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局部麻醉原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局部麻醉原理

局部麻醉原理

局麻药是用来阻滞外周神经冲动传导的药物。临床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作用原理迄今还未完全阐明。电生理证明,局麻药能干扰神经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阻碍兴奋后的钠离子内流,降低动作电位的强度,减慢去极化的速度,使神经冲动的传导减慢,最终使冲动无法传递而达到传导阻滞。局麻药的作用原理在于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但不影响神经的静息电位,是一种非去极化的稳定阻滞。目前有不少学说来解释局麻药如何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胞膜对钠的通透,它们依据的角度不同,不一定互相矛盾,而可能是药物的联合作用最终产生神经阻滞。
膜膨胀学说 神经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可出现神经细胞膜的去极化,而膜的去极化起于钠离子通过膜的选择性通路内流。局麻药与细胞膜的疏水部位结合,使膜的容积增加,膜内部液化,阻止了膜的钠通路开放。有人认为,局麻药作用使膜的脂质“液化”或失常,因而钠通路活动受阻; 也有认为神经阻滞的产生是由于局麻药与膜蛋白或脂蛋白作用的结果。膜膨胀后,阻止了钠的通路和钠的通透改变,使膜不能去极化。膜膨胀学说在某些方面也适用于解释其他神经传导阻滞药的作用机理,尤其是中枢神经抑制药,如吸入全麻药有同样的药理效应,但分子结构并不相同,是一种非特异的疏水结合。根据这一学说,疏水的相互作用是阻滞的主要关键,但很难解释亲水离子状态局麻药的阻滞效应。
表面电荷学说 局麻药分子中的芳香族部分具有亲脂性,与神经轴突膜结合即进入膜内,使带阳离子的胺基团端留在膜外,遂与膜表面的阴离子中和,如此钠通透减少,跨膜电位增加,但不改变细胞内静息电位。当跨膜电位达相当高度时,一般刺激不能使局部动作电位到达激动阈。自了解到离子状态的局麻药作用于膜的轴浆侧,而不是过去认为是在膜的外侧后,表面电荷学说修改为部分中和内部表面电位,从而减少了钠的通透。这学说能解释局麻的效应起于离子状态的局麻药,但不能解释为什么某些中性的局麻药如苯唑卡因同样可产生麻醉效应。特异受体学说 认为局麻药与膜的钠通路上特异受体结合后,阻止钠离子的内流。受体有特异性。一般常用的局麻药分子虽不相同,但都有类同的部分结构。例如利多卡因的衍生物(QX-314)带有阳电荷,不能透过神经膜,外用于神经纤维,并不影响钠的通透,若将其置于膜的轴浆侧,便可起利多卡因同样的作用,即阻止钠离子内流,这现象提示受体定是在神经膜的内侧面上,假定确实如此,局麻药分子又如何接近并与受体结合,有人提出,钠通路可呈现三种状态,即静息,开放与不活动,受体可能是在膜的钠通路内口。带阳电荷的季铵衍生物局麻药和电离状态的局麻药通过开放的钠通路到达内口,相对中性、亲脂局麻药如苯唑卡因可不必依靠钠通路的开放,直接穿透膜的脂质到达内口,临床应用的利多卡因即可穿透膜脂质或通过钠通路到达内口。
钙与局麻药的相互作用 局麻药可能在神经膜的特定部位与钙离子相竞争,阻止钙与膜磷脂层结合,并将钙从神经膜转移出,自己占领,从而阻止钠离子内流,达到传导阻滞。对这种解释有不同意见,因为电生理实验证明局麻药与钙并不是作用于膜的同一部位,局麻药是选择性地作用于膜的钠通路内口,而钙是与膜外表面相结合,并非是钠通路的特异控制管理者。另外,在某些神经制备实验中也证明,局麻药的效应并不受外界钙浓度的影响。
上述局麻作用原理的学说主要针对临床上常用的局麻药作解释,对临床上不用但有局麻作用的生物毒素如河豚毒素与蛤蚌毒素等这里未述及。总之,局麻药的作用原理涉及以下变化过程: 局麻药的分子与位于神经膜的受体结合,降低钠的通透性;减慢去极化的速度,使难以达到阈电位的水平;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出现传导阻滞。

☚ 全麻原理   针刺麻醉原理 ☛
0001080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