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

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40公里,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斯塔那”,维吾尔语,为“首府”之意,因附近有高昌故城而得名。汉名为“三堡”。哈拉和卓相传是古代维吾尔王国一位大将的名字,他死后,人们将其生前驻地称为“哈拉和卓”。汉名为“二堡”。古墓群坐落在阿斯塔那村北,哈拉和卓村东,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占地10平方公里左右。墓地的时代大约在3~8世纪之间。人们说,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是高昌的地下博物馆和历史档案馆。该墓地的发掘,对于研究新疆史,尤其是对研究吐鲁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史,以及揭示晋汉时期新疆同内地的密切关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一座座采用象征手法建造的墓葬,保存、表现了从晋、南北朝到唐代的高昌历史。这些古代墓葬密密麻麻,或隐或现,究竟有多少,至今尚不清楚。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有关单位、专家陆陆续续清理了西晋至唐大历年间的墓葬近500座,墓主大多是居于此地的汉人和少数汉化的兄弟民族。按古墓群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变化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晋至十六国时期(3~6世纪)。墓葬形制有斜坡墓道土洞墓、竖井墓道土洞墓两种,一般以木棺为葬具,也有使用梯架式葬具或仅以毡、柴草裹尸者,有的则直接陈尸席上。随葬品以素面灰陶器皿为主,壁画以描写地主庄园生活为内容,墓志甚少见。第二期为麴氏高昌时期(6世纪初至7世纪中叶)。竖井墓道土洞墓消失,斜坡墓道土洞墓墓道加长,木棺数量锐减。随葬器皿趋于明器化,灰陶器被彩绘陶器所代替,墓内出现大幅伏羲女娲画像,砖志墓志流行,也有用土坯、片石、木板为之者。地面出现家族坟院,墓葬大体依死者辈分及长幼排列,体现了封建的宗法关系。第三期为唐西州时期(7~8世纪中叶)。墓葬形制与第三期相同,但墓道更长,墓室更大,一些墓室前增置甬道,甬道两壁凿有壁龛。还出现了带天井的前后室墓及刀形墓。常见为陈尸席上。随葬品中,陶俑增多,素面陶器为主,不加烘烧。墓内出现伏羲女娲绢画,还出现有形制较大、文字较长的石质墓志。长安年间以后的墓中,发现一批表现贵族优裕生活的绢画和壁画,多用条幅式屏风,以人物、花鸟为主题。墓葬中出土各种珍贵文物达万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