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巴枯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巴枯宁

 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野心家、阴谋家。出身于贵族家庭,当过军官。1840年后侨居欧洲,因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被捕,被引渡回国,流放到西伯利亚,变节叛变。后逃返欧洲。1864年混入第一国际。鼓吹无政府主义,主张使用“无情地破坏”手段,废除国家,取消继承权,不要政党,不要政治斗争,要求建立一个人人享受“充分自由”的无政府社会。因顽固地反对马克思主义,并阴谋窃取国际的领导权,1872年国际海牙大会将其开除出国际。

巴枯宁1814—1876Mikhai Aleksandrovich Bakumin

俄国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在第一国际内进行阴谋活动,在1872年海牙代表大会上被开除国际。早年入圣彼得堡炮兵学校,后研究费希特和黑格尔哲学。1840年旅居德国,继而转居法国,参加过1848年法、德革命并因此被引渡回俄国关押。1861年又辗转美国、意大利。1868年加入第一国际,但私下又成立“社会民主联盟”,进行分裂活动。巴枯宁的著作有《向斯拉夫人呼吁》(1848)、《德意志专制帝国》(1871)和《国家制度与无政府状态》(1873)等书,巴枯宁是彻底的国家和法的虚无主义者。根据他的观点,人的本性是自由,而绝对排除任何权威。所以,国家和法便被当成罪恶的渊薮,他主张用少数人的密谋,通过暴力在一天之内消灭国家和法。相应的,巴枯宁把自治视为绝对好的东西。未来的社会就是人们自由结合而成立自治团体;继而再由这些团体合成世界联邦。巴枯宁反对人剥削人的现象,但他不是反对造成剥削现象的原因即私有制,而是反对它的结果即继承权。这就从根本上颠倒了所有制与法律之间的真实关系。

巴枯宁

俄国革命家。1814年5月30日生。1833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炮兵学校。1836年至1840年在莫斯科研究哲学。1840年出国侨居德国、瑞士、法国。1848年参加巴黎二月起义。1849年参加德累斯顿起义,失败后被捕,1851年被引渡回俄国。1857年流放西伯利亚。1861年逃离西伯利亚至伦敦。1864年参加第一国际。1872年因在国际内组织秘密团体和进行分裂活动被国际开除。1872年在瑞士召开巴枯宁主义者国际代表大会,成立无政府主义国际。1876年7月1日于瑞士去世。

巴枯宁

巴枯宁1814-1876Bakuning, 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dрович Бакунин

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出身贵族。1840年出国,先后侨居德国、瑞士和法国。关注社会现实,走上政治斗争的道路。参加1848-849年欧洲革命。1849年5月因参加领导德累斯顿起义被逮捕,并判死刑 (后改为无期徒刑)。1851年由沙皇政府引渡回国,狱中曾两次写“自白书”,请求赦免。1857年被减刑流放西伯利亚。1861年逃往国外, 同赫尔岑、奥加略夫合作, 加入 《钟声报》编辑部。积极参加和领导俄国的民粹派运动, 成为70年代民粹派三大理论家之一(另二人为拉甫罗夫和特卡乔夫)。1864年9月在伦敦会见马克思,参加第一国际的活动。同年底来到意大利,逐渐形成无政府主义思想,宣扬个人的绝对自由,视国家为社会祸根,主张以理想的自治性质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来代替国家。认为阶级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继承权,而不是私有制,废除继承权,就可以实现各阶级平等。还认为任何政治运动都是反动的,而建立“无政府状态”的社会的途径,是通过少数人的自发暴动,而不需要积聚革命力量,否认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作用,更反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他的活动在第一国际中产生消极影响。1872年因从事分裂活动被第一国际开除。著有《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等。1876年7月1日病逝于瑞士伯尔尼。

☚ 车尔尼雪夫斯基   克鲁泡特金 ☛

巴枯宁

巴枯宁1814-1876Bakuning,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акунин

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家,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巴枯宁主义的创始人。1814年5月30日(俄历6月18日)出生于俄国特维尔省新托尔若克县的一个贵族家庭。1833年在彼得堡炮兵学校毕业后,当了炮兵军官,旋即退职。1840年出国,先后侨居德国、瑞士、法国和比利时等地。在这期间,他听过韦尔德的逻辑讲演和谢林的“启示哲学”的讲演,结识了魏特林、蒲鲁东、马克思、恩格斯等。1848-1849年抱着泛斯拉夫主义的幻想投身革命,参加过布垃瘃起义和德累斯顿起义。起义失败后,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1851年被引渡回国。囚禁中写了《忏悔书》和《请求减刑书》,1861年逃亡英国。1863-1864年起义前夕波兰的风潮使巴枯宁重新产生了有可能立刻举行全斯拉夫暴动的念头,但起义的失败令他感到十分失望。1864年底前往意大利。1865年建立秘密团体“巴枯宁同盟”。1868年参加第一国际,并开始在其中进行派别活动。鼓吹无政府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从事破坏第一国际的阴谋活动。1872年被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开除。1876年7月1日病逝于瑞士伯尔尼。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纲领曾在一些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如俄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等的一些国家获得广泛的传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对巴枯宁的本质进行过深刻地揭露和致命地批判。

☚ 蒲鲁东   拉萨尔 ☛

巴枯宁

俄国无政府主义的代表,民粹主义创始人和理论家之一。他在其《黑格尔学术讲演录序言》一文中表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提出“破坏欲就是创造欲”。认为历史是人类由兽性状态到人性状态的演变,政权和国家都是兽性的产物,人性只有在获得自由时才能实现,只有在无政府主义的社会制度下,才能有这种个人的“最充分的自由”。思想和暴动是引向无政府社会的动力。认为精神奴役是一切其他奴役的始因,宗教则是奴役的主要根源。恩格斯在批判巴枯宁时指出:他“有一种独特的理论——蒲鲁东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混合物,……他认为应当消除的主要祸害不是资本,就是说不是由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而是国家。……那就必须废除国家,那时资本就会自行完蛋。而我们的说法恰巧相反:废除了资本,即废除少数人对全部生产资料的占有,国家就会自行垮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00页)参见“历史”中的“巴枯宁”。


巴枯宁1814—1876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акунин

俄国小资产阶级革命家,无政府主义者。1848年参加法国和德国革命,次年被捕并被引渡回俄国。在狱中写了自白书。后逃往英国。1864年加入第一国际。宣称“个人绝对自由”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最高目的,国家和政府是束缚自由的枷锁。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其思想被称为巴枯宁主义。因进行分裂第一国际的活动,1872年被国际开除。参见“哲学”中的“巴枯宁”。

巴枯宁

巴枯宁1814—1876

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国际工人运动的分裂主义者。生于官僚贵族家庭。1833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炮兵学校,后任沙俄军官。1840年侨居德、瑞等国,深受蒲鲁东、魏特林的思想影响。1844年在巴黎认识马克思。曾参加1848年革命,革命失败后,被德国逮捕,1851年被引渡给俄国。在监禁和流放西伯利亚期间,多次向沙皇写悔过书,乞求赦免。1861年从流放地选送日本,经美国到伦敦。流亡期间形成无政府主义思想,史称“巴枯宁主义”。1865年建立秘密政治团体“国际兄弟联盟”。1868年加入第一国际后,背着国际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大搞分裂活动,诽谤和攻击巴黎公社,诋毁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阴谋篡夺国际的领导权。1872年国际海牙代表大会,将他及其同党开除出第一国际。晚年著有《德意志专制帝国和社会革命》、《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等。1876年7月1日,病死于瑞士伯尔尼。

☚ 库图佐夫   十二月党人起义 ☛
000021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