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统计学研究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的科学。 工业统计学把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体应用到工业经济领域,它的研究对象是工业经济现象,即在质与量的密切联系中,调查研究大量工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反映工业经济现象的发展及其规律性。工业统计学是工业部门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它系统地论述了工业部门统计指标的性质以及搜集、整理和分析这些统计指标资料的原则和方法,反过来又指导工业统计工作的发展。 工业统计学的基本任务是: 研究工业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工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确立和运用,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业统计资料,为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编制计划,开展工业经济研究和工业管理提供依据,对政策和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检查和监督,为职工参加工业企业管理和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供资料。 工业统计学是适应工业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十六、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商业和交通航运业空前发展,统计工作开始从国家管理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活动的许多领域。工业统计工作便应运而生。英国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一书中,就列举了英、法、荷等国有关工业经济方面的数字资料。十八世纪后,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世界市场经济活动的需要,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规定了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值、工业增加值和工业生产指数等工业统计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工业调查,在一些统计著作中,也介绍了数理统计方法在工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商业秘密的限制,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完整的工业统计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工业统计学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国学习苏联的统计工作经验,于1950年翻译了苏联经济学博士沙文斯基(Д.В.Са-винский)教授的《工业统计学教程》,并由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进行讲授。国家统计局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全国统一的工业统计报表制度和工业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并多次进行补充修改。在此基础上,一些大专院校和统计部门相继出版了一些总结我国工业统计工作经验的工业统计学教材或内部使用的讲义。于是独立的、完整的工业统计学便在我国建立起来,并不断得到充实与提高。1980年,在国家统计局的组织领导下,由全国13所高等院校集体编写了《工业统计学》,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这本教材,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工业统计工作经验,吸取了我国工业统计理论研究的成果,体系完整,内容充实,使我国工业统计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工业统计学的基本内容是由工业产品生产过程的特点决定的,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同时又是工业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资金的周转过程。因此,它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概论,论述工业统计的性质、任务和研究范围等;工业统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业产品统计,论述工业产品产量、产值、品种、质量和生产均衡性等统计;工业劳动统计,论述劳动力数量、构成、劳动时间使用情况、劳动生产率、劳动报酬及劳保福利等统计;工业设备统计,论述工业生产设备、工业动力设备和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等统计;工业原材料统计,论述原材料的收入、消耗和储备等统计;工业技术革新统计,论述新产品、工业技术革新项目和经济效果、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等统计;工业财务成本统计,论述工业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工业产品成本、利润等统计;工业统计综合分析,论述工业企业和工业部门统计资料的综合分析方法。 阅读书目: 《工业统计学》湖北大学统计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工业统计学》全国13所高等院校《工业统计学》编写组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第1版; 《工业统计学》李克俭等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 《工业统计学》上海财院统计系编著,知识出版社(上海)1984年版;《工业统计学教程》 (《Курс промы-шленной статистпки》) 沙文斯基(Д.В.Савинский)著,东北人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统计局译,东北财经出版社1952年版;《工业统计学》(《Пр-омышленная статистика》)Г.И.巴克拉诺夫(Г.И.Бакланов)主编,孙云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