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经济林增长方式转变
在山区开发中,一些地方存在盲目追求面积,放松经营管理,以致经济林总量不断增长,质量没有相应提高。应转变经济林的增长方式,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林产品的营销。
转变经济林增长方式主要包括:
强化市场观念。培育经济林属商品性生产,是以提供叶、花、果、皮、汁等产品为社会服务,并通过市场销售实现其价值。市场动向极大地影响经济林的发展。不增强市场观念,就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化市场观念是转变经济林增长方式的认识基础,只有增强市场观念,才能主动适应市场规律,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
调整品种结构。转变经济林增长方式,要面向我国山区异常丰富的经济林资源,开发各地拥有的名、优、特产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适宜栽培的品种和具有特色的拳头产品。不能跟在别人后面,重蹈 “山楂热”、“苹果热” 的覆辙。要抓 “季节型” 产品,填补市场淡季; 要适应消费者口味多元化的要求,发展“干果” 及 “小杂果”; 要按照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的经营之道,占领市场 “制高点”,取得经营主动权; 要通过调整品种,使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从而取得结构效益。
实行规模经营。转变经济林增长方式,不能理解为只要内涵扩大再生产,不要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了形成规模,对原有经济林生产基地,要分析情况进行调整,有的着重于提高,有的既要提高也要发展。规模经营是市场经济对生产者的必然要求。只有具有一定规模,产品才能形成批量和优势,才能占领市场; 只有具有一定规模,才有利于实现布局区域化、经营专业化和开发系列化; 只有具有一定规模,才有利于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高度集中,才能使经济林上质量、上水平、上档次。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实行规模经营,从而取得规模效益。
提高产品质量。转变经济林增长方式,要求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这种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林发展初期,无论在技术要求上,还是在市场体验上,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和监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从 “温饱” 转向 “小康”,对产品的选择性日益增强。要求必须提高经济林产品质量,否则不能适应日益苛刻的市场挑剔。提高产品质量,要统一建园标准、统一品种要求、统一栽培技术,关键在于加大科技投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水肥、修剪及病虫防治管理,使产品无论在外观上还是品味上都居上乘,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质优价的回报。
增强储藏加工能力。经济林产品成熟期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反映在市场上就是有淡季与旺季之分。为了调剂市场供应,就要增强存储、保鲜和运输、加工增值能力,扩展市场的时间、空间及深度。通过延长供应季节、扩大供应区域、增加供应品种,以获取季节性、地域性差价和深加工的附加值。经济林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类型、能力、品牌均不尽人意,经济林产品的加工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很小,存储、保鲜与加工行业亟待加强。这表明在转变经济林增长方式上,还具有巨大潜力。
发展国际贸易。经济林产品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还应放眼全球,跻身国际市场。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容量和开发潜力有限,需要寻求更大的市场;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林资源丰富,有许多是国外的 “缺门货”,具有较大的竞争力。要跻身国际市场,关键在于产品质量。没有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就很难有竞争力,出口也会 “货到地头死”;要跻身国际市场,就要了解国际市场,研究国际市场,建立信息网络和经济林产品集团公司,实行跨国经营; 要跻身国际市场,就要建立出口经济林产品的生产基地,对出口产品严格质量要求,按照国际惯例制定质量标准,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以便与外国同类产品开展竞争,并占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