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山有扶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

《诗经·郑风》篇名。此为轻松活泼的恋歌。全诗二章,章四句。各章前二句为兴句,以自然事物两两相对,各得其所,以喻男女情爱的美满和谐。后两句于笑骂中蕴含着爱怜,是调侃戏谑之词。

☚ 有女同车   萚兮 ☛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山有扶苏》这首诗出自《诗经·郑风》,堪称《诗经》里的名篇佳构。但关于它的主题,人们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些固执死板以儒家思想为准绳的解诗之人出于他们的政治立场,着眼于诗歌“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的社会教化功能,认为此诗的主题是讽刺郑太子忽的见事不明。显然,这一观点违背了诗歌创作的特殊规律,不符合本诗的实际。其实,《山有扶苏》只是一首普通的言情之诗。它描写了年轻女子对爱的渴求,或者说是在戏弄笑骂中抒发了女子炽热的情感,表现出了民间女子的大胆泼辣。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诗歌开篇写道:“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扶苏,又叫扶胥,别名朴樕,是一种不成材的小树; 隰,为低湿之地,华,通花。高高的山坡生长满无数不成材的小树,零乱不堪; 但那低湿的地方却冒出了朵朵荷花,清爽逼人。这两句诗虽是在写姑娘为约会而来到野外所看见的景物,但其中却暗含着姑娘的美好理想和无限憧憬,也蕴藏着姑娘的憎恨和戏弄。荷花的清新美丽不正象征着姑娘心目中的那位翩翩少男?他举止潇洒,坚强不屈; 扶苏的低矮短小不正比喻着姑娘所憎之人?他猥琐庸俗,柔弱无力。姑娘兴高采烈地跑出家门,来到野外的约会地点,她急切地希望能见到象荷华一样美好的恋人,但殊不知事与愿违,“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人名,郑国的美男子,这里代指姑娘的意中人。且,借为狙,猕猴,这里比喻姑娘憎恶之人。四处寻遍也不见心上人的踪影,但却不知从何处跑来一只活蹦乱跳的猕猴紧缠着我。这两句诗含意极为丰富,玩味再三则觉韵味深长,它既可以看着是姑娘未见心上人却被恶少所欺而激起的愤恨和咒骂,也同样可以看着是年轻女子对心上人的戏弄和笑骂,但在这戏弄笑骂中却蕴藏着一股爱恋情怀,不仅如此,这两句诗还把一个朴质无华、自然真率,大胆泼辣的民间姑娘活脱脱地展示在了读者的而前,读罢,令人爱不释手。
 诗歌第二部分写道:“山有桥松,隰有游龙。”桥,通乔,高也。龙,借为茏,水草名,即水荭。如果说诗歌第一部分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在描写自然景物之中还含着比喻的话,那么第二部分的这两句诗则纯粹是在客观地描摹自然环境。山坡上长着高大的松树,苍劲挺拔,低凹的沼泽中游动着水荭草。不难看出,这里的景物描写颇具特色。一个“桥”字准确无误地表现出了松树的高大特征; 一个“游”字则更是形象具体地描绘出了水荭草在沼泽里轻轻浮动的神态。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茏”的浮动比喻成人的游动,从而给自然景物灌注了无限生机,使它具有了一种动态的美。
 高大苍翠的松树,轻轻游动的水荭草组成了一幅无比美丽的风景小轴,就是在这样的图画之中,一个年轻的、情窦初开的女子在焦急地寻觅着自己的恋人。但她寻找到的并不是她日夜思念的心上人,而是一个狡猾不诚实的捣蛋鬼。诗中借女子的口吻写道:“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这其中有姑娘的失望、也有姑娘的愤懑; 既有姑娘突然寻找到心上人的惊喜,也有姑娘佯装出的怨恨。这位民间女子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两句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山有扶苏》这首诗在《诗经》描写爱情的诗中具有独特之处,它既烘托渲染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更在这一自然风景画上展示了一个民间女子独特的性格特征和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女子天真活泼、大胆泼辣的性格和喜怨交加的内心世界无疑是《诗经》中少有的。《诗经》中不乏描写男女的爱恋和刻骨的相思,如《狡童》中就有“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一对热恋之人偶尔产生了矛盾,男子赌气不与女子说话,于是使得女子因为思念男子而寝食不安。《关睢》中也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类诗都真诚直率地抒发了男女之间的情爱。但《山有扶苏》却与此不同,它选择了约会这一特定的场合和事件,使诗歌从一开始就涂抹上了一层幸福的色彩,同时它也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爱恋之情,而是通过戏弄和笑骂的口气来表达了自己对心上人的又喜又怨。以戏弄之笔写男女之爱在《诗经》中也颇多,《褰裳》中的“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这里女子告诫提醒她的恋人说,如果你不思念我并爱我,我就会爱上别的男子,诗歌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戏谑之意,但正是在这戏谑之中却充满着无限的深情。《山有扶苏》的戏弄和笑骂所起的艺术效果比《褰裳》更为丰富,它不是随随便便的戏弄和笑骂,而是在姑娘怀着急切心情渴望看见恋人但又久寻不见之后而蓦然目睹心上人时的特殊心情,它既是一种幸福的嗔怪,也是一种甜蜜的怒骂。因此它蕴藏着非常深刻复杂的情韵,的确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效果。
 另外《山有扶苏》这首诗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全诗八句,共三十二字,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毫不雕琢。不仅如此,诗歌语言还有一种对称美,“山”与“隰”相对。“不见”与“乃见”相应,读来琅琅上口,十分隽永。

诗经《山有扶苏》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山有扶苏》


女子会见情人,和他开个小玩笑,实是打情骂俏。
山有扶苏,(一) 高山上,长大树,
隰有荷华。洼地里,开荷花。
不见子都,没有看见子都,
乃见狂且。(二) 倒遇着个狂夫。

山有桥松,(三) 高山上,有长松,
隰有游龙。(四) 洼地里,生水红。
不见子充,没有看见子充,
乃见狡童。(五) 倒遇着个顽童。


注 释
(一)方玉润:“毛《传》谓小木,非也。盖枝叶扶苏,乃茂木耳。”
(二)朱熹:“狂,狂人也。且,语辞也。”
(三)吴闿生:“桥、乔同,高也。”
(四)方玉润:“张子曰:‘龙是荭草,其枝干樛屈,着土处便有根如龙也。’《本草》云:‘荭草,一名鸿,如马蓼而大,即水红也。’”
(五)朱熹:“狡童,狡狯之小儿也。”

注 音
且ju疽

《诗经》之《山有扶苏》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山有扶苏

 [原文]
 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
 乃见狂且。
 (苏、华、都、且,鱼部。)
 山有乔松,
 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
 乃见狡童。
 (松、龙、充、童,东部。)
 [译文]
 山上有树很高大,洼地盛开着荷花。没见到美男子,竟见到个浪荡鬼。
 山上有松很高大,洼地长着马蓼草。没见到男子汉,竟见到个小滑蛋。
 [评介]
 《山有扶苏》二章,章四句。关于此诗主旨,《诗序》谓刺郑昭公忽“所美非美”,三家诗无异义。《毛传》以 “狡童”为郑昭公忽,而郑《笺》则以“狡童”为郑昭公所用之小人。朱熹《诗序辨说》谓为“男女戏谑词”。《诗集传》中则云“淫女语其所私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此诗“小大互见,美恶杂陈,要在采之者辨之而已”,并谓刺“是非混则妍媸莫辨”。牟庭《诗切》则云“刺小大官皆无贤人也”。陈子展《诗经直解》云“疑是巧妻恨嫁拙夫之歌谣”。综观诸说,其甲囿于美刺附会者不可取;细察诗意,朱熹之说较合诗意,这是女子戏谑情人之作。
 此诗以极其生动的女子语言写出了对情人的爱恋。要准确而全面地理解本诗意旨,就得对《诗经》的比兴和寓意有较系统的了解。由于《诗经》时代女子须依附男子生活的思想意识 (这是由社会形态决定的),《诗经》中常用“山有×,隰有×”的格式来比兴男女情爱之事,且“山”所有的是高大乔木,用之隐喻男子;而“隰”所有的是美丽花草,用之隐喻女子。后世的民歌也常有相似的比兴,如用藤蔓类植物依缘高树比兴女子依附男子,乐府民歌《襄阳乐》中有:“女萝自微薄,寄托长松表。何惜负霜死,贵得相缠绕。”可见这样的比兴有隐语——寓意作用,尤其是在男女交往之间。当然这样的比兴出自女子之口,则还有一种表达自己的谦恭和对男子的敬慕之意。这首诗便是运用了这样有较深寓意的比兴。联系全诗可以看出,这个情窦已开的少女认识到男女当各得其宜而婚配,她选中了意中人,热恋着他,幽会时见到他,便与之戏谑俏骂:说自己“不见子都”“不见子充”,说男子是个“狂且”“狡童”。其实这个男子在她心目中,正是“子都”“子充”那样标准的棒小伙儿,甚至比他们还要不知好多少倍呢。愈是喜欢愈要挑毛病,心中越爱嘴上越要说恨骂,这种“心口不一”,正是热恋中女子的心理情态。诗从而表现了一位热恋中的少女形象,反映了自由恋爱的甜蜜与幸福。诗纯乎是一首民歌,从中可看出古时纯朴真挚的婚恋风情。
 诗的比兴手法很高明:以“山有扶苏”、“隰有荷花”很含蓄地道出了男女在婚配上当各得所宜的道理,出自女子之口就委婉地说出了女子已趋成熟的情爱心理,与少女那种炽热而羞涩的隐隐约约的情感相适合。同时这种比兴又似乎暗示出男女幽会的环境:山坡洼前,茂树鲜花绿草。这么美的环境,又沉浸在甜蜜情爱中,难怪姑娘的语调这般娇嗔。诗有景有人,有情有声,人在画图中,画中语声声,可谓妙趣横生,亲切感人。诗录用少女天真烂漫的口语,极自然真实,且余音袅袅。

古代爱情诗词《》山有扶苏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山有扶苏

 

诗经·郑风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这首诗,生动地描摹出热恋中的女子赴恋人约会时故作娇嗔的神态,巧妙地揭示了赴约女子欣喜愉快的心情和男女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女主人公的嗔怒笑骂之中蕴含着深深的情意。
 诗篇以扶苏、荷花、乔松、游龙等具体事物的对举,起兴发端。前后二章呼应对照,委婉回环,节奏轻快,格调活泼,生活气息很浓,当是热恋中青年男女的戏谑之作。
 如若我们能够追随诗中女主人公的思绪,漫游于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将深深体会到女主人公内心的甜蜜。不是么?你听听少女的悄悄话吧,高山上有矮小的桑树,也有高大的青松,低湿的地方有艳丽的荷花,也有毫不起眼的水草,恰如芸芸众生,形形色色。哎呀,我怎么没有找到象子都、子充那样俊美聪慧的男子,却偏偏碰上你这个“傻小子”、“坏家伙”呢! 这里,环境是幽静的,感情是甜蜜热忱的,语气是泼辣的。从字面来看,短短两章,既没有细微具体的心理描写,也没有强烈直露的感情抒发,但我们从主人公言不由衷的嗔骂之中,窥见了一幅奇妙的图景。作者用质朴泼辣的笔触,通过人物心态的透视,勾画出饶有风趣的青年男女亲密戏谑的场面。诗中女子的骂语、怨语、恨语,恰恰是恋人们相会时极为亲切的戏弄之辞。女子骂之为“狂且”、“狡童”者,不恰好是女子自己心目中视为子都、子充那样的理想恋人吗?不正是女子所深深钟爱的对象吗?
 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这首诗正表现了在特定场合中的这种奇妙的感情。它告诉我们,这一对约会的男女已经相爱日久,十分亲密了。联想元曲中大量作品称心上之爱人为“可憎”、“冤家”,现代爱侣之间亦不乏“你真坏”之类的爱语,可以说,以笑骂表示亲密,表示挚爱,正是热恋中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一种特殊的方式。诗歌作者抉取生活中习见的现象,予以艺术的概括提炼,作品当然富有活泼自然的生活情趣,具有引人回味的艺术感染效果。

山有扶苏 - 可可诗词网

山有扶苏

《诗经·郑风》第10篇。全诗2章,章4句。写一个女子戏弄她的恋人,于笑骂之中暗含着深深的爱意。《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针对郑昭公忽美丑不分而作,定为“刺忽”之诗。朱熹《诗序辨说》说是“男女戏谑之词”,切近诗旨。方玉润《诗经原始》批评“刺忽”说是“穿凿而附会”的谬执之见,但仍认为这是1首讥刺当时社会美丑不分的诗歌。黄中松《诗疑辨证》既不同意“刺忽”说,更不满意“淫诗”说,而认为是“朋友相规之词”。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又不同意“朋友相规”的说法,而“疑是巧妻恨嫁拙夫之歌谣”。高亨《诗经今注》作两种解释:一是“一个姑娘到野外去,没见到自己的恋人,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又一是“此乃女子戏弄她的恋人的短歌,笑骂之中含蕴着爱。”


古代民歌《山有扶苏》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 有荷华。 不见子都, 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 有游龙。 不见子充, 乃见狡童。


 这是一篇写男女相约的情诗。
 诗分二章,述说了相约相会的情景。第一章的大意是说,山上长着不成材的小树,低湿的地方冒出朵朵荷花。看不见情人,却看见恶少。“山有扶苏,有荷华”两句,写女子与情人约会的地点,是一个山上长满树木,山下长满荷华的山野。山上树木森森,山下荷花满塘,是一个风景宜人,幽深恬静的地方,正是男女相会的绝好去处。女子与情人相会在这样幽静美好的地方,自然衬托出这位女子与情人相会的欢快心境。“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两句,是说没有看到自己的情人,却看见了恶少。不见情人的空虚、焦急、失望,对恶少纠缠的鄙视、烦躁、厌恶,都一起涌上心头。在情人与恶少对比之下,爱与憎形成了鲜明对照,更说明她对情人的热切期待和一往情深。
 第二章“山有乔松,有游龙”两句是说, 山上长着高大挺拔的松树,山下低湿的地方浮动着水荭。一个“乔”字,写出了松树的高大苍劲;一个“游”字,写出了水荭浮动地状态。山上山下,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富有生命力的美好环境中与情人幽会,自然衬托出兴高采烈的昂扬心绪。“不见子充,乃见狡童”两句,与第一章中的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意蕴相同,暗含两义。一方面表现出不见情人的惆怅、失意,遇上狡童的怨恨、厌恶,另一方面又是对情人的戏弄挑逗。从而把一个大胆泼辣、真率自然、爱情专注,且又喜欢挑逗,富有风趣的年轻少女形象展现出来,给人以美好的印象。
 语言朴实,即景生情,且又寓意其中,短语长情,引人遐想,耐人寻味。

《诗经》篇文之《山有扶苏》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注释】①扶苏:青桑。②荷华:荷花。③子都:美男子通称。④狂且(jū):狂徒。且:通“狙”。猴子。⑤乔松:高松。⑥游龙:马蓼。⑦子充:义同“子都”。⑧狡童:狡猾的少年。
 【鉴赏】这是女子戏谑男子之诗。
 全诗二章。每章首二句为兴体。“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这类句子在《诗经》中屡见不鲜。如《邶风·简兮》的“山有榛,隰有苓”、《秦风·晨风》的“山有苞栎,隰有六驳”等即是。其中大多数是借以兴比男女情爱。“山有扶苏”“山有乔松”喻男,“隰有荷花”、“隰有游龙”喻女。“扶苏”与“荷花”对举,“乔松”与“游龙”对举,正隐喻男女成双成对。每章后二句为女子戏谑男子之词。诗中的女子也许是前去与男子约会的。见面时不料这男子行为不够检点,言语也不够文雅,于是她半娇半嗔、连戏带骂地将男子嘲笑了一番。这女子说道:“不见子都美男子,却碰上个轻狂的坏娃娃!”“不见子充美男子,却碰上个狡猾的坏少年!”这里的“狂且”“狂童”均为戏谑之语,而并非贬词。有人认为诗中的女子本想去寻找一个理想的对象,但却遇上一个坏蛋,因此她生气地咒骂那恶少为“狂且”“狂童”。作如此理解,似乎太拘泥于字面意义。试看同一《郑风》之内,《狡童》中的女子埋怨其情人说:“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褰裳》中的女子也笑骂她的情人为“狂童之狂也且”。由此可见,戏呼情人为“狂且”“狂童”“狡童”,似乎是当时的一种习俗。
 《诗序》说:“刺忽也。所美非美然。”对“所美非美”又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忽娶陈女而不娶齐女是“所美非美”;一是认为忽弃贤臣而任小人是“所美非美”。这两种说法均属想象附会之词,与诗之本义毫不相关。

诗词《山有扶苏》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注释】 ①扶苏:《传》:“扶苏,扶胥,小木也。”《集传》说同。姚际恒《诗经通论》:“毛《传》谓小木,非也。盖谓枝叶扶苏,乃大木也。”马瑞辰《通释》引钱大昕说:“扶苏又通蒲苏,《公羊》何休注:‘蒲苏,桑也。’”今案:从下章“乔松”看,作大木是。若从诗所引用荷、松、龙等植物皆实指看,作桑亦是。隰(xi 习):低洼下湿之地。荷华(fu 扶):荷花。
 ②子都:古代美男子。《孟子·告子上》:“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狂:狂傲的人。且(ju 居):语助词。③乔松:高大的松树。《集传》:“上竦无枝曰乔。”乔,又作桥。游:枝叶放纵。龙:红草。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一名马蓼,叶粗大而赤白色,生水泽中,高丈余。”王夫之《诗经稗疏》:“游龙生水次,叶大如商陆,色浅红,花成穗,秋深子成,扁如酸枣仁而小。” ④子充:杨简《慈湖诗传》:“子充不见于书,疑亦以美著也。”狡童:方玉润《诗经原始》:“狡狯小儿。”
 
 【译文】 高山大树多丫杈,低洼池沼开荷花。不见子都美男子,却见狂徒小冤家。高高山上长青松,低洼池沼生水红。美男子充没碰见,碰见滑头坏小童。
 
 【集评】 宋·辅广:“《山有扶苏》以下四诗皆为淫女戏谑之辞,然其指意亦不同。《山有扶苏》已得而其欲未餍之辞。《萚兮》未得而亟欲得之辞。《狡童》则已绝而又欲别图之辞。《褰裳》则未绝而防其欲绝之辞也。”(《诗童子问》卷二)
 宋·严粲:“此诗以扶苏对荷花,以乔松对游龙,皆不相类。荷,名花也;扶苏小木,不知其为何木,其名不显,其木可知:是荷花与扶苏非类也。松,名木也,其材可为栋梁,以乔言之,则又高竦而挺特;龙,凡草也,又以游言之,则枝叶放纵:与乔木亦非类也。周子以莲有君子之德,夫子称松有后凋之操,晋人称和峤为千尺松,皆以荷松喻贤,岂扶苏、游龙辈所可同日语哉。时人比并言之,盖美恶相形矣。”(《诗缉》卷八)
 元·朱公迁:“彼所宜有者皆有,此所宜见者不见,不宜见者乃见之,盖以寻常之物而兴怪异之事也。”(《诗经疏义会通》卷四)
 清·王鸿绪:“朱氏道行曰:扶苏、荷花俱有体色可爱,以物之宜有者有之,兴人之不宜见者反见之也。女谑男丑,一时调笑之词。”
 又:“借子都、子充相形狂、狡,狂以情之荡言,狡以情之诈言。”(以上二条见《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五)
 清·姚际恒:“扶苏、乔松比子都、子充,荷花、游龙比狂、狡,义甚明。然人不敢为此解者,以荷花亦佳卉也(原注:宋儒尤重之,以周茂叔有《爱莲说》也)。不知诗意只以在山之高大者喻美,在隰之卑弱者喻不美,初未尝拘。自解者拘之,于是不得不以扶苏为小木而以喻不美,以荷花喻美,下章则又以乔松喻美,以游龙喻不美,使山、隰倒置,比物错互,非也。子都必古之美人,故孟子曰:‘子都之姣。’子充恐只趁下‘童’字韵,不必亦为古之美人。观子都以下‘且’字助辞趁韵,亦可悟‘童’字上以‘充’字趁韵矣。”(《诗经通论》卷五)
 今·郑振铎:“这些恋歌,他们将本地的风光,本地的人物,衬托出种种的可入画的美妙画幅来。‘山有扶苏,隰有荷花。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是如何的一个情景。”(《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诗经与楚辞》,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总案】 《序》云:“《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然。”此一解。宋·王质《诗总闻》卷四:“此妇人适夫家,经历山隰所见,当是媒妁始以美相欺,相见乃不如所言,怨怒之词也。”“此媒妁之过也。”此二解。元·许谦《诗集传名物钞》卷三:“此诗恐是淫女见绝于男子,而复私于人,乃思绝者之美好,而厌所私者之狂狡也。”此三解。清·黄中松《诗疑辨证》卷三:“或疑斯女有美才而所适非偶之作,如谢道韫所谓‘天壤间乃有此王郎’耳。”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同此说。此四解。今人袁梅《诗经译注》:“一个劳动人家的姑娘,本想去会见她的爱人。但是却不幸碰见了奴隶主阶级的恶棍流氓,她便咒骂那坏蛋。”此五解。此诗主题,可谓瞎子扪象,各执一是。惟朱熹《集传》:“淫女戏其所私者。”去掉“淫”字,“女戏其所私者”,则是正确的。这首诗的确是写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打情骂俏,全是戏谑之辞。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

[原文]
山有扶苏,
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
乃见狂且。
(苏、华、都、且,鱼部。)
山有乔松,
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
乃见狡童。
(松、龙、充、童,东部。)
[译文]
山上有树很高大,洼地盛开着荷花。没见到美男子,竟见到个浪荡鬼。
山上有松很高大,洼地长着马蓼草。没见到男子汉,竟见到个小滑蛋。
[评介]
《山有扶苏》二章,章四句。关于此诗主旨,《诗序》谓刺郑昭公忽“所美非美”,三家诗无异义。《毛传》以 “狡童”为郑昭公忽,而郑《笺》则以“狡童”为郑昭公所用之小人。朱熹《诗序辨说》谓为“男女戏谑词”。《诗集传》中则云“淫女语其所私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此诗“小大互见,美恶杂陈,要在采之者辨之而已”,并谓刺“是非混则妍媸莫辨”。牟庭《诗切》则云“刺小大官皆无贤人也”。陈子展《诗经直解》云“疑是巧妻恨嫁拙夫之歌谣”。综观诸说,其甲囿于美刺附会者不可取;细察诗意,朱熹之说较合诗意,这是女子戏谑情人之作。
此诗以极其生动的女子语言写出了对情人的爱恋。要准确而全面地理解本诗意旨,就得对《诗经》的比兴和寓意有较系统的了解。由于《诗经》时代女子须依附男子生活的思想意识 (这是由社会形态决定的),《诗经》中常用“山有×,隰有×”的格式来比兴男女情爱之事,且“山”所有的是高大乔木,用之隐喻男子;而“隰”所有的是美丽花草,用之隐喻女子。后世的民歌也常有相似的比兴,如用藤蔓类植物依缘高树比兴女子依附男子,乐府民歌《襄阳乐》中有:“女萝自微薄,寄托长松表。何惜负霜死,贵得相缠绕。”可见这样的比兴有隐语——寓意作用,尤其是在男女交往之间。当然这样的比兴出自女子之口,则还有一种表达自己的谦恭和对男子的敬慕之意。这首诗便是运用了这样有较深寓意的比兴。联系全诗可以看出,这个情窦已开的少女认识到男女当各得其宜而婚配,她选中了意中人,热恋着他,幽会时见到他,便与之戏谑俏骂:说自己“不见子都”“不见子充”,说男子是个“狂且”“狡童”。其实这个男子在她心目中,正是“子都”“子充”那样标准的棒小伙儿,甚至比他们还要不知好多少倍呢。愈是喜欢愈要挑毛病,心中越爱嘴上越要说恨骂,这种“心口不一”,正是热恋中女子的心理情态。诗从而表现了一位热恋中的少女形象,反映了自由恋爱的甜蜜与幸福。诗纯乎是一首民歌,从中可看出古时纯朴真挚的婚恋风情。
诗的比兴手法很高明:以“山有扶苏”、“隰有荷花”很含蓄地道出了男女在婚配上当各得所宜的道理,出自女子之口就委婉地说出了女子已趋成熟的情爱心理,与少女那种炽热而羞涩的隐隐约约的情感相适合。同时这种比兴又似乎暗示出男女幽会的环境:山坡洼前,茂树鲜花绿草。这么美的环境,又沉浸在甜蜜情爱中,难怪姑娘的语调这般娇嗔。诗有景有人,有情有声,人在画图中,画中语声声,可谓妙趣横生,亲切感人。诗录用少女天真烂漫的口语,极自然真实,且余音袅袅。

☚ 有女同车   萚兮 ☛
000000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