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川端康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唯美主义代表作家之一。生于大阪市的医生家庭, 自幼父母双亡。在东京帝国大学读书时开始文学活动。1924年在著名作家菊池宽支持下与人创办《文艺时代》杂志,树起“新感觉派”的旗帜,鼓吹“艺术至上”的观点。1926年发表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名噪文坛。1968年以《雪国》、《千只鹤》和《古都》等三篇小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所写作品语言简炼质朴,意境新颖,注重抒情和主观感觉的描写;但创作思想受佛教影响较深,常表现颓废没落情绪。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任日本侵略军记者。曾亲自主持“亚洲笔会”,鼓吹反共反华。1972年自杀身死。 川端康成日本作家。生于1899年6月24日。上大学(先学英文后转国文)时,1921年发表短篇小说《招魂祭一景》显示才华。毕业后专事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和100余篇中、短篇小说,成名作是1926年出版的中篇小说《伊豆舞女》。曾获得日本、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有关的文学奖。1968年因《雪国》、《千只鹤》、《古都》3部小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16日用煤气自杀。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Chuanduan kangceng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生于大阪。自幼失去父母,16岁时与之相依为命的祖父也去世。他体弱多病性格孤僻。孤儿的生活感受对他后来创作产生影响。1920年川端考入东京大学文学院,在此期间,他与同人复刊《新思潮》(第6次),并发表短篇小说《招魂节一景》(1921),博得作家菊池宽的赏识。1924年春,他从东京大学毕业,步入文坛,与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人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并发起“新感觉派”运动。他们受欧洲达达派、未来派、表现派等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主张艺术至上主义,追求“新的感觉”、“新的表现方法”,以及“革新文体”,用以对抗既成文坛的衰落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新感觉派衰落后,他创办《文学界》杂志,参加了“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的文学运动,发表了一些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如《水晶幻想》等。川端前期作品一是表现自己的孤儿感情,二是描写舞女、艺妓等处于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与生活的追求。如《参加葬礼的名人》(1923)、《十六岁日记》(1925)、《伊豆的舞女》(1926)、《致父母的信》(1932)等。其中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是作者的成名作,描写一个20岁的高中生在旅游途中与一个14岁的卖艺舞女之间短暂而朦胧的爱情经历,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感伤情调。 ☚ 蒙古文学 夏目漱石 ☛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生于大阪,自幼失去父母,16岁时又失去相依为命的祖父。这不幸的遭遇和孤独的生活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学时就立志将来当作家。大学学习期间,发表短篇小说《招魂祭一景》,引起文坛注目。毕业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成名。先后创办过 《文艺时代》、《文学界》等杂志。曾任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获 “艺术院奖”和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勋章、西德政府的“歌德金牌”、法国政府的 “文化艺术勋章”。1968年凭他的《雪国》、《古都》、《千鹤》等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 一个获此奖的日本人。1972年含煤气管自杀。 川端康成(左)与横光利一 (右) 川端康成早期受欧洲达达派、未来派等文艺思潮的影响,同横光利一等人发起 “新感觉派运动”,主张艺术至上主义,追求 “新的感觉”“新的表现方法”和“革新文体”。在思想上深受佛教禅宗和虚无主义哲学的影响。 前期作品除了表现自己的孤儿感情以外,着重描写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的悲惨遭遇,她们的痛苦和追求; 后期作品主要描写上层社会男女之间的异常关系和变态心理,表现对官能享乐的狂热追求。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浓重的虚无思想以及无常和宿命的哀愁感。川端康成继承了日本古典美学传统,并将传统美与现代手法熔于一炉,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纤细的心理刻画,缠绵的情意渲染,自由灵动的联想,快速跳跃的节奏,意在言外的象征,简约含蓄的语言等。 ☚ 芥川龙之介 水上勉 ☛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作家。出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家庭。24岁在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毕业,专事创作。26岁发表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一举成名。侵华战争期间充当日军新闻记者,到过中国。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3部代表作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他崇拜日本和中国传统文化,深受佛教禅宗影响,是日本现代派创始人之一。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后创办《文艺时代》杂志,是新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利用该杂志发表其艺术思想,而对抗先前的现实主义运动。1925年出版第一本成功之作《伊豆的歌女》,为半自传体小说。《雪国》被公认为是他的最佳作。其他佳作还有《千羽鹤》、《山之音》。他的早期作品多效法西方小说的各类形式,但30年代中期后又回到日本的传统风格。1969年川端康成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人。 ☚ 个人空间 广告学 ☛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 (1899—1971),日本作家。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系,以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 成名。侵华战争期间到过中国。曾创办 《文艺时代》、《文学界》 等杂志。1948年任日本笔会会长,1960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文化功勋奖,1968年以三部长篇小说 《雪国》 (1937)、《古都》 (1961—1962)、《千只鹤》 (1949—1951) 获诺贝尔文学奖。另有短篇小说《禽兽》 (1933)。川端康成在思想上受佛教禅宗和虚无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文学上则受西方现代文艺思想的影响,是日本现代派创始人之一。 ☚ 老舍 冰心 ☛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192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早期受西欧先锋派影响,在菊池宽支持下与横光利一等发起“新感觉派”运动(1924~1927),宣扬“艺术至上”,提倡“新的表现方法”,主张捕捉瞬间印象和追求感官的静态美,轻视作品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该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写有百余篇中、短篇小说。早期成名作《伊豆的舞女》(1926)是一个半自传性短篇小说,描写男主人公在伊豆旅行时与一年青艺妓热情而短暂的初恋,充满感伤情绪。中篇小说代表作《雪国》(1947),描述中年舞蹈研究者岛村为获得瞬间的美的快感,数年来不辞艰辛远至北国追求一个他并不深爱的艺妓叶子,并认为这是一种“徒劳的美”,最后当叶子与他决定一起离开北国时,不幸旅店失火,她在烈焰中坠楼死去,岛村仿佛于朦胧中终于捕捉到了美的毁灭。作品表现出作者的虚无主义和唯美倾向,也反映了他对中下层人民命运的同情。其后著名短篇有《千只鹤》、《古都》等。他善于将西方现代小说技法与日本传统小说美学相结合,寓情于景,寓动于静,对人物感情和内心生活的描写细腻动人。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德永直 小林多喜二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