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0.67亿年前。包括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出露在各大盆地边缘和山间盆地,以陆相碎屑岩为主,海相地层仅见于塔里木西南盏和昆仑山东段。三叠系总厚度2800米。侏罗系总厚度4600米。白垩系出露少而不全,厚度600米。
中生界zhongshengjie
指中生代形成的地层,地层符号Mz。划分为三叠系(T)、侏罗系(J)和白垩系(K)。我国中生界以陆相为主。三叠系分南方和北方两种类型,南方为海相,(如大冶组、嘉陵江组、巴东组等),北方为陆相(如石千峰群中上部、纸坊群、延长群等)。侏罗系、白垩系,仅在我国边缘地带有海相沉积,其余广大地区全为陆相沉积,已无南北之分,而为东西两区所代替。东部盆地群在早侏罗世沉积了含煤地层(如北京的窑坡组、龙门组等),中侏罗世至白垩纪主要为红色碎屑岩或杂色岩系,并夹有火山岩系,反映气候已由潮湿转为干燥,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都很强烈;构造活动也很强烈,常造成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所有这些都是燕山运动的反映(如北京中侏罗统的九龙山组、髫髻山组、后城组,上侏罗统的东岭台组等,下白垩统的坨里组、芦尚坟组等)。西部内陆盆地群早侏罗世为含煤沉积,中侏罗世至白垩纪亦以红层为特征,但不含火山岩系,地层间少有角度不整合,反映燕山运动东强西弱的特点。
中生界中含有种类繁多的矿产,其中价值最大的是可燃性矿产、膏盐和金属矿产。由于中生代出现了许多盆地,加以侏罗纪气候湿润,植物繁茂,形成许多重要煤田。从成煤时期来看,有从西南向东北由老变新的趋势,如云南的一平浪组、江西的安源组、四川的须家河组等含煤地层属上三叠统;华北则以下侏罗统为主,如山西大同、河北下花园、北京门头沟、山东坊子、辽西北票、内蒙古石拐沟等煤田;东北鸡西、鹤岗等地以及辽宁阜新含煤层则为上侏罗统。西北有许多煤田如新疆吐鲁番、甘肃酒泉、阿干镇、窑街、陕西铜川等,层位相当下、中侏罗统。此外,在中生代许多大型盆地中,如鄂尔多斯、柴达木、准噶尔等盆地及松辽平原等,形成许多油气田,含油层位相当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四川盆地中的油气层多在海相下、中三叠统;东北大庆油田的含油层位则为白垩系。在四川、陕北等地侏罗系含煤地层中还常有油页岩发育。至于膏盐矿产,指各种蒸发盐类,如石膏、岩盐等。四川中三叠统(雷口波组或巴东组),江苏宁镇山脉中、上三叠统(青龙组、黄马青组)都发现有石膏。更具有经济价值的为四川井盐,含盐卤水产于嘉陵江组(T1)上部和巴东组(T2)中,称为黑卤;也产于自流井群(J1)和沙溪庙组(J2)中,称黄卤。一般认为属于埋藏水,当印支运动时,海水逐渐退出,在一些地区残留了海水并经强烈蒸发,矿化度增大,或沉积出石膏,或形成卤水,后又被泥沙埋藏而保存下来。云南上三叠统禄丰组中也含有盐,在江西上白垩统红层中也发现大型盐矿。关于金属矿产,如在四川上三叠统中有湖相成因的菱铁矿、赤铁矿,称“綦江式铁矿”。但更重要的是印支期和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属矿产,在藏北有印支期基性、超基性岩体,形成铜、镍等矿产;特别是燕山期花岗岩,侵入期次多,分布面积广,在东南、华南形成有名的金属成矿带,包括钨、锡、钼、铜、铅、锌、砷、锑、汞等矿产,其中钨、锑等储量占居世界首位。在长江中下游,燕山期花岗岩与石灰岩接触,形成了不少的接触交代型金属矿产,如湖北大冶、安徽当涂和铜官山等地的铁矿、铜矿等,其中大冶铁矿储量丰富,称“大冶式铁矿”。我国东南地区(闽、浙等),燕山期有大量酸性喷发岩(流纹岩等),经水热变质形成了明矾石、叶腊石、陶土等重要的非金属矿产。其中浙江平阳的明矾石矿最为著名,有“矾都”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