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生代的生物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生代的生物界

中生代的生物界zhongshengdai de shengwujie

中生代陆地面积扩大,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性喜湿热的蕨类植物由于不大适应海西运动后干湿冷热多变的大陆环境,逐渐趋向衰退,而更能适应环境以种子繁殖的裸子植物,从晚二叠世初露头角,到中生代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因此中生代又称“裸子植物时代”。其主要代表为松柏、苏铁、银杏类等。以银杏论,当时种属很多,迄今只残存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故有“活化石”之称。苏铁的种类也很多。除此,还有些真蕨类,如枝脉蕨、锥叶蕨等延续下来,但已退居次要地位。这些繁茂的植物是当时的主要造煤植物,因此,中生代特别是侏罗纪是石炭二叠纪以后的又一个重要造煤时代。早白垩世晚期被子植物兴起,到晚白垩世,被子植物便取代了裸子植物占居统治地位,植物界比动物界提前半个纪进入新生代。
中生代动物界的突出标志是爬行动物的高度发展,因此中生代也称“爬行动物时代”。当时最占优势的一类就是恐龙。恐龙是已经绝灭了的一类爬行动物的总称。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种类很多。已知最大者身长26米,体重达80吨;但有的身体很小。或头小体大,长颈长尾,四肢行走,专吃植物,如雷龙;或大头短颈,牙齿锋利,后肢长而前肢短,凶猛吃肉,如霸王龙。或背具两列骨板如剑龙;或身披骨甲如甲龙;或头有三个大角如三角龙;或嘴如鸭子如鸭嘴龙,等等。还有些爬行类具有双翼能在空中飞翔,如飞龙和翼手龙; 另有些生活于海水中如鱼龙和蛇颈龙。所以说,中生代海陆空都成了爬行类生活的领域。在我国发现了非常丰富的恐龙化石,包括恐龙蛋和足痕。1957年在四川合川发现已知我国最大的“合川马门溪龙”,属晚侏罗世,身长22米,高3.5米。1980年在四川自贡市大山铺发现了极为丰富的恐龙化石层,1987年在原址建成“自贡恐龙博物馆”,收藏蜥脚类、剑龙类、鸟脚类、肉食类恐龙化石230多个,以及恐龙牙齿、蛇颈龙、似哺乳动物等各种化石。1964年在西藏希夏邦马峰山麓海拔4300米地方,发现了“喜马拉雅鱼龙”,属三叠纪,身长10米以上,说明当时喜马拉雅一带还是东西横亘的大海——古地中海(又称特提斯海)。到中生代末,盛极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绝迹了。它们为什么绝灭,成为全世界感到有兴趣的问题,至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或认为这和中生代末期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植物等条件的改变有一定关系;或认为和地球磁场的倒转、本身的蜕化、流行病等有关;近年盛行的一种看法,是和灾变性地质事件有关,但又有不同假设:或认为曾有一颗彗星爆炸,使海水温度升高,造成生物死亡;或认为曾有一颗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粉尘弥漫天空,遮住阳光辐射,造成大批生物绝灭。其主要证据是在白垩系粘土层中发现铱的含量比正常值高30倍,而铱是陨石的重要组分之一。

中生代部分植物化石

A. 苏铁之一种;B. 银杏之一种;C. 锥叶蕨;D. 枝脉蕨


事物总是在新陈代谢中向前发展的,晚侏罗世出现了最原始的鸟类,称“始祖鸟”。最初发现于德国上侏罗统,大小如乌鸦,体外被有羽毛,前肢已变为翼,有由锁骨愈合形成的叉骨、耻骨向后伸长,足具四趾,这些特征与鸟类相似。但始祖鸟又具有由多节尾椎组成的长尾,颚上有牙齿,已变成翼的前肢上有三个分开的趾骨、尖端具爪等,这些特征与爬行类相似。故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演化的一种过渡类型,为现代鸟类的祖先。在云南上三叠统还发现过一种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过渡类型的化石,称为“云南卞氏兽”,其下颚象爬行动物,而牙齿却象哺乳动物,这说明爬行动物的一支早已开始向哺乳动物演化。

中生代部分动物化石

A. 恐龙的一种,禄丰龙(T3);B. 始祖鸟(J3);C. 狼鳍鱼(J3);D. 菊石的一种(T);E. 叶肢介,放大15倍(J—K)


除去上述,无脊椎动物也有新的发展。其中生活于海水中的菊石类,属于软体动物头足类,从泥盆纪出现,到中生代特别繁盛,所以中生代也是“菊石时代”。菊石多具旋卷型外壳,内有隔壁分成许多房室,种属很多,常为中生界海相地层的标准化石。在大陆淡水环境中各种软体动物(瓣腮类、腹足类)、属于小型节肢动物而具双壳的叶肢介类、属于硬骨鱼的狼鳍鱼等,也都很繁盛。
☚ 中生代   印支运动 ☛
0000015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