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崇文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崇文馆明王问室名。崇文,古代掌管文化的官职。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协律、总章之司,厚伦正俗;崇文、成均之职,道德齐礼。”唐张铣注:“崇文、成均,文学官也。”又唐太宗贞观十三年,于东宫设崇贤馆,至高宗上元二年,避太子李贤讳,改名崇文馆。设学士,掌籍图书,教授生徒;设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参阅《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室名寓崇尚文化典籍之意。 崇文馆官署名。魏文帝时曾置。唐代置于太子东宫,置学士,员额不定,以大臣兼任。掌刊正经籍图书,教授诸生。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小學 > 崇文館 崇文館 chóngwénguǎn 省稱“崇文”。唐代貴族子弟學校。太宗貞觀十三年始置於太子東宫,名崇賢館;高宗上元二年,避太子李賢名,改名崇文館。《新唐書·百官志四上》:“崇文館:學士二人,掌經籍圖書,教授諸生,課試舉送如弘文館。”唐·顔真卿《朝議大夫贈梁州都督上柱國徐府君神道碑銘》:“年十五,爲崇文生。”參見本類“弘文館”。 崇文馆古代中央学馆之一。三国魏始置,其后无闻。唐贞观十三年(639),东宫中置崇贤馆。显庆六年(656)置生徒二十人,招收皇族及京官从三品以上子孙。上元二年(675),避太子李贤讳,改称崇文馆。设学士,掌东宫经籍图书,以教授诸生。其课试举送如弘文馆之制。 崇文馆唐朝的贵族学校。639年设崇贤馆,675年避太子李贤名,改为崇文馆。设学士,掌经籍图书,教授学生。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招学生20名。不单具有学校性质,兼有行政和研究功能。 崇文馆 崇文馆唐代中央官学之一。东宫设,学生额20人。详见“唐代官学”。 ☚ 唐代官学 弘文馆 ☛ 崇文馆 崇文馆官署名。唐代置。太子学馆。《旧唐书·职官志》: “崇文馆: 贞观中置,太子学馆也。学士,直学士,员数不定; 学生20人,校书2人,从九品下。令史2人,典书2人,楷书手2人,书手10人,熟纸匠3人,装潢匠5人,笔匠3人。学士掌东宫经籍图书,以教授诸生。凡课试举送,如弘文馆。校书掌校理四库书籍。” ☚ 池州等处河泊所 崇政院 ☛ 崇文馆 崇文馆古代中央学馆之一。曹魏明帝时曾置崇文馆学士,其后无闻。唐贞观十三年 (639年),于东宫中置崇贤馆。显庆元年(656年),置生徒20员,招收皇族缌麻以上亲属,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属,及宰相、散官一品、京官从三品以上子孙。上元二年(675年),避太子李贤讳,改称崇文馆。设学士、直学士,为太子属官,掌东宫经籍图书,及教授诸生。其课试举送如弘文馆之制。 ☚ 武学 弘文馆 ☛ 崇文馆 崇文馆魏明帝曾置崇文馆学士,其后无闻。唐贞观十三年 (639) 东宫设崇贤馆,为宫廷教育之所。显庆元年 (656) 从皇太子李弘所请,置生徒20员,以侍读于东宫。入学资格为皇族以上亲戚及宰相、散官一品、京官从三品子孙。上元二年 (675),避太子李贤名改称崇文馆,设学士,掌经籍图书,兼教授诸生。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课试举送与弘文馆相同。 ☚ 弘文馆 崇玄馆 ☛ 崇文馆中国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东宫设崇贤馆,上元二年(675年)避太子李贤名改称崇文馆。馆中置学士,掌经籍图书,教授生徒。 崇文馆官署名。唐贞观十三年置崇贤馆,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王,属东宫。上元二年避李贤讳,改名崇文馆。后又教授诸生,课试举送。 崇文馆官署名。北周置,或典校理、或司撰著,或兼教授生徒。唐朝为东宫学馆,掌经籍图书、教授生徒。高宗上元二年(675)由崇贤馆改为此名,设学士和直学士。肃宗乾元(758—760)年间,以宰相为学士,总领馆事。德宗贞元八年(792)隶左春坊,置校书郎、馆生、书直、典书等。 崇文馆官署名。曹魏时曾置,称崇文观,以后无闻。唐太宗贞观年间复置,称崇贤馆。设学士、直学士等职,专掌刊正经籍图书和教授诸生。唐高宗时,为避太子贤之讳,始改称崇文馆。宋更名崇文院,宋神宗时归秘书省。 崇文馆官学名。唐置,属左春坊。置学士二人,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课试举送如弘文馆;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下,掌校理书籍。有学生二十人,选皇帝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以上、中书黄门侍郎之子入学。辽仿唐制于左春坊置文学馆,设崇文馆学士、崇文馆直学士、太子校书郎等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