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巴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巴金1904—

原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
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作协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巴金文集》等。译有《伦理学》、《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处女地》、《往事与随想》等。
原名:李尧棠
小名:升鏖
字:芾甘
笔名:巴金、一切、马拉、马琴、王文慧、王平、巴比、甘、比金、李一切、李冷、李芾甘、余一、余三、余五、余七、极乐、芾、芾甘、欧阳镜蓉、鸣希、佩竿、金、春风、竟容、黄树辉、黑浪、Ba Kin、B.B、Li Fei-Kan、P.K
化名:黎德瑞

巴金

巴金自传 上海第一出版社1934年版106页,上海自
力出版社1952年版158页
巴金的生活和著作(法)摩兴孔著
王继文译
上海文风出版社1950年版212页
生活的回忆
“巴金研究”专题索引
巴金研究资料汇编
巴金(香港)原野书店1955年版129页
山东大学中文系编印1959年版8页
山东师院中文系编1960年版110页
作家巴金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巴金专集(1、2、3集)
余思牧
贾植芳主编
(香港)南国出版社1964年1月版334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版1集672
页、2集702页、1984年11月3集230
巴金评传陈丹晨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312页,花
山文艺出版社1982年10月版332页
创作回忆录巴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月版118
探索与回忆
巴金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道路
巴金的生平和创作
巴金写作生涯
巴金
李存光
谭兴国
巴 金著 贾植芳
等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版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175页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296页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版635页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巴金研究
资料
李存光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9月版上卷545
页、中卷430页、下卷861页
巴金论
巴金论稿
巴金:勤劳和热情的作家
巴金先生
汪应果
陈思和 李辉
徐翊
(日)山崎丰子著
朱河纯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0月版408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4月版297页
文汇报1956年12月1日
人民日报1984年2月28日
我的写作生活
写作生活的回顾
我的自辩
在日本的中国文人(巴金)
巴金
巴金
巴金
读书杂志1933年3卷1期
新时代月刊1933年4卷2期
现代1933年2卷5期
文艺(成都)1934年1卷3期
我的几个先生
答一个北方青年
我的路
作家小辞典:巴金
巴金
巴金
巴金
中流1936年1卷2期
中流1936年1卷3期
中流1936年1卷4期,书林1981年6期
读书月报1957年10期
论巴金及其长篇《家》
作家选介:巴金
孙中田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2期
内蒙古教育1978年9期
巴金同志二三事
坚强的人——巴金的生平和创作
巴金研究的回顾
巴金早期创作与无政府主义思想
巴金、陈残云访问记
文学生活五十年(一九八○年四月四日在日本
东京朝日讲堂讲演会上的讲话)
周朴之
杨苡
李存光
李恺玲
孙晨等
巴金
书林1980年1期
集萃1980年3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3辑
武汉师院学报1980年3期
徐州师院学报1980年9期
花城1980年6期,新华月报1980年12
期,文坛老将第3页,巴金选集第1卷第
1页
炼狱中的圣火——记巴金在“牛棚”和农村“劳
动营”
王西彦花城1980年6期,文坛老将第18页,中国
新文学大系(1976—1982)散文集第1辑
第66页
巴金文学创作目录
思索(记巴金)
关于巴金的传奇
巴金笔名考析
巴金的童年、少年时代
对《巴金笔名考析》的补正
论五四时期巴金的思想和活动
巴金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道路
泰国作家撰文谈巴金及其作品
我心目中的巴金先生
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
巴金
黄裳
高行健
张晓云等
李存光
李存光
艾晓明
李存光
顾庆斗
茹志鹃
萧乾
花城1980年6期
花城1980年6期,文坛老将第53页
花城1980年6期,文坛老将第62页
新文学史料1981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1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1年1期
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2期
学习与思考1981年5期
文学研究动态1981年23期
文汇月刊1982年1期
文汇月刊1982年1期,新华文摘1982年
3期,萧乾选集第3卷第157页
他属于自己生活的时代——记巴金的文学道路
和时代生活的关系
李存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1辑
“我绝不放下我的笔”——记巴金同志几件小事
文坛之星巴金
罗迦
彦火
百花洲1982年2期
集萃1983年1期,*当代中国作家风貌第
27页
在译苑辛勤耕耘的巴金同志丹晨翻译通讯1983年2期,新华文摘1983年
5期,中外名人学外语的故事第151页
汇百川成大江河——巴金与外国文学
巴金
四十年间——关于巴金、萧珊的片断回忆
巴金与无政府主义
巴金与文化生活出版社
忆巴金初到上海
唐金海
陈丹晨
刘兆记
吴定宇
华水
江疑九
萌芽1983年2期
海峡1983年3期
百花洲1983年3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3辑
出版史料1984年3辑
新月1984年4期

巴金著译年表(简)
巴金年表简编
作家和爱国者巴金
孙纬
陈思和等
(苏)A.H.热洛霍
夫采夫著 筱绿
摘译
抗战文艺研究1984年4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4年7、8期
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4年10期
一束枫叶——记巴金二三事
巴金和书
“巴金这个人……”
巴金和俄罗斯文学
陈喜儒
华水
吴泰昌
(新加坡)吴桑格
著,张晓云、王彦
彬译,贾植芳校
文艺情况1984年10期
博览群书1985年创刊号
中国作家1985年1期
上海大学学报1985年1期
巴金和上海文艺出版社
当代文学大师——巴金
对于人类精神的贡献——巴金及其作品在国外
巴金与中国现代文学馆
巴金在一九八四
巴金和外国文学
关于巴金的事情
巴金和贵州
巴金
巴金
巴金
巴金
万闻
文放
宋永毅
杨犁
谷苇
陈思和等
黄裳
张世珠
柳存仁
陈敬之
方雪纯等
林曼叔等
出版工作1985年2期
名人传记1985年2期
萌芽1985年3期
博物馆工作1985年3期
雨花1985年5期
外国文学1985年7期
读书1985年9期
一叶集第101页
*人物谭第47页
*三十年代文坛与左翼联盟第173页
*中共人名录第70页
*中国现代作家小传第2辑第46页,中国
当代作家小传第46页
巴金
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简历:巴金
(1904- )
蒋心焕 朱德发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3页
中国百科年鉴(1983)第20页
巴金
巴金自述辑录
巴金
李立明*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51页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集)第45页
中国现代作家和作品(上海)第98页,中国
现代作家和作品(沈阳)第15页
关于巴金
巴金文学创作目录
写作生活的回顾
小小的经验
最初的回忆
一统
巴金手订
巴金
巴金
巴金
文坛史料第217页
文坛老将第75页
巴金文集第7卷第1页
我的童年第169页
巴金选集第10卷第10页,作家的童年
(二)第13页
我的幼年
家庭的环境
觉醒与活动
我离了北平
他心中想的总是别人——记巴金的编辑生涯
一个作家的自画像——中国作家巴金
巴金
巴金
巴金
巴金
华水
巴金选集第10卷第41页
巴金选集第10卷第44页
巴金选集第10卷第65页
巴金选集第10卷第83页
他人集第149页
名人轶事录第5页
雪下的火山——忆巴金
巴金
巴金
巴金
巴金
巴金
巴金
巴金
巴金(1904- )
陈丹晨
李凤吾
钟岳年 曹思彬
齐志尧
孙陵
贺玉波
赵聪
黄俊东
成功之路第41页
世界大作家传(上册)第26页
*世界文学家像传第15页
*作家的青少年时代第17页
*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第65页
*现代中国作家论第2卷第1页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136页
*现代中国作家剪影第76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册第117页
为作家与读者架桥梁——记巴金的编辑活动陈思和编辑记者一百人第5页

巴金(1904- )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卷第431页
访中国当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周颖南颖南选集第27页

巴金

巴金年谱(上、下)唐金海 张晓云主
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2册
巴金传徐开垒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364页,小说界
1988年1—6期
巴金书信集
生命之华:巴金
巴金的青少年时代
巴金
巴金与读书
世纪知交:冰心与巴金
百年激流:巴金回想录
世纪良知:巴金
巴金与开明
巴金和缪崇群
“胜利”时刻——《巴金传》第六章第一节
追访巴金的足迹——写在《巴金年谱》出版之际
巴金的早期思想及对创作的影响
巴金论
巴金的思想和创作
论巴金与克鲁泡特金
巴金编
陈琼芝
祝东平编著
周溶泉
张学军编著
李朝金等编
巴金
李有光编
魏绍昌
张伟
徐开垒
龚明德
李子云
杨风
韩文敏
艾晓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585页
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231页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40页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178页
明天出版社1999年版285页
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290页
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版514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538页
团结报1986年1月18日
文艺报1987年4月4日
文学报1988年11月3日
人民日报1990年1月8日
文汇报1991年10月16日
人民文学1957年总92期
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2期
研究生学报(华中师范学院)1980年创刊
怎样认识巴金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文学评论1980年3期
《巴金笔名考析》再补正
新时期巴金研究概观
巴金在桂林的文学活动及其成就
巴金及其创作
建国前巴金行踪指略
先驱与跋涉者——论鲁迅与巴金
新版《鲁迅全集》关于巴金的两条注释正误
热情认真,硕果累累——巴金与编辑出版工作
巴金民主革命时期思想试析
“特殊的、有历史局限性的民主主义”——论巴
金的“安那其主义”思想
李存光
李存光
杨益群
王瑶
王庆瑄
吴定宇
靳丛林
冯志等
陈克文
贾玉民
新文学史料1981年4期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学报1986年1期
广西社会科学1986年1期
中国文学研究1986年2期
唐山教育学院、唐山师专学报1986年4期
中山大学学报1986年4期
四川大学学报1986年4期
出版工作1986年11期
争鸣1987年1期
郑州大学学报1987年5期
三十年代巴金的写作生活与对艺术问题的思索
巴金生平思想与文学创作
巴金与圣经
巴金访问荟萃(1979—1987)
刘再复与巴金
论巴金的无政府主义
巴金与法国文学
艾晓明
吴锦濂
董必严
唐金海
孙郁
陈辽
(美)奥迦·朗著
樊瑾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5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刊1988年1—2期
江淮论坛1988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8年3期
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3期
安徽大学学报1988年3期
法国研究1988年4期
巴金笔名辨识
论茅盾、老舍、巴金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贡献
黄晓容
李存光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4期
江海学刊1988年6期

纯真而深厚的友谊——叶圣陶、冰心和巴金之
余思牧散文世界1988年12期
淡交如水,大道若弦——记冰心与巴金之间的
友谊
余思牧散文世界1988年12期
巴金的魅力——五种巴金评传读后
巴金是怎样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
巴金在一九八七年
巴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首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巴金文艺思想新论
文品与人品——重读巴金《随想录》
把自己的心交给作者,交给读者——巴金的编
辑生活
陈思和
姚健
谷苇
陈思和
唐金海
曹毓生
曹铁娟
陈志强
书林1989年6期
齐鲁学刊1989年6期
雨花1989年7期
学术月刊1989年12期
复旦学报1990年1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2期
昆明师专学报1990年2期
文史杂志1990年2期
亲切朴实深沉的祝福——巴金老人八十五华诞
前前后后
毛时安新文学史料1990年3期
晚秋的追忆——巴金纪事之一
巴金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新论
巴金与朝鲜
巴金与虚无主义民粹主义之谜
巴金和苏俄文学
浅论抗日战争时期巴金在桂林的创作
巴金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著名作家巴金85寿辰暨创作生涯60年《随
想录》获全国优秀杂文(集)荣誉奖
谷苇
蒋俊
权赫秀
董必严
赵兰英
梁卡琳 彭安文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雨花1990年4期
齐鲁学刊1990年5期
文史杂志1990年5期
江淮论坛1990年6期
瞭望(海外版)1990年18期
学术论坛1995年4期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50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65页
著名作家巴金接受苏联人民友谊勋章译文选集
面世
李方诗等主编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64页
著名作家巴金再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著名作家巴金再次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李方诗等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编辑
部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4)第46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7)第60页
全国政协副主席:巴金
全国政协副主席:巴金
李维民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8)第17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97页
文坛百家:作家巴金所建议兴建的文学馆新馆
开馆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306页
现任党、政、军领导人:全国政协副主席巴金
巴金(1904— )
巴金与《光明日报》
巴金(1904— )
李维民主编
汪新主编
彭程
廖盖隆等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113页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455页
名人与光明日报第234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89页

巴金1904——

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 生。幼年就讀於家鄉私塾。後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東南大學附中補習班學習。1927年到法國巴黎留學,1928年回國。編輯《文學叢刊》,從事文學創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4年11月,赴日本學習日文。次年8月回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叢書。1947年以後,主要從事編譯、編輯、校對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全國文聯委員,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第五届政協副主席,第五届人大常務委員等職。後爲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第五届全國人大常務委員,中國筆會會長。1985年5月,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授予名譽外國院士稱號。作品有 《滅亡》、《新生》、《家》、《春》、《秋》、《火》、《春天裏的秋天》、《復仇集》、《生之懺悔》、《長生塔》、《英雄的故事》、《保衛和平的人們》、《友誼集》等。翻譯作品有《倫理學》、《處女地》、《往事與随想》等。

巴金

巴金1904—2005

文学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五四时期受新思潮影响,与友人创办刊物,反对封建主义。1920年参加青年团体均社。1923年,到上海、南京等地寻友求学,后曾译克鲁泡特金的《面包与自由》等。1927年去法国,与无政府主义者高德曼有交往,译有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等。1928年在巴黎完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3年发表代表作《家》。这部小说无情地抨击封建旧制度、旧文化的罪恶,赞美了勇于反抗旧势力的青年一代。1935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刊》等。编辑出版过百余种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支持和培育了大批文学作者。抗战爆发后,他在大后方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继续从事文学活动。著有长篇小说《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共三部)、《憩园》、《寒夜》、《第四病室》,中篇小说《砂丁》《萌芽》(后改名《雪》),短篇小说集《光明集》《复仇集》《电椅集》《将军集》《长生塔》等,散文集《旅途通讯》《海行杂记》;另有译作多种。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收获》主编。曾两次赴抗美援朝前线采访,五次访苏,将其见闻编成散文集《友谊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和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等。晚年译赫尔岑《往事与随想》,写作散文集《随想录》(五集)。有《巴金全集》《巴金散文选》《巴金六十年文选》。

☚ 艾芜   丁玲 ☛
巴金

巴金1904.11.2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曾用名黎德瑞。笔名有佩竿、鸣希、王文慧、欧阳镜蓉等。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重庆。出身于一个世代官宦的封建大家庭,从小目睹家庭内外下层劳动人民的种种苦难,引发了不满现实、同情人民的感情。幼读家塾,以后先后入成都青年会英文补习学校、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五四运动后,接受新文学思潮的影响,形成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同时也接受了克鲁泡特金、巴枯宁等无政府主义思想,参加半月社、均社等组织。1922年7月在上海《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新诗《被虐(待)者底哭声》十二首,这是他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为追求光明、争取个性解放,1923年5月与三哥李尧林离家到上海,入东南大学附属高中补习班。其间参加进步社会活动,发表论文、译文等,并出版《五一运动史》。1927年赴巴黎学习,研究法国革命历史,并翻译了高德曼的《易卜生的四大社会剧》、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托洛茨基的《托尔斯泰论》等著作。1928年12月回到上海。翌年初,在《小说月报》连载中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瞩目,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同年加入上海世界语学会,曾任该会执行委员(理事)。又参加无政府主义者创办的自由书店的编辑工作。1931年春,在上海《时报》连载长篇小说《激流》(后改名为《家》)。这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藉以表达他对封建制度的愤恨,对牺牲在黑暗社会下的青年男女的同情,歌颂了“五四”时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及其抗争,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品结构庞大周密,情节波澜起伏,描写细腻,对比强烈,感情炽热,语言清丽,特别是众多各具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的成功的塑造,不仅使小说成为新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而且在广大读者中也激起巨大的反响,建国前后共出过近五十版。1933年8月,开始与鲁迅交往,曾被鲁迅誉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1934年赴日本,翌年8月回国。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并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抗战爆发后,参加《呐喊》(后改为《烽火》)、《救亡日报》等报刊编辑,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以及桂林分会理事、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委员等。抗战胜利后与进步文化界人士致力于反内战、争自由的活动。建国前的文学著述成绩颇丰,主要有:中长篇小说《灭亡》(1929年)、《死去的太阳》(1931年)、《雾》(1931年)、《海底梦》(1932年)、《春天里的秋天》(1932年)、《沙丁》 (1933年)、《雨》(1933年)、《家》(1933年)、《萌芽》(1933年)、《新生》(1933年)、《雪》(1935年)、《电》(1935年)、《爱情的三部曲》(1936年)、《春》(1938年)、《秋》(1940年)、《利娜》(1940年)、《火》(第一部,1940年)、《火》(第二部,1941年)、《憩园》(1944年)、《火》(第三部,1945年)、《第四病室》(1946年)、《寒夜》(1947年),短篇小说集《复仇》(1931年)、《光明》(1932年)、《电椅》(1933年)、《抹布》(1933年)、《将军》(1934年)、《沉默》(1934年)、《神·鬼·人》(1935年)、《沉落》(1936年)、《发的故事》(1936年)、《长生塔》(1937年)、《雷》(1937年)、《还魂草》(1942年)、《小人小事》(1943年),还有许多散文集和译著。建国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49年后主要从事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曾出版短篇小说集《猪与鸡》(1959年)、《英雄的故事》(1953年)、《坚强战士》(1957年)、《明珠和玉姬》(1957年)、《李大海》(1961年),以及散文集和译著五、六十种。作于建国前的许多小说,或重版,或汇编为文集、选集再版,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巴金在数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翻译了近八百万字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曼">尹曼   巴波 ☛

巴金

巴金

(生平经历、小说创作及其他文学活动参阅小说卷)他的散文集有《海行》(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年12月,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11月改题《海行杂记》)、《旅途随笔》(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8月)、《巴金自传》(上海第一出版社,1934年11月)、《点滴》(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4月)、《生之忏悔》(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7月)、《短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3月)、《控诉》(上海烽火社,1937年11月)、《梦与醉》(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9月)、《感想》(重庆烽火社,1939年7月)、《黑土》(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10月)、《无题》(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6月)、《龙、虎、狗》(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1月)、《废园外》(重庆烽火社,1942年6月)、《旅途杂记》(上海万叶书店,1946年4月)、《怀念》(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8月)、《静夜的悲剧》(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9月)。建国后出版的有:《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平明出版社,1951年3月)、《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3月)、《随想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79年12月)、《巴金六十年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1月)等二十余种。以上包括特写、随笔、杂文和创作回忆录,共四十多本散文集。巴金的散文创作贯穿他六十年文学生涯的始终,跨越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他足迹遍全中国,早年两度出国,建国后经常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其散文创作内容纪录了六十年来中国历史伟大变革的时代风云,反映了广阔而多方面的生活;其散文创作有记叙文、抒情文、杂感随笔、游记、传记、回忆录、通讯、报告、序跋、散文诗等等;在散文创作上,巴金主真主情,坚持“把心交给读者”的原则,纯熟运用一切散文体裁和一切散文表达方式,散文创作风格丰富多样,但总是以明快而流畅、纯朴而清丽的笔调,倾吐着满腔的爱国、爱民、爱真理的激情,抒写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探索和思考,总是以真感人,以情动人,构成其散文的基本艺术风格,在中国散文史上独树一帜。巴金晚年写的五本《随想录》,显示了这位经历了波澜壮阔一生的伟大作家,以一位深刻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姿态出现,散文中作家那严峻的自我解剖,总是和他对那在曲折坎坷中艰难前进的当代历史的广阔而深沉的反思紧密结合在一起,展示了这位睿智而深沉的作家的伟大情怀,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

☚ 尹庚   以今 ☛

巴金1904—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7年至1928年旅居巴黎,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上卷),接触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著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29年,开明书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亡运动。著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三部;(1940年至1945年,开明书店)《激流三部曲》是其早期的代表作,特别是《家》,通过对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内幕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旧礼教、旧势力的罪恶,歌颂了五四时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及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建国后,先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著有《新声集》(1959年)、《保卫和平的人们》(1960年)、《友谊集》(1960年)、《赞歌集》(1960年)、《巴金近作》(1978年)等,1986年出版五集本《随想录》,对自己的一生予以了冷静而无情的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伦理价值。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巴金文集》1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有作者自选的10卷本《巴金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6年起出版《巴金全集》。巴金的伦理思想散见于他的文学作品之中,其主流是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早年,追随着整个中国思想界寻求民主科学、救国救民的进步思潮,他树立了自己的人道主义人生观。1927年,他在赴法邮船上写道:“忠实地生活,正当地奋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他们准备献出我的一切……”(《海行杂记·两封信》)。这种人类至上的思想,贯穿了巴金的一生。同时他对于人道主义也不乏现实的阶级的思考。他说:“我们不要忘记了许多以人道主义自命的人,常常假借着人道的名义来维持着现社会。” (《一封公开的信》)“对于那些失了抵抗力的工人必欲一切杀尽,这便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同上)“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巴金更以其深刻的人生体验深化了他对人道主义的认识。他说,资产阶级曾用人道主义反对宗教、封建的统治,用人权反对神权和主权,我们是不是要反资产阶级之道而行之,用兽道主义反对人道主义呢?不!在十载“文革”中我看够了兽性的大发作!我不能不经常思考造反派怎样成为“吃人”的“虎狼”。人兽转化的道路就是披上“革命”外衣的封建主义的道路。“人兽转化的道路必须堵死!”(《无题集》)。早期巴金思想受过无政府主义的较大影响,对于克鲁泡特金互助、平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性说颇为欣赏。然而,爱国主义却一直是他的更强大的精神支柱。无政府主义也是为他的爱国主义服务的。他的作品中贯穿着中国人民反对封建统治,争取民主自由;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主题;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建国后,他深情地写道:“我爱祖国正像每一个人爱自己的母亲一样。”(《我们伟大的祖国》)巴金倾其一生践履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巴金1904~

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学校,至本科毕业。这期间组织均社,办 《半月》 杂志。1923年离川,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毕业后到上海。1927年赴法勤工俭学,开始文学创作。1928年回国任 《文学季刊》 编委,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1937年与茅盾创办 《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9年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文学》、《收获》 主编。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获 “但丁国际奖章”。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 《灭亡》。著有长篇小说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火》 三部曲 (又称 《抗战三部曲》),中篇小说 《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 《随想录》,回忆录 《往事与随想》;译有长篇小说 《父与子》、《处女地》。

巴金

小说家。四川成都人,1904年11月25日生。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留学法国。1929年第1部长篇小说《灭亡》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成为进入文坛的奠基之作。1930~1933年创作完成《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1931~1940年完成《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8~1943年写成《火》三部曲(又名《抗战三部曲》)。此外还有多部中、长篇小说及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杂文集、随笔集等。在60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约500万字的著作。有《巴金文集》14卷本和《巴金选集》10卷本传世。1980年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捐赠巨款和3000余件珍藏的书刊、手稿、照片等。1982~1985年先后荣获意大利“但丁奖”、法国荣誉勋章、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和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籍院士称号。1981年和1984年两次被推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2005年10月17日逝世。

巴金

巴金1904—Ba Jin

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的大家庭。
家庭环境的压抑和时代社会的震荡,使少年巴金就萌发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满情绪。“五四”新文化浪潮的冲击,使他广泛吸取各种新思想,同时也接触到一些无政府主义的思想理论。1920年9月巴金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有机会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于此间积极参加成都学生反抗军阀统治的进步社会活动。1922年7月开始创作发表新诗。1923年他离开家庭,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在南京他经历了“五卅”运动,进一步激发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并于同时开始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等人的无政府主义著作,还在《学灯》、《洪水》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文章。
1927年,巴金旅居法国巴黎,更为广泛地探讨各种社会思潮。旅法期间,巴金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重要著作《伦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上卷),并于1928年在巴黎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次年首次以“巴金”的笔名发表。1928年底回国后,巴金潜心创作和翻译,1929年完成了《伦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下卷)的翻译,并另译了克鲁泡特金的《自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救亡运动,并于同年起先后创作出版了《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1933)、《新生》(1933,《灭亡》的续篇)、《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1936年合集出版)等作品,此外还创作了《复仇》(1931)、《光明》(1932)、《将军》(1934)、《神·鬼·人》(1935)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杂记》(1935)、《旅途随笔》(1934)、《生之忏悔》(1936)、《忆》(1936)、《短简》(1937)等散文集。
抗战期间,巴金辗转各地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完成了其主要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另两部《春》(1938)和《秋》(1940),并从1940年至1945年完成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巴金又陆续创作了《憩园》(1944)、《第四病室》(1946)、《寒夜》(1947)等重要的长篇小说,其中《寒夜》是继《激流三部曲》之后巴金的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并显示了巴金创作由激越而深沉的风格变化。1947年之后,巴金主要致力于编译、编辑工作,对外国文学的译介和对中国现代文学刊物与书籍的编辑出版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巴金的主要文学作品,是在1927年春到1946年冬这20年间完成的。他的这些作品热情奔放、浩瀚轩昂、真挚感人,充满了反封建的怒喊,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洋溢着对青年一代热血生活的赞颂,形成了激情勃发、质朴清新的独特风格。巴金的作品特别是《激流三部曲》和《寒夜》等代表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享有世界声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收获》杂志主编,并两度当选为中国作协主席,1980年4月巴金还当选为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建国后,巴金不断深入生活,不懈地坚持创作。50年代初两次赴朝鲜前线体验生活,后来创作了以歌颂志愿军生活为主的通讯报告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和小说集《英雄的故事》,其中短篇小说《团圆》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成为一部具有崇高的爱国英雄主义精神的优秀教材。70年代以后巴金出版了《爝火集》(建国30年散文自选集,1979),从1980年起他又接连写下了5本《随想录》,充分显示了不衰的思想热情和艺术活力。
巴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被鲁迅赞誉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198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金全集》收入了巴金的全部作品。

☚ 茅盾   老舍 ☛
巴金

巴金1904—Bajin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参加了反封建的进步刊物 《半月社》的活动。1923年到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去法国留学,钻研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历史,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上卷), 接触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 写出了处女作长篇小说 《灭亡》, 始用笔名巴金。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翻译和社会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救亡运动。鲁迅曾称赞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新生》、《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以及 《火》和中篇小说 《憩园》、《寒夜》等。影响最大的《激流三部曲》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尤以《家》更为杰出。它通过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生活内幕,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旧礼教、旧势力的罪恶,歌颂了 “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及对封建势力的斗争。此外还先后翻译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处女地》等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共有译作5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任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等职。1958年出版了《巴金文集》共14卷。1979年以来出版了新著《随想录》。由于他在文学上的贡献,获得1982年但丁国际奖。

☚ 童第周   顾正红 ☛
巴金

巴金

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904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曾用笔名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巴金等。四川成都人。巴金在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形成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1920年,巴金考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半月》杂志和均社等文学社团的活动。1923年,巴金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1927年,赴法国继续求学,并在旅途中写下了许多散文,后结集出版,称《海行杂记》。1928年9月,巴金在巴黎完成了长篇小说 《灭亡》的创作,这是巴金小说创作的处女作,也是巴金从事文学活动的开端,同年年底回国。1931年以后,巴金进入了文学创作的高产期,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长、中、短篇小说,著名的 《激流三部曲》便是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1934年秋天,巴金去日本求学,1935年回国以后,便在上海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的编辑,这期间编辑出版了 “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书” “译文丛书”等介绍新文化、新思想的有价值的书刊杂志,同时还与靳以创办了《文季》月刊。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巴金担任《救亡日报》和《呐喊》杂志的编委,为抗战奔走于广州、上海、武汉、贵阳、重庆等地,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抗战胜利以后才回到上海。全国解放以后,巴金曾先后担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主席,上海文联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收获》杂志主编等职。巴金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主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寒夜》、《火》等;中篇小说《海底梦》、《春天里的秋天》、《憩园》、《第四病室》、《砂丁》等;短篇小说《复仇集》、《光明集》、《将军集》、《神 ·鬼·人》、《还魂草》等;散文、杂文、评论集《忆》、《点滴》、《废园外》、《龙·虎·狗》、《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新声集》、《随想录》等。巴金的许多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出版,在海外发行,并有许多作品被搬上舞台和银幕,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大影响的作家,他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外闻名的文学家。

☚ 王统照   冯乃超 ☛
巴金

巴金1904—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系笔名。四川成都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五四”时期从《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刊物中接受科学与民主思想。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参与组织青年团体“均社”,出版《半月》、《平民之声》等刊物。1922年7月发表了他最早的新诗《被虐待者的哭声》和散文《可爱的人》等。1923年到上海学习。1927年2月至法国留学。广泛研读有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著作和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写下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1928年底回国,历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从1930年起,又创作了《死去的太阳》、《新生》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篇小说。1931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家》。这是他的主要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之一。1934年任《文学季刊》、《水星》月刊编委。同年主编了《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等,编选并出版了鲁迅、茅盾、郑振铎、曹禺等作家的优秀作品。抗战初期,在上海与茅盾主编《呐喊》。出版了童话集《长生塔》、长篇小说《春》和散文集《控诉》等。后辗转广州、汉口、昆明、成都、重庆等地,写了小说《火》三部曲,又完成了《秋》和中篇小说《憩园》。抗战胜利后,创作了中篇小说《寒夜》和《第六病室》,控诉了在国民党统治下劳动大众和知识分子所受的战争和艰辛生活的煎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上海文联、作协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等文艺杂志主编,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创作的作品有报告文学《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短篇小说《团圆》、散文集《华沙城的节日》、《友谊集》和《倾吐不尽的感情》等。他赴朝鲜前线访问。做为文化使者访问波兰、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亚洲作家大会等。在从事这些活动的同时,用笔来抒发对祖国的爱和对和平的向往。“文化大革命”期间,虽受残酷迫害,仍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充满信心,重译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着手翻译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1979年后多次率代表团出国访问,增进国际文化交流。1980年,巴金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捐巨款。随后出版的散文集《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表现了作者对祖国人民命运的深沉思索和作者的正直坦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的优秀品质。

☚ 冯雪峰   夏衍 ☛
巴金

巴金

巴金 (1904— ),中国小说家、散文家、文学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五四时期阅读了 《新青年》、《每周评论》 等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孕育了初步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同时也阅读了一些无政府主义的著作,受其思想影响。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期间,与友人组织青年团体 “均社”,出版 《半月》、《平民之声》 等刊物。宣传民主主义,抨击封建礼教。1923—1925年在上海南洋中学和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在上海与友人创办 《民众》 半月刊,编辑《革命论丛》。1927年初赴巴黎学习,广泛研读有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著作和启蒙思想家的著作,翻译了廖抗夫的《夜未央》 和克鲁泡特金的 《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上卷) 等。在次年写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灭亡》 中,既赞扬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发的反封建斗争,又流露出反对一切强权,追求个人绝对自由的思想。1928年底回国,长期在上海从事著译。
1931年起在 《时报》 上连载的长篇小说 《激流》 (即 《家》) ,根据少年时的生活经历,反映封建家庭内部的尔虞我诈和新旧两代人的冲突,封建礼教对青年的残害,赞美 “五四” 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初步觉醒和奋起抗争,在读者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年出版中篇小说 《雾》。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一度去南京、广州、香港等地,先后发表中篇小说 《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雨》、《电》 以及长篇小说 《新生》 等。1934年任 《文学季刊》、《水星》 月刊编委,同年年东渡日本,次年回上海,出版散文集 《海行杂记》。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 “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译文丛书” 和 《文季月刊》 等,团结、培养了一批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作家。1936年与鲁迅等人共同发表 《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和 《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次年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初期,与茅盾、靳以合编 《呐喊》、《烽火》、《文丛》 等刊物,宣传抗日救国,并出版童话集 《长生塔》、长篇小说 《春》 和散文集 《控诉》、《梦与醉》 等。1940年后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出版长篇小说 “抗战三部曲” 《火》,中篇小说《憩园》、长篇小说 《秋》 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相继出版中篇小说 《第四病室》、《寒夜》,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 “大后方” 的黑暗现实,对受凌辱、受残害的穷苦大众和知识分子寄予深切的同情,在艺术上也更趋圆熟。
建国后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上海文联、作协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 等文艺杂志主编,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加强与世界各国作家的联系做了大量工作,同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曾两次赴朝鲜抗美援朝前线访问,写有报告文学 《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短篇小说 《黄文元》、《团圆》 等作品。还写有许多反映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作品,如散文集 《华沙城的节日》、《友谊集》、《倾吐不尽的感情》 等。
“文化大革命” 后,陆续出版散文集《随想录》、《爝火集》 和 《序跋集》、《创作回忆录》 以及译著赫尔岑的 《往事与随想》 等。其中 《随想录》 五集,深刻分析了某些可憎的社会现象,同时严格地解剖自己,表现了作者对祖国人民命运的深沉思索和作者正直坦诚的品格。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不断探求中,作品基调也由热情执着略带忧郁凄婉,转变为热烈欢快、坚定高昂。其创作勤奋而严肃,作品结构严谨,写景叙事简洁,人物心理描绘细腻、传神,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的典型形象,语言圆熟、优美、酣畅、抒情,具有热烈而委婉、明丽而清新的艺术风格。

☚ 小林多喜二   丁玲 ☛
巴金

巴金1904~?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学时就参加过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并发表过宣传人道主义思想的文章。1927年初去法国留学。1928年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灭亡》,塑造了敢于向恶势力抗争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引起了强烈反响。1928年底回国后从事翻译和小说创作。1931年写成的第一部长篇《家》,通过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没落分化,展示了宗法制度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溃的命运,成功地刻画了觉新、觉慧等众多的艺术典型,成为现代同类题材中影响最大和作者最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并与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完成的续篇《春》和《秋》构成《激流三部曲》。在此前后,他还发表了由《雾》、《雨》、《电》构成的《爱情三部曲》及《砂丁》、《萌芽》、《春天里的秋天》等小说。这些作品以讴歌革命青年勇于献身的精神、或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或反映工人的苦难与斗争为基本内容。另外,还创作了《光明》、《电椅》、《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旅途随笔》、《忆》、《短简》等散文集。这一时期还参加了多种刊物的编辑工作,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文学青年。在抗战爆发后的动荡岁月里,除完成《春》与《秋》的写作外,又创作了描写一群热血青年的抗日斗争生活及其心灵变化历程的长篇《火》三部曲(即《抗战三部曲》),以及反映国统区人民深重苦难的中篇《第四病室》等作品。另外还有多种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1947年出版的长篇《寒夜》,以抗战后期的重庆为背景,通过一个小职员的家庭悲剧,用含蓄深沉的笔调,描绘了国统区人民所经受的苦难,是他的又一部代表作。解放后,继续写有许多散文、特写、报告文学、随笔、回忆录和短篇小说。其中,以反映抗美援朝战场生活、歌颂志愿军战士美好心灵的通讯报告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和小说集《英雄的故事》以及晚年所写的《随想录》等影响最大。巴金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他的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1982年,他成为东方第一位荣获“但丁国际奖”的作家; 翌年又荣获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等职。

☚ 梁实秋   丁玲 ☛

巴金1904~Ba Jin

famou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writer,his original name was Li Yaotang.Works: Cold Night,Family,Spring,Autumn,etc.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