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募穴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募穴经穴分类名。或称腹募。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见表),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症。《素问·奇病论》: “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 “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 上肉微起者,肺痈也。” 募穴表
募穴募,聚集之意。指脏腑之气聚集于胸腹部的穴位。出自《素问·奇病论》。募穴共十二:肺(中府)、心(巨阙)、心包(膻中)、肝(期门)、脾(章门)、肾(京门)、胆(日月)、胃(中脘)、大肠(天枢)、小肠(关元)、三焦(石门)、膀胱(中极)。 募穴Front-Mu points系脏腑疾病在胸腹部得到反应的特定穴。用这些针灸穴位可以治疗相应脏腑及与脏腑有关器官的疾病,主要治疗慢性疾病。常用的募穴是:心经的巨阙,心包经的膻中,胃经的中腕,三焦经的石门,小肠经的关元,膀胱经的中极,肺经的中府,肝经的期门,胆经的日月,脾经的章门,肾经的京门,大肠经的天枢等穴。 募穴经穴分类名。指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一个募穴,共有十二募穴。募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称为“俞募配穴”。 募穴mùxué募有聚集的意思。脏腑之气聚集于胸腹部的穴位。出《素问·奇病论》。募穴有十二个, 即中府(肺)、巨阙(心)、膻中(心包)、期门(肝)、章门(脾)、京门(肾)、日月( 胆)、中脘( 胃)、天枢(大肠)、关元(小肠)、石门(三焦)、中极(膀胱)。常用于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的疾患。 募穴 募穴五脏六腑之气聚集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腧穴称为募穴。《素问·奇病论》:“胆虚,气止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这是募穴的最早记载,但尚未指出具体穴名。以后《脉经》记述了除心包、三焦以外10个脏腑的募穴。到了《甲乙经》出现了三焦募穴石门,后世又有人将膻中作为心包募穴。具体内容如下表: 募穴表
募穴的分布,较背俞更接近于相应脏腑,即脏腑位置高的募穴在上,脏腑位置低的募穴位置在下。募穴,有半数分布于任脉,其它则分布于肝、胆、肺、胃四经。由于募穴接近脏腑,所以无论病生于内,或邪犯于里,均可在相应的募穴上出现酸胀、压痛等病理反应。临床上根据这些反应,可以作为诊断某些疾病的参考。《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背腹,气相通应。”说明背俞穴与腹募穴是互相贯通的。因此,脏有病,其气出行于阳部时,在其相应的背俞穴处会出现压痛等反应; 病邪外袭,每因其病气入行于阴,而在其相应募穴也会出现压痛等反应。所以临床上有“审募而察俞,取俞而诊募”的方法。募穴都是治疗脏腑病证的重要腧穴,如肝募期门可治胁痛,大肠募天枢可治泄泻等。募穴在临床上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背俞穴相配。例如咳嗽气喘、胸闷、痰多等肺脏病证,既可以独取中府,也可以与肺俞同用; 胃脘胀痛等胃腑病证,既可以独取中脘,也可以与胃俞同用等等。俞、募合用,针灸学上称之为俞募配穴。 ☚ 背俞穴 五输穴 ☛ 募穴mù xuéfront-Mu acupoint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