 戊子 | 庚子 | 壬子 | 甲子 | 丙子 | 戊子 | 庚子 | 壬子 |
丑 (1~3时) | 乙丑 | 丁丑 | 己丑 | 辛丑 | 癸丑 | 乙丑 | 丁丑 | 己丑 | 辛丑 | 癸丑 |
寅 (3~5时) | 丙寅 | 戊寅 | 庚寅 | 壬寅 | 甲寅 | 丙寅 | 戊寅 | 庚寅 | 壬寅 | 甲寅 |
卯 (5~7时) | 丁卯 | 己卯 | 辛卯 | 癸卯 | 乙卯 | 丁卯 | 己卯 | 辛卯 | 癸卯 | 乙卯 |
辰 (7~9时) | 戊辰 | 庚辰 | 壬辰 | 甲辰 | 丙辰 | 戊辰 | 庚辰 | 壬辰 | 甲辰 | 丙辰 |
巳 (9~11时) | 己巳 | 辛巳 | 癸巳 | 乙巳 | 丁巳 | 己巳 | 辛巳 | 癸巳 | 乙巳 | 丁巳 |
午 (11~13时) | 庚午 | 壬午 | 甲午 | 丙午 | 戊午 | 庚午 | 壬午 | 甲午 | 丙午 | 戊午 |
未 (13~15时) | 辛未 | 癸未 | 乙未 | 丁未 | 己未 | 辛未 | 癸未 | 乙未 | 丁未 | 己未 |
申 (15~17时) | 壬申 | 甲申 | 丙申 | 戊申 | 庚申 | 壬申 | 甲申 | 丙申 | 戊甲 | 庚申 |
酉 (17~19时) | 癸酉 | 乙酉 | 丁酉 | 己酉 | 辛酉 | 癸酉 | 乙酉 | 丁酉 | 己酉 | 辛酉 |
戌 (19~21时) | 甲戌 | 丙戌 | 戊戌 | 庚戌 | 壬戌 | 甲戌 | 丙戌 | 戊戌 | 庚戌 | 壬戌 |
亥 (21~23时) | 乙亥 | 丁亥 | 己亥 | 辛亥 | 癸亥 | 乙亥 | 丁亥 | 己亥 | 辛亥 | 癸亥 |
应用针灸按时取穴法进行治疗时,必须遵循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特别是辨证论治原则。在临证应用时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定时治疗,即首先辨别患者为何经何病,当取何穴,然后候时取穴;一种是按时取穴与辨证选穴相结合,即首先取当时的开穴,然后再根据病情配以辨证的腧穴。总之,按时取穴法必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