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布朗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布朗族Bulangzu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8.2万(1990)。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沿边的布朗山、西定、巴达、打洛等山区。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是中国仅有的3个孟高棉语族之一。布朗族无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文或傣文。圆圈舞是布朗青年最热衷的集体舞。跳舞时先由能歌善舞的“冒少头”领舞,伴随着锣与象脚鼓的节奏,姑娘们自动围成一圈,边跳边顺逆时针方向移动脚步,舞姿轻盈、优美。小伙子在里圈作虎步跳跃,时聚时散,或轻声对唱,或临摹动物行为舞蹈。布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布朗族武术、布朗球、亚都都、斗鸡、爬竿、射箭、跑马等。 布朗族bùlǎng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 布朗族bùlǎngzú〈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 布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唐、宋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1990年人口有82,280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使用的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部分人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业,当地所产“普洱茶”驰名中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进入封建地主阶级发展阶段,有的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的残余。布朗族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19世纪以来,在反对英、法、日等帝国主义者的入侵,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改革,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布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布朗”、“阿瓦”、“阿尔瓦”、“伊瓦”、“翁拱”等,汉、傣、哈尼、拉祜、彝等民族分别称其为“蒲满”、“满”、“腊”、“达米腊”、“阿别”、“山滕”、“卡坡”、“乌”等,解放后统称此名。人口82280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打洛等山区,其余的散居于保山、双江、镇康、景洪、勐腊等地。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布朗与阿尔佤两种方言。部分人兼通傣语、佤语或汉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旱稻、玉米、水稻和豆类,还比较普遍地植茶、种棉,尤其善种茶,茶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饮食以旱谷米为主,多喜食酸鱼、酸笋、酸茶等食品和生肉,嗜好草烟和嚼槟榔。服饰各地基本相同,男子多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头缠黑色或白色包头,过去有文身习俗。妇女多上着黑色紧身短衫,下着黑色筒裙,青年妇女喜欢染齿,以齿黑为美。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或干栏式楼房。婚姻习俗别致而有趣,以鲜花为媒是青年人普遍的求爱方式之一,婚礼也多要举行二三次。男子多喜好武术,花甲老人仍能腾跃飞舞。普遍信奉小乘佛教,又相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布朗族自称因地而异有“布朗”、“阿尔瓦”、“阿佤”等。他称“蒲满”、“孟”。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洽州及澜沧、双江、镇康等地。58,476人(1982年)。其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汉晋时称濮,分布在云南永昌(今保山地区)一带。唐时称扑子蛮,分布在开南(今景东一带)、银生(今景谷、普洱、景洪一带)、永昌(今保山一带)、寻传(今云南澜沧江上游以西的地区)等地。先后受南诏、大理国统治。元明清时称蒲蛮、扑子蛮,分布在澜沧江以西,今西双版纳和思茅、临沧等地区,受永昌、顺宁、普洱等府、州管辖。在近现代史上,曾与各族人民一起进行反对国内反动统治的斗争,如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墨江哈尼、布朗等族人民的起义和1943年西双版纳西定曼瓦寨布朗族人民反抗头人征粮的斗争。解放前,社会发展不平衡,聚居在西双版纳布朗山、西定、八达一带的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居住在澜沧、双江、镇康等地的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尚保留原始宗教,崇拜祖先;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操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部分会傣文、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善种茶。解放后实现民族平等和社会改革,参加各级政权的领导管理工作。学校、卫生所、商业点遍及村寨。布朗山茶叶生产迅速发展,为普洱茶的主要茶叶产地之一。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勐海、景洪及双江、永德、云县、耿马等6县。人口为91882(2000),其中男47534人,女44348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4人,大学本科119人,大学专科334人,中专1282人,高中1196人,初中9072人,小学46426人,扫盲班6464人,未上过学17651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5091人,采掘业6人,制造业70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人,建筑业8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6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47人,金融、保险业4人,房地产业2人,社会服务业18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3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61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73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0人,专业技术人员107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6人,商业、服务业人员75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5089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90人。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2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19世纪以来,布朗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起,反抗英、法、日帝国主义者的入侵,为保卫祖国作出了贡献。布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早稻为主,善种茶,布朗族地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产地。 布朗族 布朗族布朗族人口约为8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地。布朗族人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有布朗、阿尔佤2个方言,部分布朗族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布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布朗人会汉文、傣文。过去大部分布朗族人信仰小乘佛教。 ☚ 傈僳族 阿昌族 ☛ 布朗族 058 布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82280人(1990年)。主要聚居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布朗山、西定和巴达山区及澜沧、双江、镇康等地。操布朗语,无文字,使用傣文或汉文。与古代濮族有渊源关系,唐时被称为朴子蛮,元代以后称蒲人。有布朗、乌、濮曼、瓦等多种自称。主要从事农业,善种茶,所产普洱茶驰名中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部分地区保留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残余。尚保留原始宗教,崇拜祖先。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 ☚ 羌族 撒拉族 ☛ 布朗族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双版纳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及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人口58476人(1982年)。布朗语系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无文字,部分通用汉文、傣文。云南古老民族之一,汉晋时称“濮”,唐宋称“朴子蛮”。以农业为主。信仰小乘佛教。男穿无领对襟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以黑或白布包头。妇女穿紧身无领短衣。男子有文身习惯。妇女喜嚼槟榔。20世纪中期处于原始公社末期。1950年获得新生,逐步消灭落后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布朗族 布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澜沧、双江、镇康等地。人口为58,476人(1982年)。其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解放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居住在澜沧、景东、双江等县的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居住在西双版纳等地区的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多信小乘佛教。操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部分会傣文、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善种茶。解放后实现民族平等和社会改造,学校、卫生所、商业点遍布村寨。茶叶生产发展迅速,为普洱茶的主要茶叶产地之一。男子曾有文身的习俗。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恋爱与婚姻比较自由。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歌舞受傣族影响较深, 跳舞时伴以象脚鼓、 䥽和小三弦等。 ☚ 布依族 布拉灰族 ☛ 布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因地而异,有“布朗”、“阿瓦”、 “瓦”和“乌”等。他称“濮曼”、“孟”。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澜沧、镇康、双江、耿马等地。人口82280人(1990年)。其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汉晋时称濮,分布在云南永昌(今保山地区)一带。唐时称扑子蛮、蒲蛮、蒲人,分布在开南(今思茅一带)、银生(西双版纳自治州)、永昌、寻传(今云南澜沧江上游以西地区)等地。先后受南诏、大理国统治。元明清时称蒲蛮、扑子蛮,分布在澜沧江以西,今西双版纳和思茅、临沧等地区,受永昌、顺宁、普洱等府、州管辖。布朗族人民富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元朝时,永昌、庆甸(凤庆)濮人曾多次起义。明宣德二年(1427),顺宁府雄摩等15寨濮人杀死十夫长阿茂及所属士卒80余人。清咸丰十年(1860),数千人参加了以哈尼族田四浪(又名田政)为首的起义,斗争延续了七八年。1904年,曼瓦寨布朗族抗缴苛捐杂税,曾英勇抗击国民党军队的镇压,迫使国民党军溃退。1943年,他们又推翻当地头人的腐败统治,另选新头人。解放前,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聚居在西双版纳布朗山、西定、巴达一带者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末期,实行农村公社制度。居住在澜沧、双江、镇康等地的已进入早期封建地主经济。崇拜祖先,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但仍保留原始宗教。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部分会傣文、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善种茶。生产力水平低下。大部山区保留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农业和手工业没有分离,商品经济不发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