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尽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尽性 尽性Jinxing儒家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命题。指充分发挥人或物的本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人的道德修养,要人们按照自己的 “诚”的道德本性去行事,把“诚”发扬光大;二是指人的崇高的道德境界,即完美无缺地实行“诚”的道德,达到培育他人,化育万物,与天地齐名的道德顶峰。《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和天地参。”儒家认为,“天命之谓性”。(《礼记·中庸》)朱熹集注: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 因各得其所赋之理, 以为健顺五常之德, 所谓性也。”郑玄注: “尽性者,谓顺理之使不失其所也。”认为 “性”是由 “天命决定的”, 万人万物的 “性”里面都包含着天理,达到“至诚”境界的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也就能尽量发挥他人和万物的本性;达到这种地步,可以赞助天地中万物的化育生长,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像天地一样崇高。 ☚ 诚 三纲领八条目 ☛ 尽性见“哲学”中的“尽性”。 尽性儒家伦理原则。指充分发挥自己及人与物之本性。《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认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是尽人、尽物之性的基础。后世学者理解不同。东汉郑玄认为,尽性即“顺理之使不失其所”;北宋张载把“尽性”理解为一种直觉的认识方法;南宋朱熹则认为“尽性”为穷尽人心中之天理;明王守仁又把“尽性”理解为致良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