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诗篇名。七律。韩愈作。见《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一一。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派使者至凤翔迎佛骨入宫中,韩愈上《论佛骨表》加以谏阻,触怒佞佛以求长生的宪宗,险些被处以死刑,后经裴度等人说情,改成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当他远赴贬所行至蓝关时,其侄孙韩湘赶来护送,他悲愤地写下此诗给韩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蓝关,即蓝田关,又名峣关,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湘,韩湘,韩愈侄子韩老成之子。诗中抒写对非罪远贬的不满和对自己前途的忧虑,并表示为国除弊、不计得失的决绝态度。好用叙述语句,多用“欲为”、“肯将”等虚词,作诗“以文章之法行之”(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韩诗以文为诗的特点。全篇感情深沉凝重,音节回翔抑扬,有沉郁顿挫之风,颇具杜甫诗歌神韵。其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描绘如画,情景交融,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后世曾出现许多根据这两句诗绘制的图画,如《韩昌黎画图》,有人评云:“善画者绘为图,山岭重叠,雪景模糊,人马行其间,俱有畏寒凌兢状,观之令人凄然”(陈栎《定宇先生集·题韩昌黎画图》),这实际也是对该联艺术魅力的充分肯定。 ☚ 晚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 愈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这首诗写作的缘起,牵涉到中唐时一段有名的史实。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遣中使(宦官)往扶风法门寺迎佛骨入宫内供奉。京都长安的宗教热,因迎取佛骨而达到迷狂的程度:“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韩愈《论佛骨表》)表面上看,迎佛骨只是宪宗亲自参与的一次礼佛活动,就宪宗来说,直接的目的却是想借供养佛骨乞求延年益寿。当时朝臣中有识之士尽有,但因事关皇帝长享寿考,俱钳口不言。一向持反佛观点的韩愈(时官刑部侍郎,司法部副长官),独上《论佛骨表》,极言佛骨之不当迎。因为表中有“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的近于咒宪宗早死的话,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阳县)刺史。韩愈东出长安,至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九十里),侄孙韩湘赶来为他送行,遂写了这首诗。诗题中的“左迁”,是贬官的讳饰语。 首联两句叙上疏遭贬事。“朝奏”“夕贬”极言处分之迅疾以及自己心理上对突如其来打击的难以承受感。“九重天”指皇帝,古谓天子之门九重。此联上句“朝奏”“九重天”与下句“夕贬”“路八千”形成错综、不规整的对仗。律诗首联并不讲究对仗,此处对仗的不规整正说明是无意之中所形成,但上下句之间时间、距离的不规整对仗却造成诗意的大跌宕、大反差,诗人遭遇不幸的郁勃不平之气也得到很强烈的渲染。 颔联两句议论。上句是诗人对上疏事由的申述,表示他上疏反佛绝不是邀名激赏,而是为了除国家之弊,见出个人立身的堂堂正正;下句是对个人反佛决心的进一步表白。元和十四年韩愈已五十二岁,是“衰朽”之质(韩愈卒于五十七岁),但是,在韩愈看来,反佛之事,关乎国家立政大纲,虽有冒犯皇帝大忌的凶险,也在所不惜。韩愈《论佛骨表》有云:“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前引《论佛骨表》语可作此联上句注,此数语又可作下句注。 此联上句“除弊事”三字值得玩味,前边说“圣主”是字面上对宪宗必要的尊崇,因为毕竟是君臣关系;“除弊事”却是对自己上疏意见倔强的坚持,是对宪宗的批评。“圣主”的尊崇是宾、是虚,“除弊事”的批评是主、是实。刚刚遭到皇帝严厉的谴责,理应诚恐诚惶匍匐认罪,但未离京畿之地而又重述帝王之弊,敢于这样,也是要冒一点风险的。 颈联两句抒情。蓝田关在秦岭,唐时官员往今两湖及岭南一带,皆出蓝关,然后经商洛官道。韩愈出京时正是严冬正月,“云横”“雪拥”皆是写实。此两句宜作一气读。因为天气恶劣,山道险阻,再加上潮州为瘴疠(病疫)之地,前途难卜,所以先有“家何在”的慨叹,继之有“马不前”的忧惧。“家何在”含意极复杂,一是对个人路途的担心,二是对家眷的顾念(君命严厉,韩愈当时是只身先行赴任,妻子不及随行,随后妻子亦遭驱逐,幼女果然以惊惧死于商山途中),三是对潮州贬所的忧惧。除此之外,“家”还有顾恋君主、贪恋爵位的意思在内。恋君恋位,对封建社会官吏来说,即报效国家的同义语。李白晚年因罪流放夜郎,途中有“西望长安不见家”诗句,与韩愈句意同。此联写景真切,抒情蕴含丰富,是韩愈诗中最为人传诵的两句。 末联两句收束兼应题。韩湘即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韩湘自然不是神仙,但浪迹天涯的习性当是有的。他可能偶然浪游到长安,惊闻叔祖贬官之变,匆匆赶到蓝关相送。因为祖孙并不经常相聚,而今番聚会却在此情此景之下,韩愈不由得感慨万端,遂以后事相托。此诗前两联字语之间透出强烈的义愤,三联转为悲愤,末联再入低谷,情绪极为衰飒,情绪之间的这种转换,使全诗悲剧气氛十分浓烈。 韩愈七律学习杜甫,此篇沉郁顿挫,是得杜甫七律“神髓”之作。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题 解】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唐宪宗,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裴度等人说情,才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的长安确实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名篇。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全诗将朝廷的腐败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感情沉痛至深,凄楚激愤,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 首联直接叙事,一目了然。以时间“朝”、“夕”作对比,体现自己的无奈与无辜。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紧承上文,直抒胸臆,抒发自己为革除弊事,不惜年老体衰,却反遭贬迁的愤慨之情。颈联又一笔宕开,写景抒情,境界开阔。我们可以将“横”试着改为“阻”、“浮”、“飘”、“堆”等词,但它们都不能表达出“横”字所体现的“突兀、厚重、僵硬”之感。“拥”字也可以改为“积”、“压”、“盖”等词,也同样表达不出“拥”字所赋予的“雪厚,阻住道路”的意义。正是这两个词语的恰当运用,使这两句话写出了作者因远离家乡、路途艰险而无限的沉痛与惆怅。所谓景是眼前景,情是心中情。而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则向侄孙倾吐凄楚难言的苦衷和愤激之情。 全诗借景抒怀,情景交融,感情跌宕起伏,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技法上起承转合,深得律诗之妙,其风格与杜甫极为相似。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歌篇名。唐韩愈作。今人常振国、降云《历代诗话论作家》引《艺苑雌黄》:“退之有《示侄孙湘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好收吾骨瘴江边。’余按《酉阳杂俎》言:‘韩愈侍郎有疏从子侄,自江淮来,年少狂率,韩责之,拜谢曰:“某有一艺,恨叔不知。”因指阶前牡丹曰:“叔要花青黄紫赤,惟命也。”韩大奇之,遂给所须试之。乃竖箔掘窠,赍紫粉朱红,旦暮治其根,凡七日,填坑,白叔曰:“恨校迟一月。”时冬初也,牡丹本紫,及花发,色白红历绿,每朵有一联诗,字色分明,乃韩出关时诗。一韵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大惊异。后辞归江淮,竟不愿仕。’段成式所载如此。及观刘斧《青琐》,亦记此事。云:‘湘落魄不羁,公勉之,令学。尝作诗献公,有“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之句。公戏之曰:“汝能夺造化之工,以开花乎?”湘遂聚土覆盆,良久曰:“花已发矣。”举盆乃碧花数朵,细视之,花叶间有金字,乃诗一联。公未晓诗意。湘曰:“事久方验。”公后以言佛骨贬潮阳。一日途中遇雪,俄有一人冒雪而来,乃湘也。曰:“公忆向花上之句乎?”询地名,即蓝关也。公嗟叹久之,命笔续成全篇。’二说不同。如《杂俎》之言,则花上一联, 乃韩公旧句;如《青琐》之言,则花上一联,本非韩公语,韩特续成之耳。《杂俎》言指阶前牡丹治其根,《青琐》言聚土覆盆种花,二说不知何者为是。窃意段成式当时盖有所受之,刘斧特互窜其说而已。”清方扶南说:“此等纪载皆欧公所谓人好为新奇可喜之论,而不知其幻妄可鄙。按公作《女拏圹铭》云:愈黜之潮州,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此诗喜湘远来。盖其时仓卒,家室不及从.而后乃追及,公尚未知,故以将来归骨之事委之于湘也。”(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注》:“元和十四年(819),韩愈上《论佛骨表》,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是赴潮州途中所作。诗中虽然宣扬‘欲为圣明除弊事’的忠君思想,但也表现出韩愈在仕途上遭受挫折的感慨,以及他被贬后的忧伤心情。”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上书谏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行至蓝田,其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有感而赋此诗。全诗以无罪被贬为中心,抒发了他对封建最高统治者的怨愤,表达了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批判。首联写进谏遭贬,忠而获罪;颔联即事明志,申述自己忠而见疏的愤慨和老而弥坚、刚直不阿的志向;颈联因景抒情,回顾云横秦岭而不见家,前看雪满蓝关,艰危难行,蕴含着英雄失路的血泪。尾联嘱托后事,沉痛凄楚,悲壮感人。诗把叙事、明志、抒情、写景融为一体,富有概括性、形象性和感染力。以“文章之法”行于谨严的格律之中,感情沉挚深厚,笔势纵横开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作于元和十四年(819),韩愈时年五十有二,因谏迎佛骨获罪,由四品刑部侍郎贬官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潮州距京师长安实有八千里之遥,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诗人上道即日出长安经秦岭蓝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九十里),逢其侄十二郎老成之子韩湘(即后世附会为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者)赶来同行,遂感赋此律。 首联叙所以获谴,乃是因为《谏佛骨表》那一封书奏的缘故,遂落得“朝奏”而“夕贬”——此“朝”“夕”字本《离骚》“余虽好修夸以𩉜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言以忠获谴,处分来得一何快也。联系上表云“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数语的胆气,不难体会此二句言下亦有大丈夫敢作敢当之气概,当然,其中又寓有感慨,遂启下二。 次联直说上表的动机,是“欲为圣明除弊事”,可见此老骨子里是不肯认错的;而严谴的结果,当初不曾考虑,眼前也无可后悔——“肯将衰朽惜残年”,两句可谓理直气壮。 三联写忠而获谴,去国怀乡之悲愤。韩愈此谪是仓促先行,而妻子随谴、小女死于道途——这是后话,可知其为进谏所付出的代价极为沉重。出句写行至蓝田关。回望终南山(秦岭),只见一派云横,不免为浮云蔽日、长安不见而发愁;对句用古乐府“驱马陟阳山,山高马不前”,写立马蓝关、暮雪天寒、仆悲马怀、踌蹰不行,说不尽的英雄失路之悲.两句一回顾,一前瞻,情景交融,形成唱叹,迁谪之感和恋阙之情一寓其中;“云横”有广度,“雪拥”有高度,下字有力,境界雄阔,故为唐诗名句。 末联点到题面。诗人穷困乎此时,忽得亲人追随,自是莫大慰安,且可交待后事。遂翻用《左传》蹇叔哭师“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向侄孙从容寄语,又回应第四句语意,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诗直抒胸臆,略无回避,是韩愈的正气歌。诗从“一封朝奏”到“夕贬潮阳”、“欲为圣明”而“肯惜残年”、“云横秦岭”而“雪拥蓝关”、“知汝远来”到“好收吾骨”,大气盘旋,控诉的是满怀义烈、满腔忠愤,一往浩然,颇具情感冲击力。而格律严整,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备极浑成。前人以为沉郁顿挫、得老杜神髓,其实对比杜甫所写同一情形的“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斯时伏青蒲,廷诤守御床;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总有忠厚回护之意,无此作之控诉力量也。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释】 1.左迁降职,贬官。古代以左为卑,右为尊,故有此说,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燕田县东南。湘:韩湘,是韩愈侄子韩老成的儿子。 2.一封:即一封奏章,指《论佛骨表》。九重天:指皇宫。州,一作“阳”。唐时潮阳郡郡治在今广东省潮阳县。 3,圣明:臣子颂扬君主的称呼。弊事:弊政,此处指迎佛骨事。肯:岂肯。将:因。 4.秦岭:即终南山,东起今河南省陕县,西至甘肃天水县,连绵数百里,横亘关中南部。 5.瘴江:泛指岭南河流,岭南多瘴气,能使人生病。潮阳地处岭南,故称。 【译】 早上,我的《论佛骨表》呈到皇帝面前, 晚上,我已被贬到潮洲,路远八千。 本欲为圣明皇上革除弊政, 怎能怜惜自己的衰朽残年。 乌云漫漫,在逶迤的秦岭山脉横亘, 望不到我熟悉的家园。 积雪皑皑,簇拥着蓝田关, 马儿呵,也裹足不前! 你远道而来,定有深深的用意, 收拾我的尸骨,在那瘴气弥漫的江边。 【评】 唐宪宗崇奉佛教,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上《论佛骨表》,极言直谏,触怒宪宗,几定死罪,经相臣等相救,才贬为潮州剌史。此诗即韩赴潮途中写给前来送行的侄孙韩湘的。 “朝奏”而“夕贬”,何其速也,“路八千”与“一封”、“九重天”遥遥意对,“一封”奏章即贬“路八千”,贬所何其远也,处罚何其重也!“九重天”与“路八千”,君与臣,相隔何其深也!颔联分以肯定、否定之两句式,回答“路八千”而无悔之心。清人李光地评:“《佛骨表》孤映千古,而此诗配之。尤妙在许大题目,而以‘除弊事’三字了却。”(《榕村诗选》)此正持重若轻之高手绝艺。 颈联“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极富美意,从前联的铮铮硬骨里,露出诗人的惆怅、老者的悲哀,与对京城帝阙深深的留恋:我家何在?眼前只有云雾缠绕的秦岭,只有茫茫积雪,拥塞着险峻的蓝关,马儿呵!它裹足不前!非马不前,是主人不愿前行呵!结句则柔中有刚,弱中有强,呼应起首,笼盖全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自凤翔迎佛骨至京师,在朝野掀起佛教狂热。韩愈上《论佛骨表》,激烈批评此举乃属愚昧行为。宪宗大怒,拟处死韩愈。经裴度等努力营救,贬为潮州刺史。左迁,即降职,韩愈原任刑部侍郎,贬为刺史是降职,故称左迁。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是由长安南行的要道。韩愈赴贬所途经蓝关,他的侄儿韩老成之子韩湘,赶来送行,要伴送他去潮州贬地,他写了这首诗。 [2]“一封”二句:一封朝奏,早晨上一封奏章。九重天,指皇宫、皇帝。夕贬,晚上被贬职。潮阳,即今广东潮安,唐潮州州治所在地。二句言获罪因由和获罪之速。 [3]“欲为”二句:圣明,封建时代对皇帝的敬谀用语,已成通例,并非真正的认识。肯将,岂能因为。衰朽,年老多病,韩愈时年五十二岁。二句写自己因为忠直爱国而获罪。我为了替国家除弊,那能因为年老而顾惜老命呢。 [4]“云横”二句:秦岭,山脉名,连绵数百里,这里指陕西境内的终南山。二句写乌云横压秦岭,回首乡关何在? 大雪拥塞蓝关,马不能前行,表现远行者对家园的依恋和旅程的艰辛。 [5]“知汝”二句:汝,指韩湘。瘴江,指潮州一带,潮州在岭南,岭南一带多瘴气,许多北方人不服水土,死在那里。二句扣紧诗题说:知道你远道赶来是有打算的,好在瘴江边收我的这把骨头。 韩愈谏迎佛骨,是为革除政治弊端,坚持正道,却为此招来厄运。在被贬南荒,自以为有去无还之时,以此诗表明心迹,向晚辈交待后事。首联写获罪之由、之速、之重。颔联写因忠被贬的悲愤,表明为国家不惜牺牲,“衰朽残年”,益见其志老而弥坚。颈联即景抒情,系念家园。尾联嘱托后事,沉痛凄楚。全诗贯穿悲痛深挚的感情,而又气势昂扬。诗人把散文笔法用于律诗,但又保持律诗格式,对偶工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①。欲为圣朝除弊事②,肯将衰朽惜残年③!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④。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⑤。 【解题】 此诗作于元和十四年(819)。时韩愈因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阳)刺史。出长安经蓝关时,逢其侄孙韩湘来陪他同行而作此诗。左迁:降职。蓝关:蓝田关,即峣(yao)关,故址在陕西商县西北,因临峣山得名。北周武成元年(559)移置青泥故城(今陕西蓝田)侧,改名青泥关;建德二年(573)又改名蓝田关,因蓝田县得名。隋大业元年(605)徙回故址。侄孙湘:韩湘是韩愈侄韩老成之子。诗中抒写为国除弊而遭贬职的愤慨,但表示此志不改的决心,同时又显示诗人眷恋朝廷和思念家人的心情,尾联交代后事,沉痛而悲壮。全诗气势磅礴,沉郁顿挫,学杜而有自己面目。尤其是颈联二句情景交融,迁谪之感与恋阙之情结合,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注释】 ①二句意谓早上向皇帝上了一封奏章,傍晚就被贬谪到八千里路以外的潮州。九重天:指朝廷、皇帝。潮州:一作“潮阳”。 ②圣朝:英明的朝代。除弊事:指宪宗迎佛骨事。③此句意谓岂能爱惜自己衰朽的残年! 肯:岂。④二句意谓回望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大雪拥盖蓝关,马不能前行。秦岭:指终南山。⑤此句用《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记蹇叔哭师时谓其子语:“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瘴(zhang)江:冒着瘴气(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的江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的七言律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上《论佛骨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行至蓝田关时,侄孙韩湘赶来护送他南行,他即兴写了此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首联写自己被贬的原因: 上奏《论佛骨表》给皇帝,立即被贬到离长安8千里之遥的潮州。颔联说自己想为皇帝革除弊端才不惜冒生命危险的,表白自己对皇帝的忠诚,也看出他的刚直。颈联写离家时的眷恋之情,感慨遥深,为富有感染力的名句。尾联托后事于侄孙。潮州在今广东东部。古人认为那里的江河有瘴气,韩愈怕一去无回。诗写得沉郁顿挫,真挚深厚。 ☚ 丰陵行 石鼓歌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的七言律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上《论佛骨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行至蓝田关时,侄孙韩湘赶来护送他南行,他即兴写了此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首联写自己被贬的原因: 上奏《论佛骨表》给皇帝,立即被贬到离长安8千里之遥的潮州。颔联说自己想为皇帝革除弊端才不惜冒生命危险的,表白自己对皇帝的忠诚,也看出他的刚直。颈联写离家时的眷恋之情,感慨遥深,为富有感染力的名句。尾联托后事于侄孙。潮州在今广东东部。古人认为那里的江河有瘴气,韩愈怕一去无回。诗写得沉郁顿挫,真挚深厚。 ☚ 丰陵行 石鼓歌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