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屈宋古音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屈宋古音义

屈宋古音义

明陈第撰。三卷。取屈原《离骚》等二十五篇,去《天问》,又取宋玉《九辩》、《招魂》,益以《高唐》、《神女》、《风赋》、《好色》四篇,共三十八篇,择其中押韵字的音读与今音不同的二百三十四字,各推其本音,每字只列本证,旁证则间附字下,体例与《毛诗古音考》既互相发明,又有所不同。

☚ 毛诗古音考   音学五书 ☛

屈宋古音义

屈宋古音义

楚辞学专著。明陈第撰。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连江(今属福建)人。以诸生从军,曾任蓟镇游击。此书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三十八篇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押韵字音读古今不同的二百三十四字,进行详细分析考辨,以此推证古音读。他主张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改,音有转移,故古音与今音之间也有很大差异,破除了古人的“叶韵”说,开有清一代研究古代语音学的风气。与陈第所著《毛诗古音考》相为发明,对清代学者及今人影响很大。本书不足之处是没有把古音韵部与今音韵部进行比较。通行本有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 楚辞集解   楚辞听直 ☛
屈宋古音义

屈宋古音义

楚辞研究专著。明代陈第著。3卷。卷一收录屈原、宋玉辞赋38篇中入韵之字与今音异者,凡234字,考究其古本音。其体例是,先注古音,而后排列屈、宋辞赋正文作为本证,再广征先秦两汉古书作为旁证。其中与陈氏别著《毛诗古音考》,则题其本音,直注见《毛诗古音考》,盖以证屈、宋之音与三百篇之音合。卷二录屈原赋24篇:《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剔除《天问》一篇不录。每篇之首系以“总题”,而后划分章节。其分章以韵为断,阐说文意则以删润旧注为基础,间出己意,均分别见于诸句之下。卷三录宋玉辞赋14篇,除见于《楚辞》之《九辩》、《招魂》外,又有《高唐》、《神女》、《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其阐说文意之体例一如卷二,惟《九辩》之“总题”有二篇。此书考证先秦古音,明其古字音读,破唐宋人以后叶音之谬,开清人研讨古音学之源,其功至巨。阐述章旨亦颇多新颖之解,如谓屈原“内类”、“修能”是自招祸之道,又谓屈原禀性如此,非不自知。此对理解屈原悲剧意义极有启发。此书多次出版,版本较好者为清嘉庆十年乙丑虞山张氏《学津讨源》本。

☚ 屈宋方言考   屈原与宋玉 ☛

《屈宋古音义》

音韵学著作。明陈第著。3卷,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成书。本书是《毛诗古音考》之姐妹篇。书中收屈宋作品中古今音异的字234个,去掉与《毛诗》重见的80余字,详引古籍以明古今音异。后两卷列屈宋辞赋38篇,按韵分章,韵字下注明古音,并训释意义,每篇均分析章句大意。

屈宋古音义

屈宋古音义

音韵学书名。明陈第著。三卷。此书为继《毛诗古音考》之后又一本古音学著作。第一卷以屈原、宋玉的辞赋为研究对象,列二百三十四字,以证明“古音原与今异”,“叶音”之说不可信的道理。第二、三卷是屈宋三十八篇辞赋词义与内容的诠释。

☚ 毛诗古音考   类音 ☛

屈宋古音义

楚辞音义。明陈第(1541—1617)撰。三卷。第字季立,号一斋,连江(今属福建)人。万历诸生,后从军幕府,因功得军职,后致仕归。有《一斋诗集》、《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传世。陈氏潜心音学,尤于古今音之别的研究贡献最大,于《毛诗古音考序》曰:“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认为“叶音”之说有太大随意性质,不合古之本音。是书收屈原除《天问》外的二十四篇作品及宋玉等十四篇,共二百三十余字,考其古音。排列原文,征引他书,以相证明,确定本音读法。并以自著之《毛诗古音考》相较,证以屈、宋《楚辞》之音,与《毛诗》、《周易》相合,既破宋以来的“叶音”说之谬,又力证《楚辞》产生的时代为战国时代。有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焦竑校刊《一斋著书》本,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一斋全书》本,《丛书集成》本。

屈宋古音义

三卷。明陈第撰。陈氏既撰《毛诗古音考》,复以《楚辞》去《诗经》未远,《楚辞》音亦属古音,遂取屈原所著《离骚》等二十五篇,除去《天问》 一篇,得二十四篇; 又取宋玉 《九辩》 九篇、《招魂》一篇; 又增以 《文选》所载《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四篇;计三十八篇。谓其中字与今音异者计二百三十四字。各推求其本音,并与《毛诗古音考》互相发明。每字列本证,旁证则间附字下,不另为条。第一卷考证古音,其后 二卷则举三十八篇各为笺注,而音仍分诸句下。“盖以参考古音因及训诂,遂附录其后,兼以音义为名” ( 《四库全书提要》)。其书凡例云:“今检屈宋音与《毛诗》同者八十余字,则提其本音直注云: 详见 《毛诗古音考》。其《毛诗》所无者一百五十余字,辄旁引他书以相质证,俾读者一游目于此,已得其大旨。至于本文韵脚,复注云古音某,庶几迎刃而解矣。凡此皆以发明古音,以见叶音之说谬也。”“余初录屈宋辞赋,只存其正文,不著注。友人谓无注难读,因取旧注删润之,间亦附以鄙意。然从前注楚辞者,或以一二句、三四句断章,虽解其义,而其韵混淆,未易晓也:如《离骚》屡次转韵,其韵之多有至八句、十二句为一韵者;《招魂》亦屡次转韵,韵之多有至十六句、二十句为一韵者。今余一以韵为断。若《惜往日》、《悲回风》,有以二十句、二十二句、二十四句为一韵者,其韵既长,不得不分而注之,然亦书于其下。其他二句、三句韵者,亦明书之。故一开卷若指诸掌,此则窃取之微意也。”是书焦颙序于万历甲寅(1614年),陈氏自序于万历癸丑(1613年)。有明刊本、《学津讨原》本、《一斋全书》本、武昌张氏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据《学津讨原》本影印本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