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市隐斋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市隐斋记》吾友李生为予言: “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 “若① 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② 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③ 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④ 行,伯夷⑤ 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 “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 “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⑥ 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 ‘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 ‘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⑦ 。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⑧ 十二月日,河东⑨ 元某记。 市隐即隐居于闹市之中。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隐士的世界应该在山水林泉之中,将闹市与他们并置是那么地不协调。然而古人曾说: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文选·反招隐》)又说: “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初在我,不在于物。”(《晋书·邓粲传》)相比之下,古人更赞美隐于朝市。在他们看来,每日在朝市中与尘俗接触而不为所染的人,更为难得。 元好问这篇《市隐斋记》所记的隐者,自题其斋曰“市隐”,他是俨然以大隐自居的。然而读罢全文,我们不仅没有感到这位市隐斋主娄公是一位大隐,反而觉得他是个沽名钓誉之徒。何以得出这种印象呢?这主要在于对隐逸之义的辨析。作者首先为隐居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夫隐,自闭之义也。”这也是文章的“主脑”,全文都是围绕着这个“主脑”而生发出来的。作者就以此为标准,指出只要能够符合这个意义,隐于农工商卜医等各行各业,都无所不可,不必一定要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文中暗用典故,以古代著名隐士姜太公、赵国隐士毛公、薛公的事迹,来证明其说,显得充分、有力。既然隐居只要符合“自闭之义”,就无所而不可隐,那么古人为什么又有大隐之说呢?作者进而对此作了阐明: “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大小隐的实质在此也得到了透彻的解说。文章至此是从正面论隐居,逻辑严谨,无懈可击。由于隐逸一直被视为高士,因而为许多人所仿效。但众所同趋,其类必杂,在隐逸这种高尚之行中有时不免也渗进了一些卑劣的企图,孔稚珪在《北山移文》中就谴责了那些“身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假隐士。这类假隐士历代不乏其人,作者笔锋一转,针对这种现象加以批驳: “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作者以声色俱厉的反诘,表达了对欺世盗名的假隐士的深恶痛绝。毫无疑问,欺世盗名是不符合“自闭之义”的。文章写了真假两种隐士,而市隐斋主娄公属于哪一种人呢?作者用“显”与“隐”进行对比,揭露出娄公行为的矛盾之处,这种矛盾的行为与隐居的“自闭之义”是大相径庭的。这位“市隐娄公”是何许人,便已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碍于情面,作者又为娄公找了一个下台的阶梯:“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很明显,这是托词,然而,毕竟为娄公留下了一点回旋的余地,这也许体现了“温柔敦厚”的文风。 这篇《市隐斋记》,当记叙市隐斋得名之由来,或其所处之环境、条件,或赞美其斋主隐居乐道之美德等等。然而元好问却采取了不同一般的写法。文章集中笔墨论隐居之义,围绕着对隐居之义的正反两方面的阐述而组织全文。乍看起来,文章不符合“记”的体例而更近似于“论”,但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文章只记叙作者与李生论辩是否为娄公作记的对话,真正意义上的“记”,似乎始终没有出现。这种“不记之记”的形式,正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符合这类杂记文的通则。文章纯以理胜,而笔端又饱含了作者对世风的感慨,表达了对娄公之类沽名钓誉行为的反感。这又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论理严密,行文自然,情感真实,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特点,也正是金元明八大家之一的元好问文章的特色。 字数:2418 李修生,李鸣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市隐斋记予曰: “若知隐乎④? 夫隐,自闭之义也⑤。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⑥,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⑦、酒家保⑧,无乎不在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⑩,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11),谓初机之士(12),信道未笃(13),不见可欲,使心不乱(14),故以山林为小隐; 能定能应,不为物诱(15),出处一致,喧寂两忘(16),故以朝市为大隐耳(17)。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18),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19),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20),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之属(21),胁肩以入市(22),叠足以登垄断(23),利嘴长距(24),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25),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26),曰: ‘我隐者也’ 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 “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27),不害其为廉(28);以诗酒游诸公间(29),取和而已(30),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 “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31)。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贾(32),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 ‘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 ‘我本逃名(33),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34)?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35)。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日(36),河东元某记。 (《遗山先生文集》) 注释 ①市隐斋——书斋名。市隐:隐于都市。②“舍于”句——住在娄公家里。③渠——他。④若知隐乎——你知道隐居的意义吗? ⑤自闭——自我封闭,即与世隔绝。⑥屠钓——此指吕尚。《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遇周文王前,曾屠牛于朝歌,垂钓于渭水。⑦博徒、卖浆、抱关吏——即赌徒、卖酒者、看守城门的小吏。《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赵国隐士毛公曾隐于博徒之中;赵国处士薛公曾隐于卖酒人家;魏国隐者侯嬴曾为大梁夷门守吏⑧酒家保——酒店佣工。《汉书·栾布传》记载,布曾隐于齐地为酒保。⑨无乎不在——指不论什么行业中都有隐者。⑩蓬蒿——犹言“草野”,指乡间田野。(11)大、小隐——大隐:指身居闹市而行为高洁的隐者,即所谓“市隐”。小隐:指山野江湖间的隐者。古人认为大隐须比小隐具备更高修养,才能处身闹市而心境自安。《文选·反招隐》诗李周翰注云: “伯夷、叔齐自窜首阳之山,老聃为周柱下史。伯夷之德不如老柟,则小隐劣于大隐明矣。”(12)初机之士——刚刚悟道的人。(13)笃(du)——深,专一。(14)“不见”二句——避免见到容易引起贪欲的东西,以免心乱。语出《老子》: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15)“能定”二句——能坚守自己的节操,对世事应付自如,不为世俗的事物所诱惑。语出《荀子·劝学篇》: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16)“出处”二句——出仕、家居都抱定一个宗旨,身处热闹和寂寞两种境遇,都能忘掉世俗的欲念。(17)朝市——朝廷和市集,亦指都会。(18)容或——或许,可能。(19)山人索高价——山人:即隐士。索高价:指谋求高官厚禄。此处山人指曾隐居少室山的唐人李渤。韩愈《寄卢仝》诗云:“少室山人索高价,两以谏官征不起。”朝廷曾两度诏征李渤任左拾遗,他都以官卑辞不赴任。(20)“欺松桂”句——语本孔稚珪《北山移文》: “诱我松桂,欺我云壑。”是说许多所谓山人借隐居山林钓取名利,他们连松桂云壑也都欺骗了。(21)干没氏之属——干没: 指侥幸取利。《汉书·张汤传》: “(汤)始为小吏,干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颜师古注: “服虔曰: ‘干没,射成败也。’ 如淳曰: ‘豫(预)居物以待之,得利为干,失利为没。”意为囤积居奇,投机取利。干没氏: 如同称“投机先生”、“市侩先生” 。属:辈、类。(22)胁肩——耸起双肩,故作恭敬; 形容逢迎巴结人的丑态。(23)叠足以登垄断——叠足: 脚踩着脚; 这里有竞相捷足先登的意思。垄断: 指集市中高地。古时商人入集市,每登高探望,以便操纵贸易,牟取高利。语出《孟子·公孙丑下》: “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同网)市利。”(24)利嘴长距——比喻厉害的竞争手段。距: 指鸡爪。(25)“以与”句——佣儿贩夫,指店伙与小贩。锥刀: 即锥刀小利; 以锥头刀尖比喻微小的利益。(26)“盗跖”二句——干的是强盗的行径,说的是贤人的话语。旧时以跖为盗,以伯夷为贤者。(27)取足而已——只求够维持生活罢了。(28)害——妨碍,损伤。(29)游诸公间——指与权贵交游。(30)取和而巳——只求与人和睦相处, 不孤标傲世罢了。(31)韩伯休——韩康,字伯休,东汉时隐士。其事见《后汉书 · 逸民传》。(32)贾——通“价”。(33)逃名——避免扬名于世。(34)无乃——岂非。(35)“言,身之文也”五句——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春秋时介之推曾随晋文公流亡国外,后文公还国为君,封赏从亡者,之推不求禄位,文公也忘了封他,其母让他去申说一下,他便以这几句话回答母亲,然后母子一同隐居以终。其大意是说: 自我表白的话语,是人身的文饰,身体将要隐遁了,何必还去文饰它?若要文饰,即是想求显达了。本文借用此语,讽刺娄公请人赋诗撰文以文饰自己。(36)贞祐丙子——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 赏析 给人撰写斋室记文,通常都要写些称颂或勖勉的话。而元好问此文,却写得不同常格。人家托人来向他说项求文,本想借重名家手笔为自己贴金,他却以讥刺嘲诮的笔墨,给对方抹了一脸灰。所以本文可能是出自假托,或是写了也不拿给对方,故隐去其名,只说是一位隐于长安市上的“娄公”。作者只是以此为由头,借题发挥,对那些称为“市隐”的沽名钓誉的假隐士作辛辣的讽刺。文章采用汉赋设为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这种形式比较灵便,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真实感,也更便于在对话中发表有针对性的滔滔议论。而精彩的议论,正是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色。 作者很善于抓住讽刺对象的言行相悖和心口不一发论。娄公自命为不重名利、高雅廉洁的隐者,却寄迹朝市,“以诗酒游诸公间”, “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现在又托人转请彪炳文坛的作者为之作“记”。作者便紧紧抓住他一面矫情撇清,一面又借名人权贵显身扬名的表现,指出真正的隐士当坚守隐者的“自闭之义”,象汉人韩伯休那样隐迹“逃名”;而娄公却总想文饰自己,其“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作者在引述义理并援例对照之后,又顺势写道: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这样,就有力地揭示出了娄公者流悬市相夸、沽声索价的本来面目。 文中谈古论今,旁征博引,也使其议论更添精彩。元好问是一位少数民族作家,却有深厚的汉文化功底。他在议论中援用了许多典故和前人成句,五百字的文中多达十四处(详见注释),来源于《左传》、《史记》、《汉书》、《老子》、《孟子》、《荀子》诸典籍以及孔稚珪和韩愈的诗文。其引用是融会贯通的化用,毫无生涩堆积之病。如出自《老子》的“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出自《左传》的“言,身之文也”几句,都是有机地融入行文之中,使人不觉其为引用。这是由于作者博览群书,烂熟于心,才能随手拈来,用之浑然无迹。象这样的引用,能使文字以少胜多,并充实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能使读者增长不少知识。 此外,本文的议论性与形象性也结合得很好。在作者的前后两段侃侃议论中,既有抽象的、理性的推理和判断,又有具体的、感性的描述和刻划。比如揭露隐于朝市的所谓“大隐”的本质时,作者称之为“干没氏”,比之为投机商,并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其入木三分的形容,可谓烛幽发隐,把这些利禄之辈的灵魂暴露无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