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
工业生产专业化,是指工业内部各企业和行业逐渐分离,并形成更多的独立企业和新行业的过程; 也是同类产品由分散趋于集中生产的过程。这些新独立出来的企业和部门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或专门生产一定的产品或个别零部件,或完成成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些工艺、作业。它们拥有专用的机器设备、特殊的工艺流程,配备相应的生产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工业生产协作,是指工业内部各专业化企业和行业之间,为了共同制造同一产品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生产联系。它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联系和物资供应,而是两个以上专业化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固定供应的生产联系。工业生产专业化与协作是社会化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同步发展的。专业化是协作的前提,协作是专业化发展的保证和条件。
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由以下两方面原因所决定的: 首先,这是工业生产劳动的社会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是生产社会化的直接体现。现代工业的特征之一就是生产的社会化,一件较为复杂的工业产品,都是在专业化生产基础上协作的结晶。另外,现代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又受到科技进步的制约。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不断被采用,必然产生各种新的专业化部门和企业专门从事某一方面的生产的情况。若进一步要求扩大生产批量,必须实行专业化集中生产,方能保证先进技术的采用。其次,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的发展也是商品生产、商品竞争发展的结果。市场竞争要求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必然要求发挥自身优势、专门特长和采用专用技术。
工业生产专业化是工业的先进生产组织形式,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果。而协作化则起着发挥专业化经济效益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因此,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的经济效益在于:
❶生产专业化集中同类产品,组织大批量生产,能采用各种高效、专用的先进设备和工艺,其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各有专长,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更快地发展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降低消耗、降低成本。
❷实行生产专业化与协作,可以简化企业的生产组织工作,改善企业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❸可以促进品种发展,提高制造大型和成套设备的能力,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
❹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小型企业的作用,改善企业规模结构,使大、中、小型企业更好地结合。
❺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生产潜力,减少重复、不必要的建设项目,从而节约投资,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
工业生产专业化的基本形式有:
❶部门专业化和行业专业化,前者是工业化早期水平较低的专业化形式,它的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行业专业化。
❷产品专业化。其特征是以产品为对象,一个企业只生产、装配品种相同或工艺相近的某种或几种产品。
❸零部件专业化。是产品专业化的深化和发展。其特点是以产品的零部件为对象,在零部件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基础上,工厂只生产整个产品中的一部分零件或部件,而不提供最终产品。
❹工艺专业化。它以同类工艺为对象,是指将产品专业化和零部件专业化工厂中的同类工艺集中起来,组织专业化生产,一个企业只完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部分工艺和某些工序。
❺辅助生产专业化,又称技术后方专业化,它是把某些辅助性生产和服务性生产分化出来形成专门化工厂。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协作的形式也越来越多,这些形式都是与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紧密相联的,具体表现为: 与产品专业化相关联的产品协作,与零部件专业化相关联的零部件协作,与工艺专业化相关联的工艺协作和与辅助生产专业化相关联的辅助服务性协作。
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化协作的组织形式,要受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❶生产发展规模是制约工业生产专业化协作的起点。它包括社会需要的产品品种及同类品种需求量的大小,同类企业的数目和分布状况,交通运输及仓储发达程度等。
❷各部门生产技术经济特点是制约专业化发展的依据。这里的生产技术特点主要指产品结构的特点和工艺过程的特点。
❸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水平是制约专业化协作发展的基础。这 “三化” 水平越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就越高。
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是制约或促进专业化协作发展的重要条件。
按照专业化协作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实行有计划地组织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其主要途径是:
❶全面规划、统一安排、协调发展。从全国着眼按全行业统一规划专业化协作改组,并指导实施。
❷讲求经济效益,坚持经济合理、自愿互利原则,打破部门、地区、所有制的界限,统一规划和组织经济区内的专业化协作。
❸进行企业技术改造,搞好工业 “三化”。
❹实行产品、零部件、工艺的扩散,调整和改组企业的品种结构和组织结构。
❺在工业城市、工业基地要大力发展工艺和辅助服务生产专业化、社会化以及生活后勤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
❻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保护竞争、择优协作,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的立法工作,使协作有可靠保障。妥善解决价格、税收等方面存在着的明显不相适应的地方,以使协作双方均能获得一定的好处。
专业化协作水平,即专业化协作发展的程度。在国外衡量一个行业专业化水平,主要有两个指标: 一是专业化程度(专业化率),指该行业主要产品的产值占其总产值的比重。二是概括率,指该行业主要产品的产值占全国该种产品总值的比重,它表明该行业的主要产品可以满足全国对该种产品总需要量的百分比数。衡量协作化水平的指标,主要也有两个: 一是协作件的价值占企业或部门产品总值的比重; 二是与该部门或企业发生协作配套关系的部门或企业的数目。
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在发展专业化协作过程中加强专业化协作的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包括:
❶专业化生产与多品种生产比较,其主要依据是市场需要,凡市场需要多品种,要研究何种品种组合,将使经济效益更好。
❷自制与外协的经济效益比较。
❸专业化企业合理规模的经济分析,主要采取系统分析法和盈亏点分析法寻求单位产品成本最低的最优产量规模和保本的盈亏临界规模。专业化企业合理规模要接近最优产量规模,但不能低于盈亏临界规模。
❸专业化协作运费的经济分析。应该以专业化集中生产的成本节约额 (盈利额) 大于协作运费的增加额,即二者比值大于或等于1时,协作才是合理的,以此确定其允许的经济协作半径,即经济协作半径=
❹专业化协作投资经济效益分析。
❺不花投资下,专业化协作改组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