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少年维特之烦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是狂飙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便反映了狂飙运动的反叛精神和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小说以书信体形式叙述了市民的儿子维特为了躲避世间的纷扰,而到了乡间,大自然的美景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愉悦。在一次舞会上,他结识了聪慧的姑娘绿蒂。绿蒂的音容笑貌使维特神魂颠倒。绿蒂也倾心于维特。两人“沉入了感情的急流中”。此后,绿蒂未婚夫的归来使维特十分尴尬,无望的烦恼折磨着他,终于理智战胜了冲动,他决定离开。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他接受了公使秘书的职务。但是上司的迂腐固执,同僚的趋炎附势、钻营奔竞,特别是上流社会的门第之见深深刺痛了维特。他愤然辞职。这以后,他想从军,未能如愿。现实生活的捉弄和不如意,使他又找到绿蒂,以寻求精神的解脱,而此时的绿蒂已为人妻。她虽对维特仍有情意,却不愿因此而破坏了自己富足、平和的家庭。绿蒂的疏远使维特丧失了对生活的最后眷恋。他给绿蒂留下一封信,身着他们初次相识时的衣服,饮弹自尽。小说通过维特的悲剧,描写了觉醒的德国青年渴望个性解放却又无意反抗,与封建专制尖锐的矛盾冲突。作品1774年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在德国以至欧洲掀起一阵维特热。《少年维特之烦恼》成为德国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文学作品。小说因其揭露批判的社会意义,被恩格斯称为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此书在我国有郭沫若的译本,人民文学等出版社多次重印。 少年维特之烦恼米·左琴科 (顾亚铃 译) 一天我骑车上街。 我这辆车可真不赖,英国货: “皮西爱”。 挺体面的一辆车。我有时候骑着它出去散散心,或者歇歇脑子。 这车既漂亮,又高级,还挺摩登。遗憾的是车轮子可不是这么回事儿。我的意思是说,两个车轮子倒都全,可惜它们是凑起来的:一个轮子是英国的“三枪牌”,另一个是德国的“杜克斯”。车龙头是乌克兰产的。不过不管怎么说,骑起来是没有问题的——自然下雨天得除外。 当然,说句心里话,骑这样的车真是活受罪。我有时为了提提精神,就骑着它上街。这可得豁出去不怕丧命才行。 这么着,有一天我骑着它上街了。 石岛街。街心林荫道。我骑车拐到林荫道一旁的小道上,悠哉游哉。 满眼一片秋色: 草儿黄了,花儿谢了,路面上撒落着片片枯叶。鸟儿唧唧喳喳地闹着,乌鸦在垃圾堆上找吃的,一条灰毛小狗在院子门口汪汪叫着。 望着这一片景色,我心头涌起一股温柔之情,世上的一切丑恶都抛到脑后去了。 我眼前浮现出一幅无比美好的生活画面: 人人相亲相爱,互相敬重,个个通情达理。人们心地善良,亲人和睦相处。哪儿也听不到粗鲁的骂人和吵架的声音了。 想到这儿,我禁不住想拥抱一切人,向他们表示我美好的祝愿。我真想大声说: “弟兄们,苦难已经过去了,新生活就要开始了! 我们要象阔佬一样过日子啦!” 可是突然间,一阵警笛声响了起来。 我自言自语说: “又有人违反交通规则了。大概有人过马路没走人行横道吧。将来这种事儿当然不会再有罗。到那时,刺耳的警笛声也不大会听见了。警笛声总叫人联想起什么犯错误、什么罚款和违章肇事之类的事。 就在我身旁不远,又响起了叫人心惊肉跳的警笛,有人又吆喝又骂。 “将来不会这样粗鲁地乱叫乱嚷的。哦,喊喊嚷嚷也许还会有的,可总不会象现在这样出口伤人,不堪入耳。” 我再一听,在我背后有人急促地跑着,哑着嗓子使劲地喊着: “狗东西,你想溜!见你妈的鬼!马上给我下来!” “不知道他在追赶谁呢,”我低声自语,一边精神抖擞地蹬着车朝前奔。 “廖什卡,笨蛋,打左边赶过去截住他,别叫他溜了!” 这时,打我左边跑过来一个小伙子,手里挥舞着一根棍子,另一只手举起了拳头。可我还是不明白,他这副杀气腾腾的样子冲谁来的? 我扭头朝后一看:一个上了岁数,头发斑白的林荫道看守人正朝我奔来。他声嘶力竭地喊着: “抓住他,小伙子们!抓住他!廖什卡,别让他跑了!” 廖什卡飞起棍子朝我扔来,棍子打中了我的车轮。 这会儿我才慢慢明白过来,原来刚才发生的事儿与我有关。我跳下车,站着等他们过来。 看守人朝我跑来,他上气不接下气,呼呼地直喘,声音也嘶哑了。 “抓住他!”他叫嚷着。 十来个自愿帮忙的人跑了过来,七手八脚地拧住了我两只手。 我说: “弟兄们,你们是怎么了,犯糊涂啦?你们和这傻老头一样都疯啦?” “瞧我这就抽你一嘴巴!我们这是执行公务,你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瞧不起人!……抓紧点儿……别放跑了这狗东西。” 人越聚越多,有人问: “他怎么啦?” 看守人说: “我都五十三了,这狗东西快把我累死了。他不在车道上骑……偏偏在不准自行车通行的道儿上骑……明明挂着牌子,他倒象个疯子,一个劲儿地冲……我吹警哨,他两只脚蹬得越欢。你们看,他啥也不懂,就象是月亮上掉下来的……亏了我的帮手才截住了他。” 廖什卡从人群里挤出来,狠命掐住我的手腕子: “臭流氓,刚才我真想打断你的胳膊,叫你以后再这么骑车!” “弟兄们,”我说,“我不知道这儿不能骑车嘛,我又不是想逃跑。” 看守人气急败坏地嚷嚷说: “他还说他不想逃跑!瞧,这家伙多不要脸!把他押到民警局去。抓紧点儿!这种家伙最会溜号儿!我还见得少吗!” 我说: “弟兄们,我罚款就是了。我又不想赖,可别拧我胳膊嘛。” 有人说: “让他拿出证件看看,叫他罚款就是了,何必拉民警局去呢。说实在的,他也没犯什么大罪嘛。” 看守和几个自愿上来帮忙的人,一个劲儿地想把我扭送民警局。可围观的群众觉得大可不必。亏了大伙儿的压力,看守人只罚了我的钱,还骂了我个狗血喷头。最后,他无可奈何地把我放了。 我推着自行车,踉踉跄跄地走着。脑袋嗡嗡直响,两眼直冒金星。我的心痛得象撕裂了似的。 走着,走着,我一时情不自禁,竟脱口说了声:“我的上帝啊!”我轻轻揉着手,仰天长吁一声: “唉——!” 走到滨河街,我又跨上了自行车,心想: “嗨,算了吧,我又不是什么阔佬,他们当然可以拧我胳膊。” 我沿着滨河街慢慢地骑着车。刚才那一幕粗暴无礼的闹剧渐渐淡漠下去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瞧,我好象又骑上了双轮自行车,这可是两个一模一样的轮子。 你瞧,我又拐进了那条倒霉的林荫道。忽然听见有笑声。我一看,一位看守走过来了。他头戴细毡礼帽,手里拿着一枝花儿——象是勿忘我,再不就是秋郁金香。他摆弄着手里的花儿,笑盈盈地对我说: “亲爱的朋友,你骑到哪去啦!你怎么糊里糊涂地骑到这里来啦?瞧你,亲爱的朋友,真心不在焉啊!好了,请往回骑吧,要不就要罚款啦,那么这朵花儿就不送你了。” 说完,他笑容可掬地把勿忘我递给了我。我们俩彼此满意地相顾一笑,就分手了。 这温文尔雅的一幕,使我痛苦的心灵得到了宽慰。我又抖擞精神,蹬着轮子,驱车向前。我自言自语地说: “不要紧,我的心不会破碎的。我还年轻,我准备等待,不管还要等多久。” 我心里又充满了欢欣喜悦之情,充满了对人们的热爱。我不禁又想对人们说些美好的祝愿,我又想高声欢呼:“同志们,我们正在建设新生活,我们已经取得了胜利,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让我们相互友爱,相互敬重吧!”…… 《少年维特之烦恼》选自苏联讽刺作家米哈伊尔·米哈依洛维奇·左琴科(1895-1958)著名短篇故事集《一本浅蓝色的书》的第四章《挫折》。《一本浅蓝色的书》以高度的责任感从金钱、爱情、阴谋、挫折和惊人事件诸方面揭露了古往今来人类生活中的丑行劣迹,勾勒了一部“人类社会关系简史”。 《少年维特之烦恼》面对着的是“过去那种汹涌狂暴的生活潮流冲积而成的一块沙地”。这块沙地象莱奥纳多·达·芬奇说的那样既是逝水的水头,又是来水的水尾;它正在向新生的价值、未来的召唤步步礼让,却又对历史的因袭、传统的重荷耿耿于怀。 基于这一现实,作家将他出色的艺术独创性——“熔讽刺与抒情于一炉”——在这篇短小的故事中作了充分的展示。 先看人物。“我”骑着一辆马戏团小丑的表演用车:一个轮子是英国货——“三枪牌”,另一个是德国货——“杜克斯”。车把则是乌克兰的。一出场便令读者忍俊不禁。等到他误闯禁区被值勤员追上,并要扭送民警局时依然醉酒似地自鸣得意,就不能不令读者捧腹大笑了。然而,尽管遭受了“相当大的挫折”,他仍畅想着不久的将来那种极为美妙的情景,一股欢乐之情,一股对人们的热爱又填满了他的心。生活是可笑的,甚至可恶,但信念是可爱的,甚至可敬。他的挫折因美好幻想而产生,他的美好幻想更因挫折而坚定。 再看情节。“我”感染了秋天的柔情,“溜”进了林荫道,忠于职守的执勤员向他吹响了警笛,继而粗野地大叫大嚷,恶语伤人,而他陶醉在良好的自我感觉里,直至被廖什卡一棒打中方才如梦初醒。剧中人优雅的绅士风度同他遭遇的尴尬处境的严重错位,带来了强烈的喜剧效果。作家轻松地处理完这一纠纷,立即来了个“闪回”,让值勤员满面笑容地把那朵勿忘侬递给“我”。现实让人啼笑皆非,但未来让人喜出望外。现实的挫折因明天的妩媚的对比显得更加滑稽有趣,明天的妩媚因现实的挫折的映衬更加光彩夺目。 最后看看语言。作家幽默和抒情的词句在作品中俯拾皆是,诸如写到“我”被拦截时的“十来个热心的人跑了过来,抓住我的双手”和写“我”转悠时的“枯黄的草地。花朵凋谢的花圃。黄叶飘落在路面上。……”而最见作家功力的还是他在幽默中抒情,抒情中幽默的文字:象“喂,你走到哪儿来啦,好朋友?你怎么稀里糊涂骑错道儿啦?”等,是微笑的真诚,又是真诚的微笑。 当我们用突然的,惊人的方式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时,最主要的是努力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正因为缺乏清晰陈述的中间环节,我们解读时就必须放进关系,这就是诗人力量的主要来源。故而,作家维·萨扬诺夫承认:“左琴科小说的题材过去和将来都不可能为其他幽默作家所袭用,这不是偶然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德国诗人歌德的以第一人称创作的一部书信体小说,是作者25岁时根据自己的一段爱情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描写了平民出身的青年知识分子维特的爱情悲剧。维特是一个有才能、有学识、崇尚自然、自由无羁的进步青年。为了处理母亲的遗产,他来到了某个小城。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位名叫绿蒂的美丽纯真又温柔多情的姑娘,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但绿蒂已经订婚,他的爱毫无希望。在朋友的劝说下,他忍痛离开绿蒂来到另一个城市,试图用工作来分散注意力,但他在社会上遇到的却是更加令人痛苦的冷遇和鄙视。贵族社会因为他出身微贱而公然对他进行侮辱,从伯爵家的晚会上将他逐出。他更不堪忍受官僚上司的刻板庸俗和永无休止的挑剔,愤而辞职。辞职后他又鬼使神差地回到了绿蒂的身旁,但绿蒂已经结婚,维持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破灭了,他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绝望中,维特从绿蒂的丈夫那儿借来了经绿蒂亲手拭去灰尘的手枪,含恨自杀。这部小说表现的不仅仅是一出普通的爱情悲剧,它通过主人公维特的言论和行动,有力地谴责了贵族的傲慢、官场的腐败和小市民的庸俗。作品所表现的冲突实质上是个性自由与封建社会的矛盾,是整个腐朽丑恶的社会扼杀了维特这个敏感多情的青年的生机。这部小说问世后立即风靡德国和整个西欧,进而波及全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 尼伯龙根之歌 浮士德 ☛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书信体小说,德国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的代表作。维特是个富有市民的儿子,才华出众。一年春天,他避居到城郊,在与纯朴的农民和天真的儿童的交往中,他感到心情舒畅。不久在一次乡村舞会上,他结识了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绿蒂是一位法官的长女,由于母亲早逝,担负起照顾全家的责任,绿蒂的音容美貌和体态举止都令维特神魂颠倒。绿蒂虽已订婚,却对维特非常倾心。此后,维特常沉浸在幸福之中。但绿蒂未婚夫的归来,却叫维特烦恼失望。为了摆脱这种心境,他离开了绿蒂,到一个公使馆当了秘书。不久,终因不堪忍受官场的庸俗丑陋,愤而辞职。他想从军,又得不到旁人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他感到才华无法施展,理想难以实现。时隔一年,他又回到绿蒂身边,而此时,绿蒂已为人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为避人言,绿蒂不得不疏远维特。绿蒂的态度使维特失去了生活信念,他给绿蒂留下了一封信,便开枪自杀了。这部小说描写了作者个人的感受,反映“狂飙突进”时代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迷惑、苦闷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出版后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成为德国文学中第一部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品。 ☚ 基督山伯爵 阴谋与爱情 ☛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 是给歌德带来巨大世界声誉的作品。 ☚ 格林童话 浮士德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