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岳阳楼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散文篇名。北宋范仲淹作。此文系仲淹改革失败后出贬邓州时应友人滕子京之请所写。文章以洞庭景色的阴晴变化引起登临者或喜或悲的不同情绪为陪衬,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文章结构谨严,骈散结合,形象鲜明,语言凝练,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佳作。

☚ 永州八记   醉翁亭记 ☛

岳阳楼记

【题 解】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这是范仲淹被贬放邓州的第二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年进士,仁宗时二人又曾同守边郡,友谊深厚。滕子京是个有本领有志气之人,在范仲淹被贬之前,因受腐败官僚的攻击而被贬岳州,心里不免愤慨。范仲淹担心他会惹出祸来,正想找机会劝解,于是用作记机会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岳阳楼记》,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处世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对着洞庭湖。唐朝张说曾在这里作刺史,有时候和才士们登楼赋诗,有诗百篇列于楼壁。楼以人传,岳阳楼因此而出名,与湖北的黄鹤楼和江西的滕王阁齐名,为江南三大名楼,成为游览胜地。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文以“记”为名,借题发挥,通过对岳阳楼和洞庭湖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同时也劝慰滕子京学习古贤人,不要计较个人得失,也要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文构思巧妙,以抒情为中介,将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文章开头,简要地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经过。接着便把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展现在读者面前,又从地理位置联想到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对此变化无穷的胜景产生的各种不同的情思。当风雨萧瑟的秋天,登楼者会因自身的不幸遭遇而“感极而悲”;当晴和明丽的春天,会因美丽的景色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在作者看来,这两种不同的感情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关心个人的得失、外物的好坏。最后作者借探求“古仁人之心”,对这两种悲喜的感情加以批判,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忧君的思想虽带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其次,文章能够以景寓情,情景交融。作者选择了恰当的景物,使景里隐含着情,间接地抒发触景生情之感慨。如为了引起愁苦之情,作者选择了“虎啸猿啼”,因为虎啸能够唤起阴森森的恐怖感觉,而猿啼在中国文学上一贯表示悲哀,自古有“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说法。又如,为了引起快乐之情,作者就写“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因为沙鸥和鱼儿能唤起自由闲适的感觉。

再次,对比手法的运用,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一阴一悲,一晴一喜,都是先景后情,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对比鲜明,同时与下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对照呼应。在对比中,肯定和赞美了古仁人志士思想胸怀的博大高远,含蓄地批评了一般迁客骚人眼光气度的狭隘短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最后,吸收了赋的特点,骈散结合,使人感到了奔腾直下和山重水复的感觉,读来节奏明快,具有音乐感。可以说,这篇“记”代表了我国古代“记”的最高成就,历来被人们所称颂。


古典文学作品《岳阳楼记》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3〕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4〕。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前人之述备矣〔7〕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8〕。迁客骚人,多会于此〔9〕。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0〕?
 若夫霪雨霏霏〔11〕,连月不开〔1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1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14〕;薄暮冥冥,虎啸猿啼〔1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16〕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17〕。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1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19〕,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2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3〕:是进亦忧,退亦忧〔24〕。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25〕!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26〕!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卷七。岳阳楼:今湖南岳阳市的城西门楼,面对洞庭湖,相传建于唐初,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本文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范仲淹因和韩琦等人实行庆历新政而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被贬到邓州。滕子京也因此被贬至岳州,感到不满并有言辞表现,范仲淹想劝他的时候,他求岳阳楼记,范仲淹便写下此文。(范仲淹生平,见宋词部分)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滕子京(公元991~1047):字宗谅,与范仲淹同年中进士而且政治主张相同,曾任泾州、庆州知州,成功地阻止了西夏的进攻。不久,被御史梁坚诬劾为“处置戎事,用度不节”,范仲淹力保滕子京,才只降职处理、不再深究。谪:因罪降职。守:做州郡长官,指做岳州知州,岳州北宋时为巴陵郡。
 〔3〕越明年:越过明年,指第三年。政通人和:政事办理得清明通顺,百姓和乐。百废具兴:许多废弛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具:同俱。增:增加,扩大。旧制:以前的建筑规模。唐贤:唐代著名人士。指张九龄、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曾在岳阳楼题咏。属:同嘱,嘱咐。记之:记下重修岳阳楼的事。
 〔4〕胜状:胜景,美好的景色。洞庭一湖:即洞庭湖。
 〔5〕山:指君山,在洞庭湖中,所以用“衔”。另,洞庭湖北会长江,江水蓄入洞庭湖,所以用“吞”。浩浩:盛大的样子。汤汤(shang):水势流得很猛的样子。横:广。际涯:边际。
 〔6〕大观:概貌。
 〔7〕“前人”句:前代有关岳阳楼的记叙已经很详尽了。备:详尽。
 〔8〕巫峡:三峡之一,在洞庭湖的西北方,故说“北通巫峡”。极:尽、直通。潇湘:指湖南省的潇水和湘江。潇水为湘江上游一支流,二水合流后注入洞庭湖,古人多称湘江为潇湘。
 〔9〕迁客:被贬谪流迁的人。骚人:诗人,屈原曾作《离骚》长诗,所以称诗人为骚人。唐宋时,不少官员被贬到西南荒凉地带,岳阳为其必经之地,而这里又有楼观之胜,所以失意官吏和诗人便游会于此,故称“多会于此”。
 〔10〕“览物”二句:浏览景物的心情,能够没有分别吗?
 〔11〕霪(yin)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形容雨下得很密。
 〔12〕开:阴云散开,天气晴朗。
 〔13〕隐耀:遮住了光辉。耀:光辉。潜形:形象隐伏不见。
 〔14〕樯倾:桅杆倒下。楫摧:船桨折断。
 〔15〕薄暮:傍晚。冥冥,昏暗的样子。虎啸猿啼:阴风浊浪带来的怒吼声如虎啸猿啼。
 〔16〕去国:离开国都,指被贬谪在外。国,京都。忧谗:担心别人进谗言陷害。畏讥:害怕别人讥讽。萧然:萧条凄凉的样子。
 〔17〕景明:天气晴朗。景,日光。翔集:或飞翔或聚。锦鳞:五颜六色的鱼自由自在地游,鳞光鲜明似织锦。岸芷汀兰:水边的花草。芷:香草;汀:水岸边平处。
 〔18〕而或:或者。长烟一空:大片的雾都消失了。浮光跃金:月光照在微波的水面上,金光闪闪。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映在水中,像璧玉一样沉在水里。何极:哪里有尽头。
 〔19〕怡:愉快。宠辱偕忘:荣显和屈辱都忘掉了。偕:都,一齐。
 〔20〕仁人:品德高尚的人。二者:感物而悲与览景之喜两种心情。
 〔21〕“不以”二句:不因为外在环境的优劣而高兴,不因自己的个人得失而悲观。
 〔22〕庙堂:朝廷,这里指在朝中做官。高,指优厚的俸禄。
 〔23〕处江湖之远:在偏远的江湖上,不在朝中为官。君,皇上。
 〔24〕进:得意,得志。退:被贬、受打击,不得志。
 〔25〕“先天下”二句: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已经开始忧思,在天下人都开心以后自己才感到快乐,作者一心为国的昭示。
 〔26〕微斯人:没有这些人。微:少、没有。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作者借为岳阳楼作记,表现了自己的人格和理想。文章先介绍岳阳楼之大观,接着叙写不同的人生态度。面对“衔远山……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人们将产生与自然归一的陶醉感;在“阴风怒号……虎啸猿啼”的情景中,人们难免忧谗畏讥,感极而悲;在“春和景明……渔歌互答”的美景中,人们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然而这些都是触景生情的人生常态,作者的精神追求超凡脱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理想,激励着历代志士仁人为天下去献身。
 作者精心的构思,使作品收到了独特的效果,成为千古绝唱。写景抒情紧密相扣,以景寓情,以情注景,景语与情语彼此映带,互为依存,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促使几种不同的情景交融、人与境合的艺术境界都生动而真切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另外,骈体写景、抒情,散体叙事、议论,排比的运用,和谐铿锵的韵律,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岳阳楼记》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兴(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6)

予观夫巴陵胜状(7),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8; 朝晖夕阴9,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前人之述备矣(11)。然则北通巫峡(12),南极潇湘(13),迁客(14)骚人(15),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6)?

若夫(17)霪雨(18)霏霏(19),连月不开(20),阴风怒号,浊浪排空(21); 日星隐耀(22),山岳潜形(23);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24); 薄暮冥冥(25),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6),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27),波澜不惊(28),上下天光,一碧万顷(29); 沙鸥翔集(30),锦鳞游泳(31);岸芷汀兰(32),郁郁青青(33)。而或长烟一空(34),皓月千里,浮光跃金(35),静影沉璧(36),渔歌互答,此乐何极(37)!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38),把酒临风(39),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40)古仁人(41)之心,或异二者之为(42)。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3); 居庙堂之高(44),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45),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4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47)?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1)庆历四年: 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年号。(2)滕子京:名宗谅,河南洛阳人。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曾知泾州,后被诬贬至岳州。谪: 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做州郡的长官。汉代“守某郡” ,就是做某郡的太守; 在宋代,应说“知某州” 。这里沿用古称,就用“守” 。“守巴陵郡”就是“知岳州” 。(3)越明年: 到了第二年。(4)政通人和: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5)具: 同“俱” ,全,皆。欧阳修《与滕待制子京书》称其政绩: “去宿弊以便人,兴无穷之长利。”(6)属:同“嘱”。予: 人称代词,我。(7)胜状: 胜景,好景色。(8)汤汤(shang shang):水势浩大的样子。《尚书·尧典》: “汤汤洪水方割。”横无际涯: 宽阔无边。涯:边。(9)朝晖夕阴: 早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 日光。(10)大观: 雄伟景象。(11)备: 详尽。(12)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巫山县东;位于洞庭湖的西北方。(13)潇:潇水,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极: 尽,直通。(14)迁客: 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15)骚人:诗人。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16)得无: 怎能。(17)若夫: 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象那”。(18)霪:雨不止。(19)霏霏:雨雪繁密的样子。(20)开: 放晴。(21)排空: 冲向天空。(22)耀: 光辉。(23)潜形:隐没形迹。(24)樯倾楫(ji)摧:桅倒,桨折。(25)冥冥:天色昏暗。薄:迫近。(26)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27)景: 日光。(28)惊: 这里有“起” 、“动” 的意思。(29)上下天光: 天色湖光相接。万顷: 极言其广。(30)翔集: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 栖止,鸟停息在树上。(31)锦鳞: 美丽的鱼。(32)岸芷汀兰: 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33)郁郁: 形容香气浓郁。(34)长烟: 大片烟雾。一: 全。空: 消散。(35)浮光跃金:浮动的光闪着金色。(36)影:月影。璧: 圆形的玉。(37)何极: 哪有穷尽。(38)宠: 荣耀。偕: 一起。(39)把: 持、执。临: 面对。(40)求: 探求。(41)古仁人: 古时品德高尚的人。(42)或: 近于“或许” 、“也许” 的意思。为: 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4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44)庙: 宗庙。堂: 殿堂。庙堂: 这里指朝廷。(45)处江湖之远: 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46)先: 在……之前;后:在……之后。(47)微:无,没有。谁与归: 就是“与谁归”。归: 归依。

〔鉴赏〕《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离京出任地方官的第三年(庆历六年)写的。岳阳楼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其楼高三层,可鸟瞰洞庭湖,建于唐初。

首段从“庆历四年”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 交代地点: 巴陵郡: 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论奏贬官岳州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为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所记,滕在岳州任上,也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封建官吏。“乃”承领上文,启转下句,这样,就使“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为“重修岳阳楼”作了社会背景的勾画,其楼修饰一新,乃百废俱兴中之一项。如此,重修的业绩、意义也因之得到揭示。重修后的岳阳楼定然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这不是作者记叙重点,所以皆阙而不提,只用“增其旧制”一句,表明起废回新,增设规模,依然扣住“百废具兴”行笔,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赞叹主持修建者的美学眼光。从文章的结构上看,也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埋下伏笔。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密合题意,循题目的“记”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了一幅《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事。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又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

先写气势阔大。“衔远山,吞长江” ,洞庭之于远山是“衔” ,于长江是“吞” ,两个动词超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了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了生命,点静态为动态。次写水势浩大。“浩浩汤汤” ,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横无际涯” ,极目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这种大处落笔,浓墨渲染的写法和杜甫的《登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写景象变幻。“朝晖夕阴” ,晨昏不同,晴阴相异,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用 “大观” 同 “胜状” 呼应,文章肌理绵密。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 “前人之述备矣” ,以示非作者笔墨中心,最后又用 “然则”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随物赋感,因景生情的不同变化。这一段文词简约,文意多变,不断转折回旋,提笔换势,逐入题旨。“得无异乎?”以设问追寻下文,拓开思路。

接下来的一大段,境界多变,作者笔墨亦多变。细心揣摩,具有这样几种描写特点:

有层次感。两种环境和两种不同的心境划出结构上的两大层次: 先描景后写情,划出每一部分景与情之间的层次; 先写白天再写夜晚,划出写景部分的景物层次。有着眼点。其一是天色,天雨霏霏和碧空万里; 其二是湖光,浊浪、水鸟、舟船、游鱼、芷兰; 其三是人情,“商旅不行”和“渔歌互答” 。有对比度。有景物上的明暗对比。其一是色调上的对比,于乱雨纷纷之日,阴风狂吼之时,“日星隐耀”消蚀光芒,笼罩着一片昏暗的景象,尤在薄暮时分,天空和湖面迷茫冥冥。但是,暮春三月,春光明媚,水天一色,游鱼闪光,尤在晚月临空之时,整个湖光浸染在月水之中。色调明丽、舒美、妩媚。其二是气氛上的对比,前者狂风大作,令人战栗不止;虎啸猿啼,使人毛发倒立。后者是沙鸥自由飞翔,鱼儿悠然沉浮,渔歌此唱彼和,欣然怡然的气氛氤氲其中。其三是状态上的对比,环境恶劣时,一切都处在激烈变化的动态之中,风为号,浪为排,樯为倾,楫为摧。浪借风势,风催浪激,打翻了舟船,遏止了航行,把洞庭上下搅得天地翻覆。而到境况平静时,一切都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波澜不惊” ,湖光涟漪,鸟能飞翔栖息,鱼可游泳湖中,以动衬静。“长烟一空” ,烟雾消散,玉轮东挂,能照千里大地,倍显静谧,而“静影沉璧” ,月光似白璧,投入水中,则更从静态上下笔。有情感上的悲喜对比。见“风急天高猿啸哀” ,则触景伤怀。有别离国都的忧伤,有怀念故土的思情,有凄凉满目的慨叹,有担心谗毁、害怕讥笑的恐惧。“感极而悲者矣” ,提挈悲的程度。见春光万里气象新,则即景抒怀,宠辱得失一切都抛到九霄云外,临春风而欢愉,斟美酒而酣饮,自是另一番心情。“其喜洋洋者矣” ,显出喜的情怀。

上两节文字,墨蕴彩色,恣肆淋漓,并举两种瞩景睹物的不同感情和态度,形成判然不同的艺术画面,迥然有别的心理境界(内在实为一致)。这一段看来泼墨如注,似为全文重心,但都是为下文的议论作准备。

“嗟夫! ”一声长叹,撇开上文,转入感慨。“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继喟叹之后,进入对作者奉为楷范的“古仁人之心”的解说。“何哉” 的设问,引起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示了与上两类人不同的处世方略,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更易心志,不以个人的得失而喜怒哀乐。入朝作宦,则关心黎民百姓,一朝下野,就关心至尊君王,“身处江湖,心存魏阙”。得志与否,都更变不了素志。一席话中连续四处出现“忧” ,可见他的忧患之深。“然则何时而乐耶?”再用“然则” 转折,提出自己的忧乐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末尾,用排斥性的条件复句,表示一定引此类人为同道,在诘问中表达其志向的坚定不移,语意丰富,语气恳切。这段文字多次出现语气词: “嗟夫”、“耶”、“噫”等,于一唱三叹之中,显示出作者感情的波澜起伏和对信念的执著追求。

《岳阳楼记》的民主性和封建性互见,从中反映出来的范仲淹的思想,带有很浓的忠君色彩,这是他阶级的局限,是其消极面; 但他又有忧民之情,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即使在今天也值得称道。不仅如此,他本人还躬身实践。据《宋史》记载,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一生中也着实为老百姓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以至“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这些都应该肯定。

这篇散文有如下的艺术特点值得我们加以总结:

剪裁的繁简得宜。作者胸有全局,布施统一。他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以几笔带过,惜墨如金。用 “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括,文词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为了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 ,抑此而扬彼。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情景的相互交融。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阐述景中生情、摄情入景的形象思维规律,《岳阳楼记》正是如此。喜时则万物俱明,悲时则诸景皆黯,触景生情,缘物抒情。不仅因景生情,而且寓情于景,字字皆景而声声有情。写悲则用特征性的形象,虎啸令人战栗,猿啼催人泪下,使不说悲而悲怆欲绝。写喜则择取轻捷的水鸟,闲适的游鱼,使不言喜而喜不自禁。

结构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湖景的彩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 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沈德潜: 《说诗晬语》)。情中潜理,理中蕴情,逐层披露,迭进深入,如深山探宝,渐入胜境,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

文字的整饬对称。本文大量入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工于对仗,协和音律。“明” 、“惊”、“顷”、“青”、“金”等,合辙叶韵,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字数:4883
古林士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877-882页.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宋范仲淹撰。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是著名的古迹。本文虽名为“记”,实际是一篇即事和即景抒情言志的散文。文章开头,叙述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情况和作记的缘由。第二段写岳阳楼上所见的自然形胜。作者从大处落墨,用“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数句,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跃现纸上。第三段写因天气恶劣引起迁客骚人悲伤的感情。那“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丘潜形”,“薄暮冥冥,虎啸龙吟”的景象使人惊心动魄。第四段,写从天气美好生出欢乐之情,文章也转入佳境:“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用工细柔翰写洞庭春光,绘声绘色,诗情画意浓郁,达到艺术高境,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大段情景迥异,相互对照,如双峰对峙,但其目的是为了写“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并以这种只局限于个人之情,反衬出古之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不计个人得失的伟大崇高情怀。作者在第五段把这种宽阔胸襟、高尚抱负熔铸成两个千古生辉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出了主题。全篇把写景、记事、抒情、议论冶于一炉,构思精妙,章法严密。文中多用四言,骈散结合,排比押韵,词采富丽,音节和谐,铿锵有力,形式上富于创造性,被当时古文家尹洙评为“传奇体”。由于它立意高远而又文辞优美,成为脍炙人口的散文杰作。

☚ 严先生祠堂记   录田父语 ☛

《岳阳楼记》yue yang lou i

Record of Yueyang Tower→范仲淹 (Fan Zhongya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