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关节炎
布氏杆菌病是由含有布氏杆菌的动物或动物制品传给人而造成,以发热、多汗、乏力、不适、体重减轻及以关节痛为特征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由布氏杆菌造成的关节炎称布氏杆菌关节炎。
造成人类布氏杆菌病的病源菌主要分为四个种属:B.suis即猪型(含4个生物型);B.abortus即牛型(含9个生物型);B.melitensis即羊型(含3个生物型);B.canis即犬型(含1个生物型)。布氏杆菌通常生存在以上动物的生殖泌尿道,它作为一种职业的危险或者通过食入污染的奶制品、动物组织或通过皮肤的伤口传入人体。人类染病有急性致残的后患,它可经过反复急性感染转入慢性过程。
布氏杆菌为一不活动、微小的多形球状杆菌,革兰染色阴性,无芽胞、无荚膜,仅仅生长在有氧环境,在普通培养基中不易生长。布氏杆菌不产生外毒素,其内毒素系一类脂蛋白质,对实验动物具有一定毒性。
布氏杆菌病遍布全球,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年发病率为50万,羊型布氏杆菌病是最常见的种属,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的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内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牧区,主要为羊型,牛型(abortus)则散见于各大城市中。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人传染给人虽有可能但极少发生。在美国,布氏杆菌病主要见于成年男性(84%),年龄20~60岁(82%)。这种年龄和性别的倾向在于屠宰场的工人及活畜的处理者,大部分为中年的男性。大多数病例出现在春秋两季,而冬季发病率低。
受染人和动物的组织学改变相似,布氏菌进入Kupf-fer细胞后,在24h内被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包围,接着形成包含上皮样细胞的肉芽肿,6个月开始消溶,1年肉芽肿消失不留后遗症。
正常动物和人的新鲜血清有杀菌作用,95%的感染者出现抗体,但杀菌的活性与凝集抗体的滴度无关,故血清抗体仅仅作为疾病活动的标记,而与免疫保护无关,免疫血清有调理作用,通过巨噬细胞促进粘连、吞噬和杀死细菌。相当多的事实证明细胞免疫在对抗布氏杆菌感染中的保护作用。
约20%布氏杆菌感染有骨和关节病变,所有的羊型布氏杆菌属均可造成骨受累,最常见的部位是椎间感染,导致椎体骨髓炎,形成强直性脊柱炎,60%在腰骶部,其它少见部位包括股骨、肱骨和肋骨。X线检查显示早期椎体骨质疏松,最终前椎间盘骨侵蚀、致密硬化、鹦鹉嘴样骨赘,阳性99m锝骨扫描先于X线变化。为明确诊断有必要直接穿刺活检式探查。布氏杆菌关节炎不常见,通常出现在负重的关节,特别是膝关节。与急性布氏杆菌感染相联系的关节炎多是化脓性和破坏性的,也可见到无菌性对称性关节炎,其消散可以不留任何损伤,目前认为是一种继发于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反应性关节炎。滑膜炎、滑囊炎及关节积液在布氏杆菌关节炎中不常见。确诊仍需依靠关节抽取物细菌培养为阳性。
骨髓炎所致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以内科为主。包括抗菌治疗、制动和止痛。但如有脊椎旁脓肿造成的脊柱不稳定或长期内科积极治疗无效者可以考虑外科手术。长骨中广泛清创的骨髓炎要求长时间的抗菌治疗; 急性化脓性布氏杆菌关节炎应反复抽液辅以针对性强的抗菌治疗; 布氏杆菌所致的无菌性对称性关节炎可试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