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陕会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关古运河西岸。是研究清代鲁西经济文化的窗口。清乾隆八年(1743)山陕商人集资兴建,历时四年竣工。东西长80余米,南北宽40余米,占地3311多平方米,殿阁堂楼160余间,系神庙与会馆结合,富有民族传统风格的古建筑群。山门三间,牌坊式门楼,门内前部为两层飞檐的戏楼,正面石刻匾额题“岑楼凝霞”四字。两旁有钟鼓楼,后部有三座主殿,供奉关帝、文昌、火神、水神、财神。殿后有春秋阁,阁旁夹筑望楼。整体建筑布局紧凑,气势雄浑,雕刻精美,造型栩栩如生,与院内古槐、修竹相映成趣。戏楼内壁存留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至1919年在此演出的戏班艺人题壁及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的120多个传统剧目。 ☚ 光岳楼 聊城铁塔 ☛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城南关马市街。又名西会馆。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道光十五年(1835)耗银二万五千多两重修。为清代山西、陕西两省旅洛商人聚居之地。琉璃照壁高12米,宽13.2米,正中用彩釉琉璃方砖砌成三块方形壁面,上饰彩釉二龙戏珠图案及人物、花卉等。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午楼面阔、进深各三间;正殿为中心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皆为歇山式。殿前、院内各立石狮一对,高3.8米。拜殿为二层楼悬山顶。馆内另存碑碣数通。会馆现为洛阳市第七中学校舍。 ☚ 孔子入周问礼碑 隋唐洛阳城遗址 ☛ 山陕会馆清代建筑群落。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关古运河西岸。由山陕商人集资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兴建。建筑面积3300余平方米,有160余间殿阁楼堂。主要建筑有东向山门3间,系牌坊式门楼,顶为绿琉璃瓦覆盖,砖砌垂花门罩,两旁八字影壁。门内前有戏楼,两侧有钟鼓楼。后部主殿3座并列,殿后有春秋阁和左右配房,阁旁夹筑望楼。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殿堂楼阁雕梁画栋。山峡会馆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聊城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聊城市东关大运河的西岸。是山西、陕西两省客商联合兴建的神庙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东西长近80米,南北宽近40米,占地面积达3300余平方米。现有山门、戏楼、南殿、正殿、北殿、左右夹楼、钟鼓楼、南北看楼、碑亭、春秋阁、花厅等160余间。会馆山门为牌坊式两层门楼,飞檐斗拱,绿琉璃瓦覆顶,砖砌垂花门罩,观瞻堂皇。戏楼为两层歇山式木构楼房,戏台建筑精细,为国内佳作。戏台内壁留有在此演出的戏班艺人题壁和120多个各种剧种的传统剧目,对研究地方戏曲很有参考价值。会馆内建筑布局严谨,连接紧凑,气势浑厚,风格独特。是国内现存稀有的会馆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山东宾馆 山东建筑学院 ☛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清代木构建筑群。位于聊城市东关双街南首,京杭大运河西岸。明清时代,聊城为东昌府所在地,水陆交通方便,工商经济繁荣,南北商贾云集,享有“挽朝之襟喉,天府之肘腋”的称誉。清乾隆八年(1743年),山西、陕西商人集资兴建此会馆。会馆座西朝东,前临运河,南北宽43米,东西深77米,占地达3311平方米。现存山门、戏楼、钟鼓楼、正殿、春秋阁、南北碑亭等160余间。雕梁画栋,飞檐挑角,金碧辉煌,系庙宇、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山门三间,木构牌楼形式,砖雕、木刻、石镂,装饰玲珑富丽。两旁钟鼓楼,重檐十字脊,展翅高耸。主轴线上有戏楼、正殿、春秋阁。戏楼二层,楼顶木结构精巧复杂,十个翼角“如翚斯飞”,乖巧独特。正殿,南、北、中三殿并列,共九间。原祀关羽和水、火、财、文四神。前廊下台阶檐枋间石,木构件雕饰富丽,题材内容丰富,有历史故事、云烟花卉、文字图案与飞禽走兽等,形象逼真。檐柱正面均刻楹联,内容为颂扬关羽、文昌、火、水、财神的言辞。后院春秋阁,二层,三间。前檐下亦多作砖、石、木、瓦雕刻,民俗风韵浓厚。整座会馆建筑造型与装饰工艺精湛,布局均衡规整,地面空间虽狭小,但突出一个“精”字,小而不感局促,许多部分表现了山西的地方色彩。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上谷府卿坟坛刻石 山左金石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