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东落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东落子 山东落子又名莲花落、莲花乐、咣咣书,原为丐者所唱曲牌名,内容多为宣传宗教因果报应之类。据记载,宋时已有此种说唱形式,但真正成为有影响的民间说书是在清中叶以后。依其流行地区分为三个流派:(1)“南口”流行鲁西南、鲁中南,风格质朴粗犷、缓慢而有气势,早期艺人,有清嘉庆末年的刘本春,其后有王金山、王教增、乔玉山,均为名家。20世纪20年代,平腔快口落子兴起,飞天咣咣侯教山及当代艺人侯永芒、张元秀等均属此派。(2)“北口”流行于鲁西北一带,在刚劲风格基础上更注重行腔优美。民国初年,名家苟春盛成为济南书坛 “三大将”——苟(春盛)、杨(凤山)、黄(春源)之首。(3)“东口”流行潍坊、平度、莱州一带,唱腔舒展,后亦转化为平腔快口,以平度飞咣咣季宝奎影响最大。流行于山东境内的各种以大钹、竹板伴奏的咣咣书,后通称为山东落子,均为自由吟唱的说书形式,已无古时宗教色彩和演唱曲牌的痕迹。山东落子传统书目短篇如: 《周仓偷孩儿》、《黑松林》等; 长篇如《四杯记》、《薛礼还家》等。
☚ 山东琴书 山东渔鼓 ☛ 山东落子 山东落子曲艺曲种。亦名“莲花落”,“莲花乐”。因原曲衬词“落莲花,莲花落”而得名。翟灏《通俗编》引宋代僧人普济《五灯会元》云:“俞道婆常随众参琅邪,一日闻丐者唱莲花乐,大悟”。可见早期本为僧家警世歌曲。宋代已在民间流行,元明流行益广,清中叶后流行山东各地的,通称“山东落子”。因其伴奏乐器为单页大钹,故亦称“銧銧书”。以其流行地域、语言、唱腔不同,又分为三种口:泰安以南各地流行的为“南口”,影响较大。有刘本春、乔玉山、王金山、李合钧(小胡椒)、侯教山(飞天銧銧)等名家;流行济南及鲁西北的为“北口”,有崔玉臣(老玉)、勾春盛等名家;流行于潍县、平度一带的为“东口”,有飞銧銧季宝奎等名家。演唱时一人左手自打铜钹,右手以大竹板击节演唱的,叫“荷叶吊板”。一人敲钹,一人打竹板演唱者,叫“擎板”。“老口”落子腔慢,较为婉转动听,后适应说书需要演变为“平腔”快口。传统书目丰富,有段儿书《大关西》、《黑松林》,《周仓偷孩子》等三四十段,中长篇书《四杯记》、《薛礼还家》等10多部。 ☚ 山东渔鼓 山大艺术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