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尹文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尹文子 哲学著作。卷数各本著录不同,今本二卷。相传为战国尹文撰。今本大抵为魏晋间人袭录、增删尹文残文而又经后人条撰而成。 尹文,战国时齐国人。生卒年不可考,大概与齐宣王同时。尹文著作已不可全知,现只流传《尹文子》一书。因内容多论述“形”、“名”之说,因而人们将尹文列入名家。 《尹文子》一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论述“形”、“名”之理论,下篇论述的主要是治国之道,但也是在“形”、“名”的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论述的,它可以看作是理论的实际应用。 《尹文子》继承了《老子》的“道”学理论,但也有所不同。该书认为,“道”是无形之物,是抽象的理论。“物”是有形之物,有形之物是可以命名的,因而就产生了“名”(名称、概念)与“实”(物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讨论这一问题而产生的理论,也是“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尹文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法宝是“道”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以大道治者,则儒、墨、名、法自废。以儒、墨、名、法治者,则不得离“道”。因而“形”、“名”之说也是治国所必须的。《尹文子》认为,“器”是有形之实体或事物,是可以命名的。“名”是为了正确地表达事物而概括、总结、抽象出来的。一事物若不给予名称,则无损于事物本身,但若名、实不符,那么方者不方、圆者不圆,白者不白,黑者不黑。因而,要区别一事物与他事物,就必须给予恰当的名称。“名有三科,法有四呈”。形、名不能缺一,也不能不符。不论是以“名”乱“形”,或是偏重于哪一方,都会产生弊端。 《尹文子》的另一论点为: “名”代表事物本体,“分”代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好牛”、“好马”中的“牛”和“马”代表实体,而“好”字所表示的,就是人们对二者的认识,“名”、“分”不可混同。《尹文子》一书始终是围绕“名、实”与“名、分”这样两个论点而展开的,不论是讲述治国之道还是讲述用人之道,都将这两个论点作为其理论基础。第二篇主要讲治国之法术。书中总结出先王治国之术有:仁、义、礼、乐、名法、刑、赏等八种,国家有衰、亡、昌、强、治、乱等六种征候。而国之存亡,引用《老子》的说法,就是靠名、法、权、术的合理使用。 《尹文子》从实体出发讨论名、实关系,将名分为“命物之名”、“毁誉之名”和“况谓之名”三种。并侧重于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尹文子》认为,“道”是至高无上的理论,在治理国家方面,它的能力比儒、墨、名、法各家的综合能力还要强。尹文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来评论各家之说的,他认为,各家之说都可以统一于道学上来,而《尹文子》一书是对“道”、“名”二家理论统一的一个论证。 《尹文子》一书现存版本有《四部备要》本一册;民国年间,上海中国书店铅印清严可均校《道藏》本一册,上海扫叶山房民国八年(1919年)石印《百子全书》本,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本,一九八四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影印《百子全书》本,一九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诸子百家丛书》本。 尹文子尹文(约前3世纪初—前2世纪末之间),齐宣王时人。汉代刘向《说苑·君道》载有尹文与齐宣王问答。同时,《吕氏春秋》载有尹文与齐浔王问答。尹文居稷下时,与宋、彭蒙、田骈同学,师从于公孙龙。 今存《尹文子》两篇,即《大道上》与《大道下》。《汉书·艺文志》列为名家。《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书本名家者流,大旨指陈治道,欲身处于虚静,而万事万物则一一综核其实,故其言出入黄、老、申、韩之间。” 尹文子书名。相传战国时尹文著。经后人考证,可能为魏晋间人伪托。《汉书·艺文志》“名家”有《尹文子》1篇。今本分《大道上》、《大道下》两卷,主要论述法术和形名。认为“道不足以治,则用法;法不足以治,则用术;术不足以治,则用权;权不足以治,则用势”。主张统治者自处于虚静,并对事物要综名核实。其说与黄老刑名之学相近。 尹文子文集。战国尹文撰。一卷(上、下两篇)。文为齐宣王至湣王时人。此编有后人考证疑为魏晋间人伪托。其文以为“道不足以治,则用法;法不足以治,则用术;术不足以治,则用权;权不足以治,则用势。”主张统治者须自处于虚静,对事物要综名核实。共说近于黄老刑名之学。所论博辩宏肆。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多用排比句式,并广为比喻,编创寓言,时有风趣极佳之片断。如,论取名必当,以命子为盗、殴故事作喻,极其生动。或为一、二、三卷不等。有宋刊本、《四部丛刊》本。 尹文子 尹文子相传先秦战国尹文著。尹文(约前360—前280)又称尹文子。战国时齐国人。与宋鈃齐名,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一篇,列为“名家”,已佚。今本《尹文子》分《大道上》和《大道下》两卷,主要论述法术和形名。一般认为,今本虽为后人所托,但并非全伪,大抵为魏晋间人袭录、增删尹文残文而又经后人条撰而成。 ☚ 公孙龙子 鹖冠子 ☛ 尹文子相传战国时尹文著。《汉书》、《隋志》、《唐志》均有记述。今本似非隋唐流行本,后世多疑为伪托,但又似非全伪,大抵袭录尹文残本而成。 尹文子一卷。周尹文 (约前350—285)撰。关于尹文子的生平,史书记载出入很大。今《道藏》本上下二篇,云出魏黄初末山阳仲长氏诠次,其序曰:“尹文子者,盖出周之尹氏,齐宣王时居稷下,与宋钘、彭蒙、田骈同学于公孙龙,公孙龙称之,著书一篇,多所弥论”。又据班固《汉书·艺文志》、《吕氏春秋·正名篇》高诱注: “尹文,齐人,作《名书》 一篇,在公孙龙前,公孙龙称之。”可见尹文与公孙龙相距时间不会很长,两者孰先孰后,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关于《尹文子》的思想,其大旨皆为指陈治道,欲自处于虚静,而万事万物则一一 综合其实,“故其言出入于黄老、申、韩之间”。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载:“尹文与齐宣王论治国以赏罚为利器,则通于法家之囿也。” 又《庄子·天下篇》:“宋钘、尹文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尹文也继承了墨家的学说。书中又多黄老之言,《尹文子》一书也有道家的成分,故而清人修《四库全书》时将其列入杂家之属。关于《尹文子》一书的流传情况,《七略》及《汉书·艺文志》皆著录《尹文子》一篇,而今本二篇,已不相合。宋洪迈写《容斋续笔》,在卷十四尹文子条中说:“尹文子,五卷共十九篇,其言论肤浅,多及释氏,盖晋、宋时衲人所作,非此之谓也。”晋、宋时既有伪书,则真书当已亡佚,现存之本恐亦伪书。虽然如此,由于该书自道以至于名、法,博辨宏肆,仍不失为重要学术著作。北朝时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篇》谓“辞约而精,尹文得其要”,盖即指今本而言,则其年代不能晚于刘勰。可见,《尹文子》对于考校南北朝以前的作品,有重要参考价值。《尹文子》的版本很多,主要有: 《别六子全书》本,《十二子》本,子汇本,绵眇阁本,明嘉靖甲辰刊五子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刊本,近人刊《二十二子》本,《湖海楼丛书》本,《二十子》本,昭文张氏有宋刻本,二卷。明泰和堂刻沈调元评本、《四库全书》本等。 尹文子 尹文子❶即“尹文”。 ☚ 尹文 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