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尸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尸子

尸子

先秦战国杂家的著作。尸佼(约前390—约前330),晋国人,一说鲁国人。原为商鞅门下食客,商鞅曾师之,并参与谋划变法。商鞅被杀后,逃亡入蜀。
其思想内容有综合、贯通各家学说的倾向。
《尸子》强调权势对于治国的重要。“高显尊贵利天下之径也,非仁者之所以轻也……舜之方陶也,不能利其巷,及南面而君天下,蛮夷戎狄皆被其福。”(《明堂》)同时也注意用道德教化民众,“天下非无乱人也,尧舜之贵可教者也”(《处道》)。君主本身的表率作为对于民众的道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上何好而民不从?昔者勾践好勇而民轻死,灵王好细腰而民多饥。夫死与饥也,民之所恶也,君诚好之,百姓自然,而况仁义乎?”因而说“治己则人治矣”(《处道》)。
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教育成为有德之人,“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但要成为有德之人,一方面须依靠他人的“教不厌”,另一方面也须自己“学不倦”。指出“学譬之犹砺也”,如果用最优质的金属让最杰出的工匠加工为剑但不加以砥砺,那么这把剑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反之,“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刺也无前,其击也天下,自是观之,砺与弗砺,其相去远矣。夫学,身之砥砺也”(《劝学》)。正因为德性是在不断的砥砺中形成的,因此要求人们“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言不忘信”(《贵言》)。
君主治国要不拘一格地任用贤人,“尧举舜于畎亩,汤举伊尹于雍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仁意》)。而要发挥贤人的作用和制止恶人的暴行,则必须“正名分”,即“正名以御之,则尧舜之智必尽矣,明分以示之,则桀纣之暴必正矣。贤者尽,暴者止,则治民之道不可以加矣”(《发蒙》)。
在这基础上讨论了名实问题,指出:“名实判为两,合为一,是非随名实,赏罚随是非,是者则有赏,非者则有罚。”(《发蒙》)名与实有区别,即为两,但两者相符,即合为一。以名实是否相符来判断是非,随之决定赏罚。而要名实相符则须出自“公心”,即不为主观片面所蒙蔽,说:“论贵贱是非者,必且自公心言之,自公心听之,而仁可知也。”并对此譬喻道:“自井中观星,所见不过数星,自丘以上望,则见其始……夫私心,井中也,公心,丘上也。故智载于私则所知少,载于公则所知多。”(《广泽》)批评当时诸子学说都有其片面性:“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其学之相世也数世矣,而己皆弇于私也。”(《广泽》)主张对各家学说采取宽容态度,加以综合,“兼天下而爱之”(同上)。
对《尸子》的研究历来较少。《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著录《尸子》二十篇。现已散佚。有清汪继培辑本,共十四篇与若干片断。收入清光绪浙江书局的《二十二子》和上海图书集成书局的《子书二十二种》。

☚ 慎子   商君书 ☛

尸子

三卷。战国时尸佼(约前390—330)著。关于尸佼的事迹,史书记载极略。《汉书·艺文志》中杂家类列“尸子二十篇,尸佼著。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史记·孟荀列传》:“楚有尸子长庐”,裴骃《集解》云:“刘向 《别录》,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 《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鞅谋事划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凡六万余言,卒因葬蜀。”可见,尸佼在战国时十分活跃,并参与过秦商鞅变法,起了重要作用。关于尸佼的思想,《汉书》将其与李悝并称,属法家。刘向谓 “尸子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术”。单凭这些支言片语,很难窥其思想主旨。《尸子》原书二十篇,内十九篇,陈述道德仁义之纪,内一篇言九州险阻水泉所起,这对于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思想、地理变迁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惜自汉以后,该书已残阙不全,有些地方为后人伪作。现存的主要版本有:任文田心斋十种本,称家藏元大德八年来青楼所钞本,又依惠氏辑本补抄数条,附录于后,乾隆五十二年刊。《平津馆丛书》本,《问经堂丛书》本。《湖海楼丛书》本,并二卷,《湖海楼》本经汪继培校,最为精审。此外,还有 《二十二子》本等。

尸子

尸子

❶ 即“尸佼”。
❷ 书名。战国时尸佼作。《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著录《尸子》20篇。已佚,清汪继培等有辑本。参见“尸佼”。

☚ 义利之辨   尸佼 ☛

尸子Shi Zi

scholar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尸子》shi zi

Shi Zi→尸佼 (Shi Jiao)

尸子

书名。战国时尸佼作。《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著录“尸子二十篇”,谓尸佼为鲁人。《史记·荀卿列传》“楚有尸子”。裴骃集解引刘向《别录》说:“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划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凡六万余言,卒,因葬蜀。”书已散佚。唐《群书治要》卷36,录有《劝学》等13篇。清汪继培辑有14篇与若干片断,较为完善,但已非原书。其中存有先秦佚说甚多。其学术思想,“非先王之法,不循孔子之术”(刘向《孙卿子叙录》)。提出“执一以静,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赏罚随名”(《尸子·公事篇》)的主张。但有兼综、贯通各家学说的倾向,提出:“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巳皆弇(同掩)于私也。……若使兼、公、虚、均、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尸子·广泽篇》)

尸子

二卷,二十篇,战国尸佼撰,杂家书。南宋散佚。清章宗源采书传辑出二卷。汪继培亦有辑本,《四部备要》收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