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巡检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巡检司 巡检司巡检的官署。参见“巡检”。 ☚ 蒲东 ">鞍 ☛ 巡检司官署名。宋于各重要地带或边远地区设立巡检司,辖区不受州县疆界限制,或数州数县管界,或一州、一县、一镇、一市、一寨。北宋前期和中期,一般统率禁兵和厢兵。神宗时创设土兵,后逐渐巡检司全置土兵。其长官因辖区大小、官位高低、职责不同曾有多种名目:都巡检使,同都巡检使,都大巡检,都巡检,都同巡检,巡检使,同巡检使,巡检,同巡检,刀鱼船战棹巡检,江、河、淮、海捉贼巡检,巡马递铺、巡河、巡捉私茶盐、驻泊巡检等,主管界内土军、禁军招募和训练的政令,巡逻州邑,捕捉盗贼,兼管巡捉私茶盐矾、私铸铜器和铁钱,或搜捉铜钱下海出界等。巡检司隶属于所在州县长官统辖。 巡检司 巡检司官署名。宋代始置,此后历代沿置。掌地方社会治安及边境防御之事。《宋史·职官志七》:“巡检司:有沿边溪洞都巡检,或藩汉都巡检,或数州数县管界、或一州一县巡检,常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又有刀鱼船战棹巡检,江、河、淮、海置捉贼巡检,及巡马递铺、巡河、巡捉私茶盐等,各视其名以修举职业,皆掌巡逻辑察之事。是兴以后,分置都巡检使、都巡检、巡检、州县巡检,掌土军、禁军招填教习之政令,以巡防扞御盗贼。凡沿江沿海招集水军,控扼要害及地方分阔远处,皆置巡检一员,往来接连合相应援处,则置都巡检以总之,皆以材武大小使臣充。各随所在,听州县守令节制,本砦事并申取州县指挥。若海南琼管及归、峡、荆门等处跨连数郡,控制溪洞,又置水陆都巡检或三州都巡检使,以增重之。”《清史稿·职官志三》:“巡检司:巡检(从九品)。掌捕盗贼,诘奸宄。凡州县关津险要则置。隶州厅者,专司河防。” ☚ 巡道 巡警道 ☛ 巡检司官署名。宋于各重要地带或边远地区设立巡检司,辖区不受州县疆界限制,或数州数县管界,或一州、一县、一镇、一市、一寨。北宋前期和中期,一般统率禁兵和厢兵。神宗时创设土兵,后逐渐巡检司全置土兵。主管界内土军、禁军招募和训练的政令,巡逻州邑,捕捉盗贼,兼管巡捉私茶盐矾、私铸铜器和铁钱,或搜捉铜钱下海出界等。巡检司隶属于所在州县长官统辖。明代初期在沿边或关隘要地设立的巡察检查机构。主要任务是缉捕盗贼,盘诘奸伪。设巡检、副巡检各1人,从九品。 巡检司官署名。五代始置巡检,设于京师、陪都、重要的州及边防重镇。设于京师与陪都者,称为都巡检或都巡检使。设于其他地方的称巡检或巡检使。后唐与后周于京师设大内都巡检一人,京城内外都巡检一人,分管宫内外的治安,并使之互相牵制以保证京师的安全。派往地方的巡检,亦均以武臣充任,除捕捉盗贼、维持治安之外,兼有监视地方动向为朝廷耳目的作用。巡检在五代仅是一种差遣,并不是职官,后周世宗认为这种派遣使臣至地方捕盗的办法,妨害了地方官吏职权的行使,停止派遣。北宋时巡检始成为正式职官,分设于路、州、县,职掌为巡逻、捕盗、缉私、消防等,其官署称为巡检司,辖有一定数额的士兵,自数十名至一、二百名不等,以执行任务。县巡检司设巡检,其员额除京县各设一人外,一般的县往往数县合设一人;州巡检司设巡检或巡检使,一般是每州一人,但人口稀少的州,亦有数州合设一人者。路巡检司设都巡检或都巡检使。路、州、县三级巡检,依次相隶属,而又分别受路、州、县行政长官的节制;而路、州两级的巡检使或都巡检常由路、州行政长官兼任。宋代实行重内轻外政策,特别重视京师地区的社会治安,京师开封府所属十八县除各有巡检一人外,每二至三县还设驻泊巡检一人,掌辖区内的巡逻事宜。在京城内又分东西南北四个方面,各设巡检一人,合称京城四面巡检。又分开封府界为东西两路,各设都巡检一人,分统辖区内所有巡检。南宋时临安府属九县亦设有捉贼使臣——即巡检十人。宋代除按路、州、县行政区划设置巡检外,并于河道、沿海、驿道、沿边设置巡检;在主要河流,如长江、黄河、汴河等,均分段设有巡检,并设都巡检使以统率之。沿海之地凡属控扼要害及地分阔远之处均设巡检,其上亦设都巡检以统率之。在驿道上则设有巡马递铺的巡检(宋代称驿站为马递铺,因骑马递送邮件而得名)。在边境地区,如北宋时期在与辽接壤的长城一带,南宋时期与金接壤的淮河与归、峡、荆门一带,以及南部边界的海南岛琼州一带,西部沿边溪峒番汉杂居地区,均设有巡检与都巡检使。巡检是否带“使”字,决定了任职者本身官阶的高低。凡由小使臣出任巡检或都巡检,不带使字;由大使臣出任巡检或都巡检,均带使字,有时或带大字,称都大巡检。巡检或都巡检的副职则称同巡检、同都巡检,巡检与县尉均掌治安,其职掌有所分工:县尉掌县城及草市的治安(草市指县城外面的贸易区,其铺位顶棚全用茅草,故称草市),巡检则掌大城市、乡村、河道、沿海、驿道、边境的治安。辽亦置巡检使,为边防官,北面边防官有西南面巡检司,有西南面巡检、西南面同巡检,以控制西夏;又有西北路巡检司,以控制西北诸国。南面边防官亦有巡检使司,保宁中耶律合住曾任巡检使。西夏亦仿宋制置巡检司,有巡检。金于都城周围及地方险要之处置巡检司,中都东北都巡检使一人,正七品,于通州设司,分管大兴、漷阴、昌平县及道、顺、蓟、盈州界盗贼之事; 西南都巡检一人,正七品,在良乡设司,分管良乡、宛平、安次、永清县及涿、易州界盗贼之事。诸州都巡检使各一人,正七品,副都巡检使各一人,正八品;散巡检正九品;均以副巡检为其辅佐。元于大都东西北南关厢亦设巡检司,巡检各一人,秩均从九品;尚供总管府所属有香河等处巡检司设巡检一人。均掌巡捕盗贼奸宄之事。明代京师有王平口、石港口、齐家庄、芦沟桥四巡检司,各设巡检;在外州、县于关津要害处各设巡检司,有巡检一人,俱从九品,率领徭役弓兵或二十人或三十人,专主巡缉盘诘等事。清制同明,设巡检司于州县的关津要冲之地,巡检秩从九品。州巡检各省少者一、二人,多者十数人,共有一百二十三人,其中属直隶州者四十人,属散州者八十三人;县巡检各省最少者四人,一般有数十人,以广东省为最多,有一百二十九人,全国县属巡检共九百零五人。又雍正间京师城内的五城兵马司亦设有巡检官数十人,专司街巷栅栏的启闭、稽察,乾隆元年裁撤,改由兵役看守。 巡检司官署名。 职源与沿革五代后梁已设巡检使(《旧五代史》卷10《梁书·末帝纪》下)。置司(《长编》卷151甲午)。两宋沿置。 职掌掌巡逻警察、捕捉盗贼、禁缉走私、烟火公事及训练甲兵等(《宋会要·职官》48之122、19之6,《职源》卷235壬午)。 编制❶路、州(府、军、监)、县、镇置巡检司(《长编》卷122丁丑,《宋会要·职官》48之124、127、133、134)。 简称与别名❶巡司。《清明集》卷1《禁戢巡检带寨兵下乡催科等事》:“巡检带寨兵下乡催科,出何条法?保正追户长不到,亲身杖一百,又且押下巡司,是何政事?”《职源·巡检司》:“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